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把孩子视为人(1)
17.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的理论
当我们转向德国教育思想学派的时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该学派产生了两名伟大的倡导者——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我们提倡调动儿童积极性的快乐教学、提倡爱学生并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提倡学生愉快地度过在校学习时光。这就是我们从该学派教育思想中吸取的营养。当有人送我们一匹马作为礼物时,如果我们去掰开它的嘴看牙口,那是很没有必要的,这会让人家觉得我们在吹毛求疵;就好比别人试图从我们献身多年的心理学体系中找毛病时给我们的感受一样。
但是河水涨不过源头,他们把孩子看做园子里精心摆弄的植物,这个比喻是否完美无瑕很值得怀疑。孩子们是否被照料得过了头?大自然对这些小苗的体贴是否过于周到?环境是否太过于完美?如果说杂乱的幼儿园比那个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儿童乐园更有助于孩子的个性的发展,你能相信吗?我想我们都能注意到,在家中玩耍、缺乏和外界交流的孩子往往有很敏锐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独创思想。在这两个方面他们远远胜过学校里像天使般的孩子。我敢说读者都了解弗拉·安吉利科的画《最终的判断》。其中的一个情节中有一群小和尚(就好比是小孩子)围成一圈,他们手拉着手在跳舞。画面上还有几个美丽的天使正在返回天堂的途中。小和尚们显然玩得很愉快,然而作者似乎忽视了个性力量。这些小和尚似乎不会自己排成一行,如果在幼儿园发生这种情况,孩子们可能会受到批评。
18.缺乏个性
“只要使孩子高兴,他们就会听话”,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衡量美德的首要标准是勤奋,这源于“只要你表现好,你就会幸福”的原理。但是,这是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发奋精神呢?幼儿园的老师的确表现得都很出色。但是正如前面拿植物做的比喻一样,他们中间有很多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那就是忽视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让“植物”生长、开花只是教育工作中的神圣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位德国哲学家的思想只反映了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部分。其他方面也一样,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根据其性质进行发展。
19.为生存而拼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该论点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似乎要受两个自然法则的约束:一个是物质世界的法则,另一个是精神世界的法则。拼搏、抗拒和抵制只是他的生存法则。有人可能会说这一法则不一定适合孩子的情况,为生存而拼搏完全可以在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之后再开始。但是或许任何一个过渡阶段都会违反整体原则和连续原则,而这两个原则理应适合教育的全过程。毫无疑问,所有有心的幼儿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理论的局限性所在(所有人都有其局限性),而他们的实践活动与现代思想是保持一致的。在用画笔自由绘画活动中,孩子能显示出他们的独立性。而在过去老幼儿园里,孩子们是用铅笔在方格中画画。这样画出来的画线条纤细难以辨认。所以用画笔取代铅笔就是现代思想的体现。我们都有必要记住我们的出发点,以便我们能察觉并避免危机。
20.赫尔巴特心理学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我只能粗略地涉及另一门“心理学”。该心理学真令人难以理解,它把美国人的思想也划分为把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的那一派,而英国的老师们就像快淹死的人抓住稻草不放一样把他视为救命的方舟。这就是赫尔巴特心理学。赫尔巴特是18世纪初的另一位德国心理学家,与鼎盛时期的佩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关于人的理论研究很全面,涉及到我们讨论过的任何一门心理学。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理论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诱人而有效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心理学与这两三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一定的渊源,正如我们已经讨论到的那样,世界教育就是建立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之上。
只有当我们来验证赫尔巴特心理学与这两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关系时,我们才能发现他的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赫尔巴特首先对个体进行解释,但是他的解释和我的解释不同。他承认有灵魂,但是他认为“灵魂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智慧,它既不会接受也不会发明思想。它本来没有思想,没有感情,也没有欲望。它既不了解自身,也不了解它的外部世界。另外,灵魂体内没有任何直觉和思想,没有意愿规律与行为准则,也没有任何思想倾向;它甚至没有任何模糊的思想。”这就是说,灵魂本身在作用之后就不再是原来的灵魂。
21.个体是结果,不是起因
总之,问题已被简化。我们一切有关理智、意愿和情感等概念都已消失。灵魂敞开大门迎接思想的到来。这是一个公平的场所,没有偏爱。每个思想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它们根据熟悉的柏拉图概念,一个接一个地等待着灵魂的接纳。一旦它们被接纳,它们又拥挤着等待被安排到最好位置和受到最好的组合。它们一被接纳立刻去找它们的朋友和盟友。它们跳跃着改变着它们的形状以便形成一个牢固的“概念群”。那么灵魂的作用是什么呢?除了为这场思想剧目提供舞台以外,没有明显的作用。这个自我、灵魂或个体(无论我们如何称呼它)是个结果,而不是起因,也不是最初的事实。
这位重视思想潜力的哲学家在教育事业中将发挥很好的作用。我们将看到一个完美的理论——如何一贯给孩子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思想和最好的思想感情,以便它们越过门槛进入孩子的灵魂以后能自然地飞到一起,形成牢固的“概念群”。
22.诱人的前景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迷人的远景。为了便于应用,教育界已把所有相关理论进行简化。除了选择教育思想和制订培养目标以外,已没有其他事情可做。这里是一个诱人的整体计划和连续计划。与书本有关的整体计划和所有知识都可以结合在同一个“概念群”中。你可以按照这一原理去一所学校,在一个月内上完全部课程。你可以先学习书的颜色、形状和尺寸等实物知识,然后再学习更实际的实物课,如造纸和书籍装订;接着再学书籍装订的实践课。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再学习书的内容,从ABCD和捉迷藏开始,然后逐步开始学哲学和诗歌。只用一个月时间!真有可能吗?那么学校的全部课程岂不都可以围绕着书组成一个庞大的“概念群”了吗?以前有人曾在伦敦公开地做过这种实验。苹果就是以“圆”的概念被“概念群”接受的。
23.产生复制品
假如我们按完全相同的顺序给两个灵魂灌输完全相同的思想,我们就会得到同一个人的两个复制品。这样,伟大的民族团结思想就可能永远被推翻。我们认为人是神圣的。那么赫尔巴特关于人的理论对我们所关心的个性有什么帮助呢?人本来什么思想也没有,他的思想只是外来的思想。他没有对思想感情的特殊要求,比如适合某一种思想而不适合另一种,他可以随意接收任何思想感情。说到个人进步,那也不是他在进步而是占据他的躯壳的思想在进步、在扩展。人看上去只不过是一种运输用的容器,可以把思想输送到适当的行为领域。赫尔巴特心理学具有建议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按原样照搬就会失去两三个主要原则的教育价值,而这两三个主要原则正在为教育全人类而被广泛使用。
24.各门心理学体系都达不到我们的要求
我已经检验了三四门与教育思想有关的心理学,看到每一门学科都提出了自己所发现的真理,但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都不能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实用理论根据。所以人们要么单凭经验教学,要么在需要的时候东拼西凑地找点儿理论根据。就像孩子们在做一道难解的数学题,他们已经知道了得数,但是为了知道怎么得出得数,他们一会用除法,一会儿用乘法,一会儿又试着用减法,以求做题方法与得数一致。难怪有很多有能力的心理学家,他们虽然可能没有写过书,却解决了教育中的许多问题。
不过他们不是参照已知答案,而是根据他们自己从固有的原则中发现的规律。
25.满足要求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