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父母的先锋作用不容小觑
第一节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孩子想得到橱窗里的漂亮玩具,爸爸妈妈不同意,于是他就向爷爷奶奶撒娇;孩子早上赖床,妈妈催促了好几遍,甚至已经开始发火,爸爸却替他解围:“急什么?一会我开车送!”;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玩,外公外婆乐此不疲地在一旁喂,爸爸妈妈没有发言权……你的家庭是不是经常上演这样的“小闹剧”?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错,无法达成共识,以至于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注意力越来越散漫。
“小鬼头”事件簿
小美六岁了,爸爸妈妈开始考虑她上小学的问题,虽然小美在智力方面没有问题,但是她的行为表现让爸爸妈妈很头疼:吃饭的时候喜欢一边玩一边吃;早上起床磨磨蹭蹭;和小朋友做游戏时,经常违反规则;如果爸爸妈妈不立刻满足她的愿望,她就会向爷爷奶奶撒娇……其实,小美之所以这么任性、做事不专注,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小美一家三代同堂,爸爸妈妈希望能把女儿培养成独立自主的孩子,但是他们的教育方式总是与爷爷奶奶的观念相冲突。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吧,小美要边看电视边吃饭,爸爸妈妈不同意,而爷爷奶奶会顺着孙女的意思,端着饭碗陪在一边喂。每当爸爸妈妈抱怨两位老人不该这么惯着小美时,老人就会不高兴地说:“你不也是这么惯大的吗?我疼自己的孙女有什么不对?”这让爸爸妈妈感觉很无奈。
相信这种现象在很多大家庭中并不少见,有的父母或许会抱怨:“这都是因为老人溺爱孩子造成的。”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老人也是出于“疼爱孩子”,这点与父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我们不能把错归咎于老人,而是要从事情的根源——家庭氛围——来深入反思。孩子的判断力有限,通常情况下他会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这种现象在大家庭中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很显然,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在对待小美教育方面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当家庭成员出现分歧,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当他无所适从时,就会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对小美来说,后者的态度“更合我意”,久而久之,爷爷奶奶就成了小美的“保护伞”,让她变得任性、随意。
所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变得认真起来呢?不妨看看下面的方法。
“有问必答”加油站
Q:今年暑假,我把孩子托给外公、外婆照看,假期结束后,我把孩子接回家,却发现他的行为变得非常散漫:早上赖床、吃饭时看电视、对待功课三心二意。有时候忍不住说他几句,他就会偷偷给外公、外婆打电话告状,老人就会反过来责备我们。很显然,外公、外婆在暑假期间对他是有求必应的,以至于让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孩子现在才二年级,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担心会对他的发展不利。该怎么办呢?
A:不难看出,困扰这位家长的不仅是孩子存在的问题,还有长辈施加的压力。这种现象不只在大家庭中出现,即使是一家三口,如果爸妈的意见不统一,也会产生家庭纠纷。因此,如果想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我们就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议你这样来做:
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要保持一致
同一件事情,如果有十个人让你同时从十个方面来做,那么你会不会出现混乱的感觉?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同理,当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出现分歧时,孩子的思维也会出现混乱,这样一来他就无法集中精神认真做事。所以,父母要和老人达成共识,对孩子采取统一的教育方式。
处理好与长辈的关系
有时候,老人因为心疼孩子会摆出长辈的架子来压制父母的行为,这时,父母要理智对待这件事情。首先要肯定老人的付出,告诉对方:“我们知道您是疼爱他,我们这样做也是对他负责,为了让他更加懂事、早点长大。”如果老人还是有些不满,我们还可以采取“搬救兵”的方法,例如学校老师的说法、教育专家的建议等,这些“援军”可以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变得更加强大,有助于说服老人。
父母要以身作则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点不假,孩子的很多行为就是在模仿父母。如果想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还要做好榜样。例如,吃饭时,孩子要放下手里的玩具,大人要关掉电视、放下报纸,大家一起坐在餐桌前专心用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
爸妈的禁入空间
当着孩子的面争执
当父母与长辈之间的教育法方式出现冲突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这样会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还会给他造成家庭不和的假象。例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自己家吃饭时不可以看电视,如果去了爷爷奶奶家里,你就可以先看电视后吃饭。”此外,父母在和老人讲道理的时候要注意说话方式,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较真,很多问题在各退一步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更好的收效。
言行不一
有时候,父母在要求孩子“认真吃饭,不要干其他事情”时,自己却边看报纸边吃饭,这就是典型的“言行不一”。面对这种现象,孩子可能会想:“为什么爸爸可以看报纸,我就不可以看电视?”他会觉得不理解。如果父母长期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很容易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棘手。因此,父母在要求孩子专心做事的时候,也要保证自己的行为与言语一致,这样才能让孩子打从心底里信服,明白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
第二节 规范作息时间
你的孩子晚上几点睡觉?早晨几点起床?节假日与上学日一样吗?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父母如此抱怨:“孩子总是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干什么事都没精神。”试问一下,你的孩子睡得够吗?
“小鬼头”事件薄
梓鑫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是最近老师发现他上课时总是走神儿,有时候还会在课堂上睡觉,学习成绩开始下滑。为此,老师专门找梓鑫谈了一次话,这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梓鑫的爸妈为了能让儿子考上重点中学,在六年级开学时给他增加了很多学习内容:放学回家后先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上1小时家教;晚饭后完成家教老师留下的习题;再读半小时课文、念半小时英语。这样一通做下来,往往要折腾到将近11点,早上还要6点起床。由于睡眠不足,梓鑫总是感觉头昏昏沉沉的,上课时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听讲,因此才会出现上述现象。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不足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不仅是工作压力大的成年人,就连刚步入学校的学生也开始陷入睡眠不足的泥沼。然而科学研究表明,睡眠对大脑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加强大脑的记忆功能,有助于长期存储记忆。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做什么都不顺利。这种状况常让成年人无力招架,更何况年幼的儿童?因此,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是提高注意力的基本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大脑的重量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充足的营养做后盾,而这些营养主要是在睡眠状态下获取的。生理学研究表示,12岁之前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段期间拥有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一般来说,7岁的孩子每天至少要睡足11个小时,10岁的孩子要睡足10个小时,12岁的孩子则要睡足9小时。像案例中的梓鑫就属于睡眠不足的类型,上课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所以,若想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父母首先要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
“有问必答”加油站
Q:儿子今年上四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为了让他不至于落在最后,我每天晚上会给他补习两个小时。可是最近我发现,他的成绩不仅没有起色,还总是哈欠连天,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老师也常说,他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还会睡觉。难道,这是因为补习的缘故吗?
A:孩子的学习一向是父母较为关心的事情,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睡眠要比学习更加重要。一旦孩子睡眠不足,就会出现脾气暴躁、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严重者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此外,父母还要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我们正常的睡眠有轻度睡眠、深度睡眠两种状态,在睡觉过程中,这两种睡眠状态不断交替,虽然深度睡眠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一旦受到影响,就会打乱正常的生物钟,降低睡眠质量。所以,父母若想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就要既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又保证较高的睡眠质量。建议你试试以下的方法:
给孩子设定睡觉、起床的时间
父母首先要对孩子讲清楚睡觉、起床的时间,然后告诉他睡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洗脸、刷牙、整理书包等,当你开始督促孩子该洗脸时,他就会意识到要睡觉了,这样就会形成固定的睡觉时间。为了防止孩子赖床,你可以给他买一个可爱的闹钟,每天临睡时让孩子设定好时间,并告诉他为什么要在这一时间起床,让孩子对“按时起床”形成一定概念。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
提前告诉孩子第二天要做什么
对未知的事,人们总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孩子更是如此。有时候父母无论如何督促,孩子总是不能安静地睡觉,这时父母不妨告诉他第二天要做什么,如果不按时睡觉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尤其是在特殊的日子里,如节假日、婚丧日、运动会开办日等,这些日子会影响孩子正常的作息,父母就要事先告诉他第二天要提前早起,所以晚上需要早点睡觉。如果事到临头才要求孩子配合,那么不仅影响孩子的正常休息,还会破坏家庭的和谐气氛。
为孩子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
当孩子的神经处在兴奋状态时,要他睡觉会很困难,想必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为孩子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必不可少。在睡前半小时内,父母要让孩子从事安静的活动,例如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讲一个温馨的故事等,家里的电视、电脑、音响等容易勾起孩子玩乐欲望的设备最好关闭,这样有助于孩子放松身心,进入良好的睡眠状态。此外,在孩子入睡后,父母不要总是进出孩子的房间,这样很容易影响他的深度睡眠,降低睡眠质量。
爸妈的禁入空间
给孩子安排超负荷的课业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很多孩子抱怨作业多、压力大,除了要完成学校老师安排的任务,还要完成父母额外的要求,熬夜成了家常便饭。然而这种学习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长此以往就会破坏孩子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业。
节假日放纵孩子
孩子学习很辛苦,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放松身心就会允许他在节假日晚睡晚起,孰不知这样很容易打乱孩子正常的作息时间,从而让之前的好习惯打水漂。因此,即使在节假日,父母也要规范孩子的作息时间,最好不要让孩子通宵达旦。如果迫不得已,这种现象最好也不要超过两天,因为保持良好的习惯不容易,而养成坏习惯却易如反掌。
第三节 保证均衡的营养
“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这是很多人熟知的饮食习惯,然而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习惯已经开始向“早餐马虎、午餐应付、晚餐丰富”转变。很多父母为了早上赶时间,会让孩子在路上解决早餐;中午,大人小孩各忙各,午饭胡乱吃一通;为了弥补前两餐的不足,晚餐做得很丰盛。这样混乱不均的饮食习惯,怎么能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呢?
“小鬼头”事件簿
楠楠的家离学校很远,每天早上爸妈都会让她早起、早出门,因此早饭吃得很匆忙。有时候稍微晚起一会儿,时间就会很紧张,早饭也就省略了。到学校后撑不过第一节课,楠楠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以至于上课总是走神儿,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后来,爸妈为了让楠楠能吃上早饭,就直接给她钱,让她看着买。这种做法正中楠楠下怀,她经常会买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零食代替早饭放在桌斗里,上课时饿了就偷偷吃一点;有时候为了攒钱干脆什么也不买,饿着肚子听课。这使得她上课开小差的频率上升,生病的次数也增多了。
早餐是三餐中的第一餐,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餐,长期不吃早餐或者吃不好早餐,很容易诱发胃炎、胃溃疡等胃病,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当下的健康,还会为其今后的成长埋下健康隐患。楠楠就是因为不重视早餐所以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生病的现象,在这方面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发育取决于食物,只有满足大脑所需营养,孩子的智力才会得到长足发展。那么,你知道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物质对大脑发育有帮助吗?首先是蛋白质,它是脑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来源,维持着大脑的活力;其次是脂肪,它能使大脑功能更加健全;第三是维生素,如维生素A促进大脑发育、维生素B保护脑神经、维生素C提高大脑反应能力、维生素E增强大脑活力;第四是钙,它是保障大脑持续工作的营养物质;第五是糖,适量的糖可以为大脑活动提供能源。这些营养物质是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父母要想让孩子越长越聪明、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就要为他提供均衡的营养。
“有问必答”加油站
Q:我们工作很忙,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加班,为了让孩子不饿肚子,家里经常备一些面包、饼干什么的,还有孩子平时喜欢吃的小零食。当然,一有机会我还是会给孩子做些好吃的,但是他很挑剔,不喜欢吃蔬菜,不爱吃肉。和他同龄的孩子都长得高高壮壮的,他却又瘦又小。我该怎么办呢?
A:孩子挑食的根源就在于零食,因为父母忙着工作,忽略了孩子的饮食健康,让孩子对零食产生依赖,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以至于营养不均衡,长得又瘦又小。长此以往,孩子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大脑营养跟不上,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滞后的现象。建议家长从以下方法入。
合理搭配饮食
食物是大脑所需营养的来源,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若要大脑全面吸收这些营养,就需要合理搭配食物。例如早餐中主食、辅食都是必不可少的;午餐菜肴荤素要搭配均匀;晚餐以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为主,搭配新鲜的水果、蔬菜。此外,为了防止孩子挑食、偏食,父母要注意食物色彩的搭配、变换食物做法。例如胡萝卜和青椒搭配,红绿诱人;同样的胡萝卜可以凉拌,也可以热炒等。丰富的膳食搭配会让孩子爱上食物,也就无所谓挑食、偏食了。
调整三餐结构
生活节奏正在不断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慢慢改变,早餐忽略不计、午餐草草了事、晚餐丰富多彩,这种本末倒置的三餐结构正在侵蚀人们的健康。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更是深受其害。因此,父母要让孩子越吃越健康,就要重新调整三餐结构,按照“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进食,不要为了省事而让孩子早上饿着、中午忍着、晚上撑着。
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
防止孩子挑食、偏食,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他接受各种食物。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做饭的全过程,从买菜开始,让他主动选择几种蔬菜,然后亲自择、洗、切,在炒菜时也可以尝试让孩子掌勺,吃饭时大家一起品尝孩子的“手艺”,并对他加以鼓励,告诉他食物的营养价值。如此一来,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既保证了充足的营养,又提高了动手能力,一举两得。
爸妈的禁入空间
让零食、快餐唱主角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会选择零食、快餐等食物作为孩子的饮食“伴侣”,殊不知,这些食物虽然方便快捷,却含有高铅、高盐、高糖、高脂肪等有害物质,例如铅,科学研究表明,当血液中的铅含量达到15μg/100ml时,孩子就会出现脾气暴躁、食欲不振、多动、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无论工作多忙,父母都不能把孩子长期交给零食、快餐来“照看”,还是要为孩子精心准备营养的食物。
让孩子自己看着办
“喜欢吃什么?”很多父母习惯在吃之前询问孩子的意见,然后让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但是,孩子对是物的选择多食停留在味觉、嗅觉等兴趣方面,而非营养价值。他不懂如何选择、搭配是物,如果一味让孩子“自己看着办”,不仅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还会导致偏食、挑食等坏习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不要总是迁就、放任孩子,要引导他选择适宜的食物。
第四节 创建得体的生活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容易感染什么样的气息。有的孩子生活在喧哗的闹市区,喜欢热闹的氛围,想要让他安安静静地坐着,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孩子生活在安静的郊区,喜欢静谧,若把他置身于热闹的场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事恐怕会很困难。有的父母抱怨孩子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么你有没有注意过他的生活环境?
“小鬼头”事件簿
小豪上小学五年级,非常喜欢看漫画,爸妈对他的爱好一向不干涉,所以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装扮房间。进入小豪的房间,第一感觉就是“花哨”——墙壁上贴满各式各样的动漫海报,书柜、写字台、床头柜随意摆着大小不一的玩偶,写字台还经常堆着漫画书、学习用具等物品,床上还经常散落各种各样的杂志、光盘。置身于这样的房间,时间久了就会感觉很乱。妈妈经常提醒小豪整理一下房间,但是他觉得这样的布局很有“感觉”,朋友们来玩也说“超酷”。
小豪写作业的时间很长,经常写着写着就被旁边的漫画书吸引,看到一半才突然想起还有作业没写;因为书桌上的东西太多,有时候小豪会找不到作业本、笔、橡皮等学习用具,等东西找全了,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此外,小豪还经常丢三落四,错把漫画书当成课本带到学校,上课时还会偷偷翻看。虽然小豪脑子很灵活,但是他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
造成小豪三心二意的原因很明了:学习环境乱。日常生活中,父母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放任孩子的行为就会成为一件坏事。其实,让小豪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并不难,父母只要和他沟通好,将房间重新布置一下即可,例如将书桌上的漫画书、玩偶等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收走,将床上散落的杂志、光盘等物品放入书柜。这种简单的空间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所处的环境不同,孩子做事的心态也会大不相同。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纷乱环境中的孩子要比在整洁环境中的孩子办事效率低很多。因为孩子在纷乱的环境中总是忍不住关注周围的事情,无法集中精神做事。所以,创建得体的生活环境对提升孩子的注意力非常重要。
“有问必答”加油站
Q: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我专门给他挑选了一个通风、采光好的房间作书房,还精心布置了一番:墙壁上挂着漂亮的风景画和世界地图,书桌上放着地球仪、会动的卡通笔筒、漂亮的台灯,书柜里有他喜欢看的科幻书和一些玩具,窗台上还摆了盆栽。我觉得这个房间足够干净、整洁,但是孩子在学习时还是会出现愣神儿的现象,学习成绩也没有见长。难道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吗?
A:看得出来,你是一位非常细心的家长,这个书房光线充足,还有绿色植物点缀,整体来说是个不错的房间。但是从细节方面来讲,书房的装饰有些繁杂,例如墙上的风景画、桌上会动的卡通笔筒、书柜里的玩具等,这些装饰物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就要做到面面俱到。下面有一些方法可供参考。
选择适宜的房间做书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个合适的房间做书房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光线好、透气性强是选择房间的基本条件,其次还要注意周围环境,为孩子做好隔音措施,避免受到噪声干扰,例如选择隔音效果好的房门、玻璃等。
巧妙布置房间和书桌
除了选择合适的房间,父母还要懂得巧妙地布置房间。一般来说,适合孩子学习的房间应以舒适为主,不要用花哨的装饰品过分装饰,房间内的物品摆放要干净整齐,最好不要将电视、电脑、音响等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家电放在屋内,家具摆放也要适当,不宜过多。
此外,布置书桌也是大有学问的。首先要选择适合孩子身高的书桌,太高或者太矮都会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其次摆放书桌时要选择适宜的方位,为了避免光线刺眼,最好将孩子的桌子靠放在窗户右侧墙壁的地方;接下来就是书桌上的物品摆放了,书桌的整洁度与孩子的注意力是成正比的,因此与学习无关的物品最好收起来,父母可以在书桌前方的墙壁上贴一张地图或者数学公式表等,这样能够为孩子营造学习氛围,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和孩子一起收拾房间
给孩子创建得体的生活环境,还需要长期保持。闲暇之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房间,例如指导孩子叠衣服、摆放物品、清理地面卫生等,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既可以清除分散注意力的物品,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爸妈的禁入空间
只说不做
有的父母一面要求孩子专心读书,一面却在兴高采烈地看电视,声音震天响,这样的环境怎么能够让孩子集中精神学习?因此,父母要注意言传身教,在孩子准备专心学习时自觉为他提供安静的氛围。
凡事一手包办
有的父母为了保证孩子始终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将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整理房间、叠衣服、扫地……不论大事小事全部包办。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孩子丧失劳动兴趣,变得懒散,从而影响注意力的发展。因此,父母要适时地让孩子自己动手,不仅在学习上要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还要专注于生活。
第五节 排除干扰注意力的因子
窗户外车水马龙,孩子的视线总是无法集中在书本上;客厅里传来一阵阵欢笑声,孩子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动画片上;晚上的球赛精彩至极,孩子兴奋得睡不着……生活中有太多分散注意力的因子,要怎么做才能让精神“回归”大脑?
“小鬼头”事件簿
思齐家附近有一个菜市场,每天街上的行人、车辆络绎不绝。思齐放学回家的时候正是菜市场最热闹的时候,她一边写作业一边听着窗外的噪声,不由自主地就会猜测人们在为什么菜讨价还价、什么车从楼下经过、哪个牌子的汽车最漂亮……等她回过神儿来发现作业还剩很多,就会匆匆忙忙接着写,但是不久又会分神,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作业常常错漏百出,而且字迹潦草。晚上睡觉时,车辆的灯光还会照进屋中,思齐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睡眠状态。思齐的妈妈是医生,家里时不时会有人来请她去看病,尤其是半夜,电话铃声会突然响起,将思齐从睡梦中惊醒。平时即使是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思齐都无法集中精神,总是被一些事情分心。
很显然,思齐周围有太多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例如噪声、车灯、外来人员等,她无法排除这些干扰,因此养成了三心二意的习惯。除了外部环境的干扰,家庭中也存在很多影响注意力的因素,例如室内气温、灯光、家庭成员的不良习惯等。有的家庭住房条件有限,没办法从大局上调整,这就需要父母想办法从生活细节方面加以改善,尽量为孩子排除干扰注意力的因子。
“有问必答”加油站
Q:前一阵子孩子的台灯坏了,我给他换了一盏新的。但是最近我发现,他写作业的时候总是动来动去,一副很烦躁的样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他也说不上来,只是说白天学习就能静下心来。孩子身体很健康,在他写作业时家里也很安静,为什么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A:我想,这也许和新换的台灯有关系。根据孩子“白天学习时能静下心晚上就会很烦躁”的说法来看,很有可能是因为台灯的亮度太强。因为强光容易刺激孩子的视神经,造成视觉疲劳,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发现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并及时排除这些干扰。下面有些方法可供参考,建议你试一下。
降低噪声干扰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嘈杂的环境下情绪很容易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研究表明,如果长期处在高于7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人的办事效率和身体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噪声不仅会分散注意力,而且会诱发心理疾病,若要降低干扰,室内的噪声则要低于50分贝。如果像案例中的情况一样,无法改变居住地,那么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噪声干扰。
父母可以利用布来减音,例如在靠床的墙上挂一些布艺装饰、挂毯等,因为布可以吸音,而且增加墙壁的凹凸感也可以使墙壁吸收一些杂音(影院、音乐厅就是采取这一原理),当然父母还可以在孩子的房间挂上一条厚重的窗帘,这样隔音效果更佳。如果是排除室内噪音,如客厅的电视音、电话声等,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房间挂上一条漂亮的布帘,既能起到美化作用,又可以隔音,一举两得。此外,巧妙摆放家里的家具也可以减少噪声,例如把书柜、衣柜、床、书桌等家具摆放均匀,不要让室内有过大的空隙。因为房间过于空荡容易产生回声,增加噪声。
改善室内空气状况
空气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根据相关规定,孩子的室内环境要到达以下指标才有利于身心成长: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一氧化碳浓度小于5μg/m,夏季气温小于28℃,冬季气温大于18℃,相对湿度控制在30%~70%之间等。因此,父母要经常给孩子的房间进行通风,夏季要合理使用空调,冬季干燥的季节在房间内放一盆水或者加湿器,保证一定的湿度。
保持柔和的室内光线
光线过强或者过于集中都会刺激孩子的神经,影响注意力,因此父母在选择灯具的时候,不要选亮度过强的,例如台灯,最好选可以调节光线的,这样的台灯更便于孩子根据个人需要来调节光线。此外,为了缓解集中的光线,父母可以在孩子使用台灯时打开房间的大灯,这样可以使孩子放松身心,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还能保护视力。
爸妈的禁入空间
家里经常烟雾缭绕
这样的状况经常出现在爱抽烟的爸爸身上,试想一下,爸爸在房间内若无其事的抽烟,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呼吸着爸爸的二手烟,在这个种烟雾缭绕的环境下,孩子如何一心一意地学习?因此,如果爸爸烟瘾难耐,最好选择通风的阳台或者户外来解决,最好不要在大家共同生活的空间抽烟。若是家里有客人来,最好是在固定的房间内抽烟,同时做好通风措施,不要到处走来走去,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
忽视孩子的感受
很多时候,父母会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带来干扰,让他无法集中精神。例如孩子正在背课文,妈妈告诉他:“背过了就奖励你一个好东西。”这种充满暗示的说法很容易让孩子在背诵时分心,他会情不自禁地猜想妈妈说的好东西到底是什么。这就属于忽视孩子感受的做法,而且经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最后把错归咎于孩子。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准备专心做事时给他不明的暗示。
第六节 玩具、书籍不是多多益善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玩具和书籍可以说是陪伴他成长的重要伙伴。玩具能够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丰富的情趣,还可以促进智力发育,有助于性格的养成;书籍则可以拓宽孩子的眼界,增长知识,充实孩子的头脑。很多父母及亲朋好友喜欢给孩子买很多玩具、书籍,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堆积成山的玩具和书籍对孩子的成长并不一定是好事。
“小鬼头”事件簿
小纯是独生子,家里人对他疼爱有加,爸妈平时工作比较忙,为了让他不至于很寂寞,经常给他买一些玩具。一个星期天,妈妈的同事来家里做客,带来一个和小纯差不多大的男孩,小纯很热情地把自己的两大箱玩具推出来,和小男孩一起玩。妈妈发现,那个男孩能专注地玩拼图,而小纯却一会儿搭积木,一会儿玩火车,一会儿又玩飞机,还在客厅内四处走动,每样玩具都摸两下,不一会儿就把客厅摆满了玩具。客人走后,妈妈问小纯:“你为什么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因为我不知道玩哪个好。”小纯小声地回答。妈妈要求小纯将玩具收进箱子,可是半小时后他还没有完成任务,当妈妈发现他时,他正一边玩小汽车,一边拼拼图,这让妈妈又好气、又好笑。
美国的儿童教育学者曾做过一番调查,发现过多的玩具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无独有偶,英国牛津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也做过一项类似调查,调查显示:玩具少的孩子要比那些同龄的玩具多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高。这是因为,过多的玩具会分散孩子有限的注意力,使他变得无所适从,无法从玩具中得到应有的乐趣、知识。案例中的小纯就是因为玩具过多,而不知道作何选择,以至于玩乐时也无法集中精神。
书籍同样如此,有的父母为了丰富孩子的知识面,经常为孩子买各式各样的书籍,孩子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看看那本,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最后无法从书中得到有效信息。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玩具、书籍成为孩子进步的“阶梯”呢?
“有问必答”加油站
Q:孩子上小学四年级了,为了扩充他的知识面,我为他选了一些课外书,孩子对此很感兴趣,能够认认真真地将书看完。后来,我经常带他去书店,每次都会给他买一些书,但是我发现,他总是随手翻翻,就不再认真阅读了。现在他的课外书已经很多了,但是有1/3都是没有看完的。孩子并没有对书表现出不满,我是应该继续鼓励他多看书,还是停止给他买书呢?
A:看得出来你对孩子的成长花费了不少心思,四年级正是孩子对课外知识渴求的时期,父母应把握好这一机会,为孩子创造接触社会的条件。阅读是增进孩子阅历的好方法,不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孩子年龄的关系,他的有意注意还不是很稳定,如果一次给孩子买大量书籍,很容易分散他的注意力,无法吸收书中的知识。因此,父母应该明确一个观点:玩具、书籍并不是多多益善。建议你这样来做。
选择适合孩子的玩具、书籍
玩具和书籍是辅助孩子成长的工具,要让工具发挥应有的功效关键在“质”不在“量”,选择合适的产品不仅会丰富孩子的生活,还可以调动他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因此,父母在为孩子挑选玩具、书籍时就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如果孩子活泼好动、性情急躁,父母可以选择积木、拼图、手工等静态的智力玩具,让孩子能够长期保持注意力;如果孩子安静内敛、不合群,父母可以选择汽车、飞机、水上玩具等动态、参与性玩具,调动孩子的兴奋点、明确注意目标。
在为孩子选择书籍时,父母可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从他的兴趣点出发挑选。如果孩子没有特别的喜好,父母可以适当选些不同类型的书籍,在孩子阅读后观察他的喜好,然后再买时就会有所侧重。
当然无论是玩具还是书籍,父母最好以孩子的兴趣为主,适当购买,不要强迫孩子过量阅读,否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关心孩子的玩具、书籍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的玩具坏了、书破了就会立刻给孩子买新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而且新增加的物品与之前的差不多,不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因此,父母要多关心一下孩子的玩具、书籍。例如玩具车的轮子掉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修理;书的封面被扯掉,父母可以指导孩子将其粘好,并为书包一个结实的书皮。这样孩子不仅可以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还会懂得珍惜物品,将注意力集中在现有的玩具、书籍上。
让孩子学会交换
怎样能使孩子在“资产”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乐趣?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交换。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换自己的玩具、书籍,因为物品是对方的,而且有时间限制,他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东西上,从中得到乐趣和知识。如果孩子想要新的玩具或者书籍,父母可以建议他将自己的旧玩具、旧书送给其他人,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因为拥有的东西过多,而产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与此同时还能够将快乐传递给他人,可谓利人又利己。
爸妈的禁入空间
让孩子同时做很多事
父母在和孩子玩乐或者指导孩子学习时,要避免让孩子同时做很多事。例如孩子正在玩汽车,父母却说:“火车也很有趣,飞机飞得最高。”;孩子向父母请教问题,父母却拿着很多本参考书说:“这里面都有解释,把它们都看一遍。”这种做法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不能集中精神玩或者学习。因此,父母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
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
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都是抱着“尽量满足”的心态,往往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然而这种轻易满足孩子需求的做法很容易让他丧失对渴求物的热情,以至于得到后不珍惜,而且还容易形成贪得无厌的恶习。
父母可以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例如孩子想要漂亮的小火车,父母可以告诉他小超市没有,只有离家很远的大超市才能买到,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行。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培养持久的耐力,有助于注意力的提升。此外,父母还可以采取“有条件”的延迟法,如需要孩子做完某项家务才能得到。因为物品来之不易,孩子才会更加珍惜。
第七节 不要打扰“正忙着”的孩子
生活中,父母经常抱怨孩子做事不集中,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也有专注的时候。比如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漫画书时,画画、下棋、听歌时等。一旦孩子对某件事满怀热情,他就会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如果没有干扰,他还会将这种专注继续下去。然而,很多父母忽略了这一点,有时即使发现了也没有加以保护。
“小鬼头”事件簿
放学回家后,李维像往常一样回自己房间写作业。正当他在思考一道数学题时,妈妈推门进来问:“儿子,饿了吗?吃个苹果吧!”李维告诉妈妈自己不饿,然后继续思考。没多久,妈妈拿着削好的苹果走进来,在李维旁边坐下来。“快吃吧,放一会儿就不好吃了。”妈妈一边催促他,一边审视着他的作业。没办法,李维只好边吃边写。突然,妈妈指着前面一道计算题,大声说:“这个,算错数了!先把它改了再往下写!”李维正在改题,妈妈又开始询问他最近在学校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什么时候期中考试……李维一边回答妈妈的问题,一边演算,一道简单的计算题算了好几遍才算对。因为妈妈一直在旁边问东问西,最后原本只要一个小时就完成的作业,李维竟然花了两个多小时,结果还将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错过了。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维是一个自觉性比较强的孩子,他能在放学后主动去做作业,并在妈妈不断询问的情况下坚持把作业写完。当然,妈妈是因为关心李维所以才又给他削苹果又对他的近况问东问西,但是她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李维正在专心致志的学习,她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李维的注意力,如果长此以往会对李维地学习产生不良影响。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孩子正在看电视,父母非要他吃饭;孩子正在专心搭积木,父母在一旁指手画脚;孩子正在看书,父母非拉他出去玩等。这些行为都会破坏他原有的注意力。
父母若想加强孩子的注意力,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打扰“正忙着”的孩子。让孩子“忙碌”的事情很多,有些不一定是学习方面的,例如下棋、画画、做手工等。有的父母认为这些都是无用的专注,如果让孩子继续保持下去会影响学习。殊不知,孩子将精力投入这些事情的过程就是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而且这种行为是有意注意,能够使孩子主动养成专心做事的习惯。因此,父母要学会保护孩子的注意力。
“有问必答”加油站
Q:昨天带儿子去动物园,他在猴山旁边看了将近半小时依然没有想走的意思。他爸爸不耐烦了就催他快走,他极不情愿地离开了猴山。不过当儿子看到老虎时,兴致又提了起来,于是又在老虎山逗留了半天,最后被爸爸强行拉走。之后看狮子、熊猫、大象时同样如此,都是儿子还没看够就被爸爸拖走。结果一天下来,没看到多少动物,儿子生气、爸爸也生气。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很不舒服,是不是爸爸太没耐心了?我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A:孩子的探索能力总是超乎父母的想象,他能盯着一只猴子看上半小时,更何况是一群猴子?不得不说,爸爸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破坏孩子原有的注意力,让他变得散漫起来。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打扰“正忙着”的孩子。建议你平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为孩子创造独立的空间
孩子能够主动专注于某件事情,说明他的有意注意正在慢慢成形,这时父母需要给他创造独立的空间,让他安静、专心地做事。例如,当孩子写作业时,父母不要频繁进出孩子的房间,或者与他长时间交谈。此外,如果孩子因为专注于游戏而影响了学习,父母可以在事后和孩子平等交谈,让他对自己的现状有所了解,然后双方制定一个简单的协议,平衡学习与玩乐的时间。这样既保持了孩子的注意力,还不会破坏亲子关系。
允许孩子“破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破坏”现象,如拆卸、撕毁物品。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保持理智,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如果一味喝斥孩子会打断他的思路,扼杀探索精神。为了避免孩子造成巨大破坏,父母要告诉他哪些东西不能动,如电视、电脑等大型家电,然后为他准备一个小小的工具箱,建议他“探索”自己的玩具或者没用的闹钟、遥控器等物品。此外,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将拆掉的东西组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到相关知识。
让孩子多接触自然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走着走着突然盯着路边的某个事物不动了,这说明有东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时,父母不要一味地催促孩子,而是要给他思考的时间,同时参与到孩子的思索中,这样就可以随时解答孩子的疑问,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爸妈的禁入空间
陪读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比较看重,即使工作再忙也不忘陪孩子一起学习。然而这种陪读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困扰。一方面,陪读容易给孩子带来“父母不信任我”的暗示,让孩子形成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父母在陪读的过程中常会对孩子的课业进行说教,让孩子无法集中精神将事情做完。因此,父母最好让孩子独立学习,当他把所有任务完成后,再对他加以指导。
插手孩子的事
有的父母舍不得孩子受挫,一看到孩子遇到困难就忍不住插手帮助。如果父母的做法正合孩子的意,很容易使孩子对父母形成依赖,再遇到问题时就懒于思考,也就无所谓专注了;如果父母的想法和孩子有出入,则会出现“好心帮倒忙”的现象,使亲子关系发生冲突。无论是哪种情况,父母习惯“插手孩子的事情”并不是明智的举动。因此,父母不妨放手让孩子做,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注意力,还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有帮助。
第八节 朝令夕改的规定要不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们家有家规吗?例如,什么时候吃饭、见到长辈要有礼貌、每天玩多长时间电脑……如果有,那么孩子对这些规定熟悉吗?他有没有严格遵守?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规则的目的在于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使他养成良好的专注力,以便更好地学习、生活。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始终如一的遵守。
“小鬼头”事件簿
小默上小学了,爸爸妈妈为了让他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给他制定了一系列规则:按时睡觉、起床,吃饭时不许看电视,放学回家先写作业,节假日帮妈妈做家务等。虽然这些规定看起来有点繁琐,其实都是一些简单的要求。起初小默还可以遵守规定,但是没过多久他就觉得很麻烦,经常违反规定,比如下午五点有他喜欢看的动画片,但是这段时间他要写作业,于是他会向爸妈撒娇,时间一长爸妈就会妥协,认为偶尔让他看一次也无妨。就这样,撒娇成了小默的“杀手锏”,遇到自己不想遵守的规定,他就会装作很可怜的样子来博取爸妈的同情。久而久之,原有的“家规”就形同虚设,小默逐渐变得散漫起来。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爸妈的计划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坚定地实施下去。朝令夕改的规定让小默有机可乘,致使他越来越散漫。家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构建的家园,若要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需要彼此遵守一定的规则秩序,这样大家才能够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悦、克服困难,让家庭社会更加充实、美好。这就相当于打比赛,如果比赛规则不明确,裁判动不动就判人犯规,这样的比赛如何能顺利进行?因此,作为资深的生活“参赛者”,父母就要告诉孩子哪些规则必须遵守。
“有问必答”加油站
Q:放暑假了,我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培养一下儿子的品性,改掉他散漫、浮躁的坏毛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给他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如合理作息、制定作业计划表、每天做家务等。可是,这项计划才进行了两天就抛锚了。因为他的小表弟来做客,这个暑假会一直和他住在一起。我想让两个孩子一起遵守规定,可是丈夫却说不要对小孩子太严格了,经常给两个小鬼“开绿灯”。现在,只是每天叫他们睡觉、起床就能把我累死,更不用提写作业了。我的暑期培养计划彻底泡汤了,接下来怎么办才好呢?
A:假期可以说是培养孩子的绝佳时期,因为这段时期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度过,父母能够掌握他的一举一动,及时纠正他的不良行为。为孩子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提升注意力。很显然,爸爸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使得你的计划失败,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放弃执行,你可以和爸爸进行沟通,重新制定一项计划。建议你这样来做:
明确规章制度
要让孩子遵守相关规定,就要让他清楚规定的内容。有的父母只是要求孩子“闭嘴”“做自己的事情”,却不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说话、需要做哪些事,这样不仅不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不必要的家庭冲突。因此,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详细的规定内容,例如给他制定一份明确的“家规手册”,告知他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当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守规矩、如何守规矩时,就不容易出现错误百出的状况,生活会更加快乐自在。
家规要不分场合地一致
有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在家规规矩矩,但是一出门就变得随意起来,简直判若两人,这就需要父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养策略。一般来说,最容易出现规则变动的时候就是“外出”,例如到了吃饭的时间却没有饭可吃、已经累了却无法休息等。一旦孩子在家形成固定的习惯,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变得烦躁不安,因此父母就要在出门之前考虑到这一点,尽量避开这样的时间点。此外,在外出的情况下,有的父母会允许孩子“放纵”,如尽情玩乐、喜欢什么吃什么等,这种“偶尔放纵”同样会给孩子埋下随意的种子,让他抱有“玩一下也没关系”的侥幸心理,不利于今后的成长。所以,既然给孩子制定了家规,父母就要彻底执行,做到不分场合的一致。
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
不少父母有这样的疑惑:明明制定了明确的规定,为什么孩子还是随意散漫呢?这时,父母不妨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有的父母要求孩子“不许打人”“不能说脏话”“专心吃饭”,自己却在生气时对孩子又打又骂、在吃饭时看报、看电视。这就是典型的言行不一致。要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很容易给孩子树立反面榜样。因此,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遵守家规,这样不仅能够督促孩子的行为,还可以避免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心甘情愿地按照规章制度做事。
爸妈的禁入空间
家规过多
“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干,到底要怎么做你才满意?”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如此抱怨。面对父母层出不穷的要求,孩子显得力不从心,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以至于无法集中精神遵守规则,结果将事情弄得一团糟。因此,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要注意把握尺度,如果规则过多,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那么就会适得其反。此外,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长,他对规则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时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讨论,制定更加合理的家规,这样孩子执行起来会比较顺利。
父母出尔反尔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按规矩做事,会采取“奖励政策”,但是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事时,父母却没有兑现承诺。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很容易使孩子对父母丧失信任感,从而不愿再遵守什么规定。因此,若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就要说到做到,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有助于注意力的培养,而且还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他感受到家庭的和谐。
第九节 多腾些时间给孩子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把孩子托给他人看管,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就责备孩子“不贴心”“总是给大人添麻烦”。每当父母向孩子发牢骚时,有没有站在他的立场想一想,为什么他会犯错误?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那么,父母究竟“过”在哪里?
“小鬼头”事件簿
瑞瑞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在她上二年级时,爸爸开始经营饭店,由于工作繁忙,父女俩常常好几个星期见不到面。即使碰巧见到了,爸爸也是累得没时间陪她。瑞瑞经常问妈妈:“爸爸是不是不爱我了?为什么都不陪我玩?”虽然妈妈给她解释爸爸工作忙,但是瑞瑞还是觉得不开心。渐渐地,瑞瑞上课开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儿,回答问题时也总是答非所问,学习成绩不断下滑。每当听到其他同学谈论爸爸妈妈时,她就会闷闷不乐,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了。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瑞瑞是一个内心敏感的小女孩,由于生活的突然转变,她来不及适应见不到爸爸的生活,以至于产生了“爸爸不爱我”的想法,虽然有妈妈的陪伴,但是她内心渴望的父爱却无法得到弥补。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心理问题,最终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孤僻的现象。相比那些从小就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来说,瑞瑞这种从有到无的经历恐怕更加令人难过。
如果把孩子比作花朵、家庭比作花园,那么父母的爱就是花儿成长所需的不同营养,一旦某方面的营养缺失,花儿就无法健康成长。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影响着注意力、认知能力、个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对孩子来说,拥有健全的父母之爱就是拥有安全感,这是他勇敢面对社会的基础,是培养各种能力的保障。因此,父母不妨多腾些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有问必答”加油站
Q:我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时,我们把他接回家,但是他看起来总是闷闷不乐,好像和我们不亲,有时候在生活习惯上还会起冲突。平时和他讲话,他总是似听非听,学习时也总是恍神,平时很少和其他孩子玩。我担心这会影响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该怎么办才好呢?
A: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在物质生活上过得充实,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工作上,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生活。孩子之所以和父母不亲,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是父母教养方面的失误。如果长期让孩子处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引发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消极等问题,严重的话还会产生心理疾病。因此,父母再忙都要抽时间陪陪孩子,让他拥有安全感。建议你从以下方面入手:
学会累积关爱
要父母全天24小时陪伴孩子是不符合实际的,尤其对职场父母来说,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每天抽10分钟或者15分钟和孩子聊聊天却是可行的。例如晚餐过后、一起出门的时候等,这些时间都可以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的近况。虽然时间很短,但是长期下去能够积累很多美好的亲子回忆,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此外,节假日更是增进亲子关系的绝佳时期,这时父母不妨举办一场家庭聚会,带孩子去游乐场、动物园、郊外等放松身心,或者一起吃个饭,这样能够让孩子更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爱。所以,不要再抱怨“没时间”,每天只要花一点点时间就可以为孩子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同时还可以放松因工作而紧绷的神经,如此一举两得的事怎么能错过?
和孩子一起写“交换日记”
这对于早出晚归的爸妈来说最适合不过了,因为平时很少和孩子正面接触,采取记日记的形式则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近况。父母需要准备一个本子,让孩子把每天的生活记录下来,然后对他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把自己的生活写下来,让孩子对父母有所了解。这样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孩子的困难,有助于掌握他的成长状况,还可以让孩子体察父母的心情,学会关爱父母。
批评孩子时对事不对人
由于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限,有些问题不能及时发觉,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理智对待孩子的错误,做到“对事不对人”。父母可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因为……”切忌冲动地批评孩子:“怎么这么没用?我都这么忙了还添乱!”这种做法很容易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导致自卑、消极情绪的产生,影响他的性格形成。
爸妈的禁入空间
拒绝孩子的互动要求
当孩子希望父母能陪陪自己或者帮自己解决困难时,有的父母会以“忙”为借口,拒绝孩子的请求,这种做法无异于在自己和孩子之间隔了一道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望而却步,离父母越来越远,内心会变得极度不安,也就无所谓专心学习、生活了。因此,当孩子说“陪我玩吧”“能帮帮我吗”时,父母最好不要急着拒绝,对于孩子合乎情理的请求要及时给予回应,如果实在脱不开身就要明确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现在没办法陪你,但是我保证忙完之后一定和你玩。”这样不至于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还能够让他在等待的过程中学会忍耐,有助于注意力的提升。
长期将孩子托给他人
很多职场父母没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将孩子托给他人照看,如果时间过长,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就会变淡,不利于今后的共同生活。有的父母还会频繁更换看护人,这种做法更容易给孩子造成不安全感。因此,父母托管孩子之前要考虑一下他的感受,能自己照看的尽量不托给他人,实在迫不得已时要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来看护,还要向孩子说明:“爸妈都很爱你,但是还要工作养家,没办法照顾你。不过我们会常来看你的。”同时要和托管人保持良好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近况,为今后接管孩子奠定基础,减少亲子间的矛盾。
第十节 不要过早给孩子施加压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心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设计好人生理想:画家、钢琴师、编剧、数学家……于是各式各样的特长班成为父母追捧的对象,而层出不穷的课业成为孩子无法承受的负担。
“小鬼头”事件簿
小透虽然刚上二年级,眼镜的厚度却可以和啤酒瓶底相媲美了。为了让女儿能够成为“人上人”,妈妈给她报了很多补习班、买了大量学习资料。每天小透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完成妈妈布置的家庭作业,经常要熬夜学习,周末还得上补习班。当其他孩子正在快乐地玩耍时,小透则坐在紧闭房门的小屋中学习。每当她向妈妈表示想出去玩一会儿时,妈妈就会严肃地批评她:“每天就想着玩,不好好学习。”小透觉得很委屈,她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总是让她学习。尽管妈妈对小透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但是小透的成绩一直很普通,有时候老师还会反应小透上课走神儿、打瞌睡,注意力严重不集中。看着女儿“不争气”的样子,妈妈又急又气。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看看林林总总的特长班、补习班就知道。父母看重孩子的学习无可厚非,但是从小就给孩子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就有些不理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的父母认为“玩”只会让孩子“丧志”,殊不知,玩的过程正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过程。通过玩,孩子可以认识很多东西、释放多余的精力,不仅有利于智力发育,还有利于身体、心理的平衡发展。如果过早给孩子施压,孩子没有时间发泄多余的精力,很容易就出现厌学情绪,无法专心做事,严重的话还会引起多动症。而且长时间处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孩子还会出现一系列生理问题,如不长个、视力下降等,危害身体健康。小透出现的状况很明显就是由于学习巨大的压力造成的,如果继续下去的话,恐怕真的会成为“不争气”的孩子了。因此,父母应全面看待孩子的学习,根据他的承受能力适当地安排学习内容,过早给孩子施加压力只会揠苗助长,最后受伤的将会是孩子。
“有问必答”加油站
Q: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多才多艺,我就很羡慕,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出类拔萃。于是我给儿子报了绘画、小提琴、英语等学习班,但是他似乎并不喜欢这些课程,学习时总是心不在焉,有时候还会逃课去玩!我对他这种行为简直受够了,为什么小孩总是不体谅大人的苦心呢?
A:父母关心孩子的前程理应是件好事,但是不得不说,你的做法只是一厢情愿的强迫。孩子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他不认真学习、逃课就是在质问父母:“为什么大人总是不体谅小孩的心情呢?”其实,你是一位细心的家长,因为你很早就看出孩子不喜欢这些课程,只是你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给他施加太多的压力。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建议你这样来做:
将心比心,和孩子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就像“有问必答”中提到的现象一样,有的父母对孩子施压是一厢情愿的,如果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就会体会到孩子是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父母的行为的。这样父母就不会轻易地强迫孩子学习,孩子也会转变对父母的态度。此外,父母还可以向孩子表露自己的期望,和孩子平等地谈一谈,了解彼此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减少矛盾,还可以促进孩子学习,有助于注意力的提高。
父母要调整自己的期望
常言道:“地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与动力总是处在一种微妙的关系之中。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过度的压力则会让人心理崩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果恰到好处,对孩子来说是关爱与鼓励,有助于发掘他的潜力。期望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让他产生骄傲、自卑、消极等极端的情绪。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例如结合孩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给他提出较高一点的要求,当孩子达成这一目标时,父母要及时鼓励他,让他充满自信,向着更高的方向努力。这样从实际出发、一点点提高孩子的能力,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帮助孩子释放压力
一旦孩子压力过大,很容易出现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时父母就要引导他释放心中的压力,如做运动,让孩子发泄多余的精力,放松紧绷的神经。此外,散步、深呼吸等也可以调节压力。平时,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表现,做到学习、放松有机结合。
爸妈的禁入空间
紧迫盯人
有的父母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写作业时盯着、在学校拜托老师盯着、平时吃穿也要看着……这种紧迫盯人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紧张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父母若想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就要信任他,给他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而不是用监督、监视这种不信任的方法给他增添压力。
实施“冷暴力”
所谓“冷暴力”,就是在无声中给对方以打击。普通暴力给人带来的是皮肉之苦,过一阵子就会痊愈;而冷暴力却是攻击人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灵伤痛。通常情况下,父母对孩子实施冷暴力的行为有轻视、放任、冷漠等,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错误不明说,让孩子自己猜,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到父母的不良暗示,产生心神不宁、自暴自弃等念头,无法专注于学习、生活。尤其是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孩子无法达成,更容易招致父母的冷暴力,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双重的心理打击。因此,父母要坚决杜绝这种行为,和孩子坦诚相待,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减少孩子的压力,协助他健康成长。
第十一节 杜绝“顺其自然”的想法
在第一章中我们说过,孩子的年龄不同,其注意力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父母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孩子现在还小,注意力不集中没什么关系,长大后自然就会好起来,然而却忽略了后天培养的重要性。
“小鬼头”事件簿
落落从小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却又任何事都做不好。他的小毛病非常多,晚上不睡、早上赖床、吃饭三心二意、出门丢三落四……在幼儿园还经常给老师添麻烦,如上课时藏在玩具柜里让老师找、做游戏总是破坏规则、抢小朋友的玩具等。妈妈也为儿子的行为感到很头疼,有时会批评他,但是效果不明显。爸爸觉得妈妈有些大惊小怪:“哪个男孩子不好动、不调皮?长大就没事了,别瞎操心。”妈妈觉得爸爸说得也有道理,所以平时只是偶尔批评一下落落,并没有特别培养他的注意力。当落落上小学后,这种现象还是没有好转,老师常常向家长反应,落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干扰周围的同学,有时候看起来像在听课,其实思想早就跑到爪哇岛了,回答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或答非所问。面对儿子的现状,爸爸妈妈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想法了……
孩子的注意力与年龄有关,这一点没有问题,如果认为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下去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正是因为爸妈“长大就没事”的想法,才使得落落错过了培养注意力的好机会,以至于影响后来的学习和生活。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最佳时期就是学龄前,只有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注意力问题,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完善,才能够让孩子从小养成专心的好习惯,这样将更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有问必答”加油站
Q: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从来不给他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每天完成学校留的作业,剩下的时间都交由他自己支配。孩子升入三年级后,我发现他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为了让他跟上学习进度,我经常会给他补习功课。期末的时候,孩子拿着得高分的试卷向我炫耀说:“瞧,我上课不用听讲都可以考97分,厉害吧!”我觉得有些无奈,那都是我给他补习的功劳!现在我开始犹豫,是否要让儿子继续随心所欲地玩下去,会不会影响他今后的学习……
A:孩子在不听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考高分,这与家长的补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家长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每天上班、照顾家庭就已经很累了,不可能再担负起老师教学的重任。因此,你必须清楚地看到——继续保持“顺其自然”的做法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负担、给孩子埋下注意力不集中的隐患。所以,从现在开始,加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养成良好的注意力习惯,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你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
由于“顺其自然”的想法先入为主,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存在的注意力问题,以至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因此,从现在起,父母要放下不科学的观念,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如规范作息、制定相应的规则、排除干扰因素等。此外,父母要配合学校的教学,当老师反应孩子存在的问题时,父母要有所重视,不能敷衍了事。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习惯。
善于引导孩子的行为
有时候父母会发现,正面引导对孩子不起作用,如孩子不肯睡觉,父母告诉他第二天迟到会挨批,但是孩子依旧不肯睡。这时不妨试一试“反话正说”,例如“儿子长大了,知道早睡早起的好处,不用妈妈总是提醒。”这种说法可以使孩子尝到被表扬的甜头,主动地配合父母。此外,父母也可以尝试一下“自然惩罚”的方法,如果孩子上学时磨磨蹭蹭,父母说教不管用,就让他继续磨蹭下去,到学校后迟到自然会受到老师批评。当他尝到惩罚的苦头时,自然就会主动提高效率。
管放结合,效果更佳
我们说父母要杜绝“顺其自然”的想法,从生活的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并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采取“严加管教”,而是正确的“管放结合”。所谓“管”,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规范,让他集中注意力做事,避免拖拉、懒散等恶习的形成;所谓“放”,即让孩子尝试做一些事,父母不要事事代劳,如家务、难题等,这样有助于他主动集中注意力。此外,在管放结合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将学习和娱乐结合起来,过度学习和放任娱乐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爸妈的禁入空间
把放任自流混为民主教育
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不忍心看他忍受生活之劳、学习之苦,于是对孩子的成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还美其名曰“民主教育”。然而真正的民主教育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他的学习、生活加以指导。放任自流则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任性、固执、随意等习惯,影响注意力的培养。因此,父母要转变教育策略,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
第十二节 用赞美开启孩子的注意力之门
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父母习惯采取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这样能够督促、刺激孩子不断前进,而且能够防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等不良情绪出现。然而这种“批评激励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而且长期使用很容易为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小鬼头”事件簿
李蓉是一名四年级学生,爸妈都是大学教师,很看重她的学习。为了让她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爸妈给她布置了一个书香浓郁的房间,而且还把她的日常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然而李蓉的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是在中下游徘徊。其实,李蓉以前的学习成绩很好,只是每当她兴高采烈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成绩时,他们都会很平淡地说:“有什么好高兴的,刚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向更好的同学看齐,多向人家学习。”如果李蓉不小心犯了错,爸妈就会批评她:“总是笨手笨脚,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以后怎么做大事?”平时,爸妈还经常教育李蓉:“别总是一副沾沾自喜的样子,要知道人外有人,不努力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当有人在父母面前夸赞李蓉聪明时,爸妈又会说:“聪明什么呀,整天稀里糊涂的。”在李蓉的印象当中,爸妈从来没有表扬过她,久而久之,她的学习热情就消退了,无论做什么都敷衍了事。她认为反正自己做再好,爸妈也不会满意,与其让自己又累又难过,还不如省些力气学习,结果都一样。
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很多父母蒙蔽了双眼,使得他们习惯用否定、负面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认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戒骄戒躁、在谦虚中不断向前。殊不知,这种方式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产生多疑、烦躁等不良情绪,还会像案例中的李蓉一样出现“做再好也是徒劳”的念头,以至于无法集中精神做事。为什么不尝试用赞美开启孩子的注意力之门呢?研究表明,在赞美中成长的孩子要比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更有幸福感与安全感,更容易取得成绩。不过,赞美也是有技巧的,正确地赞美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言过其实的赞美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那么,父母在赞美孩子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有问必答”加油站
Q: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我发现她做事总是很不自信,就连和别人说话也畏畏缩缩的。有时候看得出她很想告诉我们她取得的成绩,但是最后总是因为胆怯不了了之。除非我们主动问她,她才会简单地说出来,一副松了口气的样子。看着孩子这么没自信,我真担心会影响她今后的成长,该怎么办呢?
A:孩子没有自信,做事的时候就会无法集中注意力,这对他今后独自面对未来很不利。父母可以尝试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重新为他树立起自信心。建议你这样来做:
明确表扬对象
表扬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好,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不少父母会在赞美孩子时忽略这一点,往往用“你真棒”“真聪明”这种含糊其辞的方式一带而过,这种方式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混淆。例如孩子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如果父母说:“你真懂事。”孩子会误解为自己只有做家务时才懂事,平时总给父母添乱,这样即使被表扬也高兴不起来;如果父母说:“你把碗洗得这么干净,真棒!”孩子会清楚地认识到洗碗这一行为是好的,受到鼓舞后会暗下决心继续努力,这样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还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父母在表扬孩子时要对事不对人。
表扬孩子要及时
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赞美的时候就是他刚取得成绩的时候,这时候孩子正处在兴奋状态,如果父母能够及时赞美他,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的兴奋感会逐渐消退,如果父母很久之后才想起表扬孩子,那么孩子的反应就会很平淡,甚至有些泄气,这样表扬就会失去意义。因此,一旦发现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或者表现良好,父母就要及时表扬,尤其是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父母更是要把握好时机。
表扬的方式要恰当
孩子的成长阶段、性格不同,其所渴望得到表扬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年纪小的孩子喜欢父母的拥抱,而大一些的孩子则只要一个手势、一个微笑就够了;内向的孩子喜欢父母温柔的鼓励方式,而外向的孩子更希望父母能够大声说出来等。因此,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此外,还要注意经常变化形式,因为长期单一的表扬方法也会让孩子失去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
爸妈的禁入空间
当众表扬孩子
有的父母习惯在众人面前对孩子大肆赞扬,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斗志,让他充满自信地做事。例如称赞孩子钢琴弹得多好、舞蹈跳得多美等,甚至要求孩子在众人面前“秀”一下。其实这种做法有些夸大事实的嫌疑,容易让孩子变得爱慕虚荣,长此以往还会将其“惯坏”,父母稍微没注意到他的进步,他就会觉得委屈,这对孩子的心智成长多有不利。因此,父母要尽量避免当众赞美孩子,而是用其他的方式给予他鼓励。
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
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有的父母不免有些“嫉妒”,就会忍不住向孩子发牢骚:“瞧人家谁谁谁多厉害,你也向人家学学。”这种比较方式很容易掩盖孩子本身的优点,不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做事,久而久之还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出现“破罐破摔”的想法。因此,父母要放下比较心,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适时地对他加以鼓励,当孩子越来越自信时,自然就会变得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