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银川市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布局方案

(一)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成功能区为主体的圈层发展体系

1.科学规划银川市1小时城市圈,推进城乡同城化发展

突出银川“塞上湖城、回族之乡、西夏古都”特色,合理调整全市空间结构,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明确生态环保区、工业区、商贸旅游区、居住区等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使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逐步由生产型城市向休闲运动、旅游观光、高科技产业转变。按照符合三区发展的准入条件,建立高污染产业调出机制,将污染较重的产业逐步转移到宁东地区发展。

根据银川市行政区划和各节点县市社会经济发展层次,明确银川市城市圈“一核心、三中心”结构体系,合理规划核心圈、内引力圈层、外辐射圈的城市圈层结构。积极引导银川市城市圈的产业走廊地带沿“三纵两横”发展轴线的延伸和扩展,构建银川城市圈空间网络一体化,实现城市圈的城镇沿黄、沿主要发展轴线的渐进推移和连绵分布,促进银川市“两翼三区一市”(永宁、贺兰两县——新型卫星城;兴庆区——商贸中心、信息中心和金融中心;金风区——行政中心、高科技产业聚集区;西夏区——工业基地、教育重地、旅游胜地;灵武市——国家级大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银川城市圈空间结构格局合理演化。城市经济圈要构建共同发展框架以有效指导区内的城乡发展和建设,逐步形成协商规划和协商执行的城乡发展模式,逐层递进式地推进全域同城化,以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作为同城化的主要推进措施,合理有序地实现银川市城乡共荣型经济圈。

2.壮大重点开发地区县域经济,提升核心城镇增长极功能

银川市所辖县域县镇与中心镇是县域范围内广大乡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县域经济起着集聚、辐射、协调、带动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是城市化过程中向小城市甚至向中等城市发展的最有成长潜力的区域。针对银川市城乡发展阶段和特点,应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圈各县市依托区位优势,主动承接银川市核心区的产业转移。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各县市在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鼓励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提高县镇和中心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走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重点建设县城关镇,积极建设一批紧密联系农村的生态型新型中心镇。突出核心城镇的特色,包括城镇的文化氛围、建筑风格和产业发展等。重视核心城镇效率,着眼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重视核心城镇空间结构的改善,强调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以现代化特色生态型新城镇为核心,引导产业、人口向其集聚,壮大规模,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各级中心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型城区,成为城市拓展和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辐射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3.加强区域生态功能区管治,优化村镇空间分布及区域景观

依据银川市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科学合理评价各分区生态敏感性。针对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缓冲区、生态协调区四大生态功能区以及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具体空间特征,实施区域生态管治。保护和恢复银川市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结构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

以生态建设和城乡集聚为契机,将广大农村地区村镇分为城镇化整理型、迁建型、优化发展型三类,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向生态协调地区的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推进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促进银川市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化整理型村镇应纳入规划区统一进行规划和建设。生态迁建村镇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搬迁、局部搬迁或通过加强防护措施达到安全标准保留。优化发展型村镇,要大力发展宜农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村镇空间分布优化基础上,通过构建景观生态组分,增强区域景观格局与功能空间上的连通性,构筑生态网络,实现银川市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4.积极推动中心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网络发展

坚持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互促并进,对全市城乡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重点在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加强衔接,加大小城镇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完善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提高集中区的发展层次,增强辐射力度和拉动作用,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的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以各级交通干道为轴线,形成中心市区—主要卫星城市—中心城镇—一般小城镇—中心村等级有序、分布合理、特色鲜明、辐射全面的城乡网络化城镇体系。

(二)统筹城乡规划,积极推进城市经济圈建设

1.全域谋划,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

积极开展《银川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全域银川”发展理念,在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基础上,按照核心经济圈、内引力圈和外辐射圈三个圈层进行空间统筹规划。

银川市的中心城市化已经基本达到规划目标,应继续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营造支撑适宜居住、创业的基础环境,在促进“两个最适宜”上挖掘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城市经济。

合理促进各县市中心城镇的发展,尤其是具有发展优势、发展潜力的城镇。积极建设一批生态型的新型城镇。形成中心市区—主要卫星城市—中心城镇—一般小城镇—中心村等级有序、分布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城镇体系,共同营造出大银川城市格局。

2.改造核心城市边缘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外扩展迅速增长的地区,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过渡地带,也是城乡景观融合的最主要地段。银川市城市扩展中应重视城市边缘区占地大、污染大、生产用料大、建筑密度低、用地容积率低、经济效益低等问题,积极引导城市边缘区的合理发展,协调核心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与城市边缘区的楔形增长方向,促成城市有机扩展的同向化。同时,加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经济活动行为的管理,防止土地开发中的土地投机行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区土地。加强城市边缘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和园林绿地建设,促进城乡系统社会经济活动的合理、公平与健康运行。

3.转变资源利用结构,优化城乡空间形态

应通过更大程度地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工厂、荒废土地),提高城市容积率。要科学合理地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的“质”与“量”间达到适度平衡。加快提高城市内部空间密集的效应,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公共精神。加强公共交通通达能力和通行质量,降低私人交通的密集度,在未来时段内应积极开发城市内部、城市间的地铁、轻轨系统。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圈空间结构特征,积极发展组团式城市圈结构,以生态景观廊道系统进行城乡及城市间社会经济的联系。

(三)推动核心特色小城镇发展,强化城乡社会经济联系

根据市域内中小城镇的区位、资源、交通和产业基础条件,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将银川市域内连接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城镇划分为工贸型、开发型、农业型、资源型、市场型、城郊型和旅游型等类型。

1.工贸型城镇模式

工贸城镇要引导工矿企业空间集聚,统一考虑设施建设。如宁东地区、永宁县的望远镇等城镇应通过产业集群式发展带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将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以关联乡镇企业为基点,由小到大,提升农村经济实力,促进城镇发展。

2.开发型城镇模式

开发型城镇应与开发性政策扶持相结合,提升城镇实力。如对具有一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的兴泾镇,通过政策扶植和优特产业开发,使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基础的新型城镇。

3.旅游型城镇模式

旅游型城镇要引导和规范开发建设,培育旅游精品。如西夏区芦花镇应充分利用临近的相关旅游资源,发挥优势,使城镇逐渐发展成为提供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业服务型城镇,使旅游服务成为城镇主导产业,激发城镇活力,带动区域发展。

4.市场型城镇模式

市场型城镇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主导产品。如可发挥灵武市崇兴镇、贺兰县金贵镇等集贸历史传统,现代物流业与区域市场化活跃等优势,带动城镇发展为广大农村服务的交通运输、通信、餐饮等行业,促进城镇发展。

5.城郊型城镇模式

城郊型城镇应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配套产业。如兴庆区大新镇、掌政镇,金凤区良田镇等城郊镇应以其城乡结合部的位置优势,快速接受银川市经济、技术、信息辐射,紧密围绕银川市城市社会经济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部门,进一步融入银川市核心城区的发展中,成为银川市城市扩展中主要空间延伸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示范镇。

6.农业型城镇模式

农业型城镇走乡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如金凤区丰登镇、永宁县杨和镇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渐成为银川市主要的菜篮子基地,建立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使城镇成为银川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信息中心。

7.资源型城镇模式

如灵武市马家滩镇、宁东镇等城镇应充分利用石油、煤炭等地区特有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带动相关二产的发展,促进城镇第三产业的活跃,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四)加快村镇规划体系建设,促进村镇科学发展

以《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宏观指导,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发挥优势特色,在银川市打造出一批类型多样、特色显著、经济活跃、具有示范效果和带动能力的村镇。

1.产业主导型

按照发展块状经济的思路,引导和扶持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工业,推动村级生产发展,以此带动农村建设。

2.资源开发型

发挥乡村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村庄开发为重点,提高山、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四荒”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大力发展与村庄资源优势相适宜的产业,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发展循环经济,搞好村庄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新农村持续发展能力。

3.城郊服务型

坚持“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方向,以服务业、商贸流通业、菜篮子工程为重点,发展城郊服务型经济。

4.效益美观型

对于不具有资源、地缘、产业等优势的村庄,发展庭院经济,在环境建设中既体现村容整洁的要求,营造布局合理、美观舒适、和谐稳定的新农村,又体现经济效益,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5.文化旅游型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挖掘和张扬文化旅游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名片,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镇北堡影视城、永宁纳家户、贺兰山等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旅游服务的开发建设。

6.生态经济型

引导村庄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经济型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