中国羌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居住习俗

羌族民居以碉楼、石砌房最为著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就曾经明确记载:如今分布在岷江、涪江上游一带的羌族的先民——“冉駹人”,“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当时把这种居室称之为“邛笼”。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人类学研究所羌族语言专家孙宏开的考证,“碉”是当地汉族对“邛笼”的称呼,而“邛笼”一词来源于羌语,是羌语的音译词,其意为碉楼。隋唐时期,碉楼建筑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分布很广。《隋书·附国传》中记载: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石巢而居,以避其患。基石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其方三四步,石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屠,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贼盗”。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说:“威、茂,古冉駹地。垒石为碉以居,如浮屠数重,门内以辑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圈于下,高至二三丈音谓之邛笼,十余丈者谓之碉。”顾炎武以碉楼的高度不同,试图解释“碉”与“邛笼”的称谓不同,由上面的解释可以知道这种说法是没有证据的。这种极为便利的“砌石为室”或“垒石为碉”的建筑技术,在长期的实践中又得以不断改良,最终形成了现今岷江、涪江上游流域羌族独特的建筑体系和风格。在罗世泽、时逢春搜集整理的羌族民间叙事长诗《木姐珠与斗安珠》罗世泽、时逢春搜集整理:《木姐珠与斗安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第十章中,也有关于羌人建筑的叙述:

茂县黑虎乡羌碉群

石砌楼房墙坚根基稳,三块白石供立房顶上;中间一层干净人居住,房屋下面专把禽畜养。


这段叙述简洁明了地介绍了羌族建筑的建造材料以及使用功能。

一般来说,碉楼大多修建在交通要道或村寨中心,各村寨均有3~5座不等。除了民居功能以外,碉楼还有瞭望、辅战等功能,如楼层较高、修建结实的哨碉和战碉。哨碉多建于关隘险要之处,主要用于观察、瞭望,大都在局势不稳、形势紧张的时候使用,和平安定时期使用较少。而战碉大多修建于村内或村子附近的险要处,一般高数丈,也有高达十几丈的,但因修建费工费时,因而并不多见。战碉内部有六七层,最多的达十三四层,碉体形状多样,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整体上细下粗,棱角突出。有的甚至还有鱼鳞线,每层都留有观察孔和枪眼。平时只作为居住以及物质储备用,临战时,村寨中的老幼妇孺都入内躲避,青壮男子则携带箭矛或火枪等武器进入里面据守,并会增加粮食和水等生活物质储备。以石头建构的碉楼大都坚固实用,以木头为梁,结构严密,外观十分雄伟。正如清代《理番厅志》卷四中所记载:羌民“皆依山冈为宫室,叠石架木,层级而上,形为箱柜,最后则修高碉,藏其珍宝兵甲”。

理县桃坪双碉

茂县曲谷羌碉

除碉楼和石砌住房以外,羌区还有另一种极具特色的房屋类型,称作吊脚楼。此楼兼具川西北山区汉族住房和羌族碉楼的特点,一般作为侧房或者厢房,与家户的正房(石砌房屋)相连。房屋的一面完全依坡建在实地上,其余三面临坎悬空,靠房柱矗在坎上支撑,因此房屋底部形成半空半实的状态。吊脚楼的房梁、柱子、楼板、间壁用的都是木料,四周墙体则用石头砌筑。房顶先铺一层竹篾,再在其上铺还魂草,盖上泥土和石板即可。吊脚楼有很多好处:底部既可圈养牲畜,也可堆放柴草,还可堆放农具等其他杂物;楼子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亦可在楼内放置粮食。

羌寨内部,偶尔也有两家房屋是用黄泥筑成。房屋格局、设置与石砌房屋完全相同,只是墙壁都用泥土夯成,厚度大约1尺。这种用泥土墙修筑的房屋,冬暖夏凉。但是土坯房对泥土的质量要求很高,基于材料的限制,这种房屋在羌区并没有普遍流行。

羌族民居(茂县黑虎乡)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羌族在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羌族部分临河坝且交通便利的地区开始用砖盖房,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或砖木结构的瓦房。而那些处于高半山,交通不便的村寨仍旧沿袭石砌房屋的传统,仅是对局部加以改造和创新,如用钢筋和玻璃取代了传统的木条“牛肋骨”窗户。在古朴的羌族民居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家具、电器出现:以前的松脂、煤油灯基本消失,普遍使用电灯照明;正对堂屋的神龛下摆着电视机;有的家庭还购置了洗衣机、缝纫机、沙发,厨房安装了现代电炊具。

羌族的村寨格局也很有特色。羌族自古以来由于战争的影响,出于安全因素,通常以亲属为纽带,逐渐形成了十余户或几十户人家聚为一寨的格局。鉴于生活、耕牧方面的考虑,寨子或建于高、半山腰的台地上,随山依势,高低错落,形如城堡,或坐落于群山环抱的河谷地带。往往一个村寨占据一片完整的台地。有的寨子周围有寨墙,并留有寨门,台地的边缘是寨子的边界,使整个山寨成为一个完整的村落。村寨内部格局有的是以碉楼为中心散开,民居和高碉形成相对独立的建筑群,远望宛如一座座古城堡,如汶川县的羌锋寨、布瓦寨,茂县的黑虎寨;有的以水渠为中心散布,一条水渠就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将羌家各户系在一起,如汶川的龙溪寨、郭竹铺寨,理县的通化寨、木卡寨;有的以道路和过街楼为中心延伸出去,寨内道路纵横相通,街口巷尾是羌民日常信息交流的场所,也是举办一些大型仪式的场所,如理县的老木卡寨、桃坪寨,茂县的纳普寨;还有的以官寨为中心展开,如茂县曲谷河西寨即是以王泰昌官寨为中心展开的。羌寨内部格局类型丰富,构成灵活多变,作为聚落形式,成为羌民直接交往,消息传递,情感表达,增强村民凝聚力的公共场所,体现了羌民千百年来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生存状态。

理县桃坪羌寨的入寨口

理县桃坪羌寨布局

此外,羌族民居也有自己的特点。岷江上游的羌族聚居区山势险峻,河流纵横,自然条件相对险恶。但是羌民自古以来就练就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本领,该地人民多就地取材,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到砌房工匠的手上,稍加打磨就能堆砌出坚固高大的房屋、高碉。再加上羌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繁茂,为建筑提供了大量木材。因此,木料和石头就成为羌民传统的建筑材料。

羌族民居整体呈方形,平顶,墙壁以片石砌成,高有10余米。一般分为2~4层。三层民居是羌族民居最常见的形式。最底层设置厕所、牲畜圈,可作堆草沤粪之用。最底层除外,其余每层都铺有地板,由木板梯或圆木砍削成锯齿形独木梯上下,现绝大多数已改用宽体木板梯。各层开有两三个用石板或木板镶成尺许见方的窗洞。窗户呈矩形,没有窗格,内大外小,可通风防盗。但透光效果不好,光线较差,现大多已改为用钢筋玻璃安装的大窗户。

中层为堂屋、卧室、厨房,是家庭成员主要活动地。堂屋正对大门的那面墙壁上立神龛,供奉祖宗、家神、财神等。一般在堂屋正中间,有一个用石头或砖块砌成的烧火用的四方形矮台,是羌族人取暖做饭的地方,即火塘。火塘里的火种,长久不熄,有“万年火”之称。羌族家家户户都烧着永世不熄的“万年火”,又名曰“锅庄”。“锅庄”既是羌族的火神,是羌族人取暖和烧饭的热源,也是全家议事聊天、饮食休息的中心。在节日里,唱歌跳舞、接待客人以及祭祀祖先等,都是围在火塘四周举行,甚至现代羌族跳舞也被称作跳“锅庄”。火塘上置架有一个直径近一米的三脚架,做饭时安上铁锅,平时烤火取暖则把三脚架移开。羌族的三脚架制作精致、牢固,很多人家都将其当做传家宝代代相传。火塘作为火神的象征,绝对禁止无缘无故移动或手摸火塘内的三脚架。任何人都不得踩、蹬,不得在上面烤衣裤鞋袜及其他不洁之物,不能向火塘里吐唾沫,也不能跨过火塘,更不能倒水在火塘内。如果家中有人不慎犯忌,须撒一把面粉于火塘内,以求禳解,外人则要被咒骂。火塘上空挨着顶层的地方搭着一排木架子,架子上挂着一条条的腊肉,常年用烟熏着,这些腊肉存放再久也不会腐烂,并且也免于被老鼠偷吃。木架上系了一条铁链,恰好落在火塘上方,可以挂茶壶、铁锅,铁链可自由升降,便于烧水、做饭、蒸烤食物时调整火候。改革开放后,有的羌族人家在火塘边立汉式锅灶,灶旁放水缸。

羌族房顶装饰(理县蒲溪乡)

羌族民居羊头装饰(理县蒲溪乡)

羌寨“泰山石敢当”

羌族火塘(茂县三龙)

第三层为平台和贮藏室。房顶的平台上,开有尺许见方的圆形或方形孔作为天窗,用于室内通风透光,下雨时用石板盖上。平台是羌民室外活动的主要场地,用途很广,晒粮食、脱玉米、老年人散步、妇女做针线活儿、儿童游戏皆在这里进行。羌族各户的房屋相互依借,有的甚至同用一面墙壁,使整个寨子的屋顶平台连成一片,互通往来。若有高低不等的地方就搭置木梯,是羌寨人家连通相邻各户和人们沟通交往的第二通道。为了防止坠落,屋顶所架木板一般支出房墙外作为屋檐,或直接在平台四周砌矮墙。平台后方通常盖一间小屋作为贮藏室,羌人称之为“楼子”。“楼子”里堆放背篓、竹制扫把、风磨机(一种将粮食与其他杂质分离开的工具)。平台上还放置着装玉米的粮架,羌人称之为“玉麦笼子”。四根细小的木柱按长方形立在四个点上,四边及底部用细竹编制,形成一个上空的篮子形状。玉米去皮后,就从上部倒入笼子内,一直放到来年开春才放到平台上脱粒。屋顶四角各立一块白石,白石旁插松枝。

四层的民居多见于茂县赤不苏地区。最高一层一般作为经堂,其他层面的设置和三层民居的安排基本一样。也有羌寨民居是在主屋的旁边另建牲畜圈、厕所等,并单独设出入口。相当于将三层房屋最低一层移到主屋的旁边,主屋剩下的那两层同样是和三层民居上两层的设置相同。

一般而言,立架上梁和安门短水是羌族人家人生活动中的大事,亲友均要前来帮工贺礼。先上梁,后短水(盖房顶)。上梁要选择良辰吉日,一般为双数日。由木匠师傅(掌墨师)念吉祥诵语,谓讨“封赠”。之后掌墨师将一只大红公鸡的鸡冠掐破,扯少许鸡头毛,用鸡血粘在画有符图的“花梁”(花梁是指架在中堂正中的房梁)上或门架正中,然后把公鸡放在花梁上一起用绳吊上房顶;再用小斧敲敲花梁,让公鸡自己飞下。此时,主家将早已蒸好的小馍馍递给掌墨师,掌墨师站在梁上向下抛甩,众人争相抢得分食,以为吉祥。和馍馍一块儿抛下的还有“红钱”(古时抛洒钱币,现将硬币染红),因为红色是大吉大利、喜庆的象征。短水之日,远亲近邻都要来帮工,并送礼物表示祝贺。主家则以丰盛酒宴款待宾客,酬谢各户无偿帮工。新房修建好之后,为了延长房屋的使用年龄,要关门闭窗,用松枝烟熏房梁六七天,以此增加梁柱的抗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