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民众的最佳保护措施
过去几个世纪里,保险业发展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保险覆盖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所能应对的风险类型不断丰富的过程。如果要保障社会良性发展,我们必须鼓励这种发展趋势。
人寿保险早在17世纪初就被发明出来,但起初只有一些具备精明的金融头脑的人购买这种保险,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火灾保险身上。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这些保险才在发达国家广泛传播开来。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没有渗透到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当中。
保险业民主化的第一个必备步骤是使现有的、民众已经具备较高认知度的保险条款覆盖更广泛的人群。举例来讲,2010年海地地震中,群众遇难,大量房屋倒塌,而最悲剧的事情就是原本可以得到赔偿的建筑都没有投保。这不仅意味着人们遭受的损失无法得到赔偿,还意味着过去多年中,开建房屋之初就缺乏保险机构的监督,无法保障房屋建设质量,而如果有这种监督的话,可能地震的危害就不会如此之广,死亡人数也不会如此之多。其实,加勒比灾难风险基金自2007年起就在尝试为海地及其周边国家打造一套更为健全的不动产保险体系,但直到2010年地震发生前,他们也没能取得太多实质性进展。这场里氏7级的地震夺去了至少5万人的生命。相比之下,1994年美国加州北岭发生的6.4级地震仅造成了33人死亡。两次地震的相似之处在于其震中离人口密集的市区很近,破坏力相当。加州的保险业比海地更发达、更健全,这是造成两次灾害中伤亡人数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银行也启动了一系列项目保护贫困地区的农民,减少其在恶劣天气状况导致粮食减产的情况下遭受的损失,保护其不至于因天气灾害陷入更严重的贫困状况,使其不至于遭受饥荒。据测算,目前全世界有10亿人口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其中3/4的人生活在严重依赖农业的乡村地区。对这些人来讲,粮食减产的风险是最大的危机,这或许能够决定他们的生死存亡。外界提供的紧急援助很少能及时送达受灾地区,援助物资运达前,受灾的农民通常都为了活命而卖掉自己所剩无几的资产,甚至宰杀了自己饲养的畜禽。原始社会应对粮食减产危机的方法就是由家庭成员分担这种风险,但是粮食减产本身就会影响到家庭的所有成员,所以这种应对风险的方式并不理想。
过去,保险公司曾经试图通过出售粮食生产保险协助应对风险,也就是为某个特定农场粮食减产进行保险。但是这个险种会诱发道德危机:农民要么偷懒不干活,要么直接谎报粮食产量。作为应对之策,承保人最近改变了策略,保险赔付的条件不再与粮食直接挂钩,而是与可能导致粮食减产的恶劣气象条件挂钩,毕竟农民无法左右天气的变化。这种保险策略也有难以执行之处,因为导致粮食减产的气象条件可能很微观,可能局限于某个地区,可能与恶劣天气条件出现的时点与播种和育种的时点的临近程度有很大关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农耕技术的革新,气象保险已经发展得相对健全,世界银行正在积极推广此类保险。
气象保险遭遇的另一个问题是贫穷的农民通常都无法理解保险的基本理念,也因此对提供保险业务的公司产生不信任感,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保险业无法广泛渗透的原因。他们不愿意支付能够使保险合同生效而必须缴纳的基本保险金。在贫穷国家,地震保险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只能是在这些区域为保险进行更好的市场营销,赢得当地民众的信任。这也是保险业人性化的内涵之一,这与金融业其他领域的人性化过程在本质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