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战争终于拉开了序幕
醇亲王忙着到处筹款修园子,李鸿章知道海军没有银子,购备充足的弹药,再说还不能扫了太后60大寿的“兴”,没有人关心如何与日本人打仗,只有翁同龢慷慨陈词,李鸿章心想:“说话多容易,又不出钱,又不出人,呸!出了事情你们能够担当吗?仗还是不打为好。”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想要的东西偏偏得不到,而不想要的,死皮赖脸也要跟着你。
基于对自身国情的认识以及对国际局面的判断,李鸿章实在不愿意轻易言战。
朝鲜的局势似乎已是难以收拾。
自1894年6月,清廷应朝鲜当局的要求,始派总兵聂士成,续派提督叶志超率兵帮助平定朝鲜东学党的内乱之后,日本找到了派兵的借口,随即否认朝鲜为大清属国,并同时派重兵在仁川登陆虎视眈眈。日本更是成立战时体制所谓的大本营,完全是要开战的样子。
然而,面对日本咄咄逼人不肯善罢甘休之势,中国朝野哗然,群情激奋,舆论上下惊人一致,几乎都是一致主战,李鸿章在此处境下相当难堪。
让李鸿章有苦难言的是,别人主战还是算了,但自己的手下,那些淮军将领们,也跟着起哄,闹着要和日本人拼了。
在朝鲜牙山的守将叶志超,曾经在7月12日致电李鸿章,认为“大举进兵为上策。派舰撤兵为中策。守此不动为下策”。
叶志超提出了上中下三个对策:上策为增加军队,准备同日本作战;中策为自动撤兵;下策为坐守绝地。
李鸿章虽然是靠着淮军起家,他的淮军也在平定国内内乱时有过辉煌表现,为李鸿章加分。但是所谓知子莫如父,李鸿章对于淮军将领叶志超、吴长度等人的根根底底了解得不能再清楚。
叶志超、吴长度等人乱世投军,是草莽英雄一流人物,靠军功升迁上来当了大官,虽然他们失其视死如归的英雄好汉的本色,但也是久未再经大战,很长时间都是养尊处优,居移气养移体,从精神和精力上都大不如从前,已经没有当初的那种生猛鲜活。而且他们文化水平很差,不能与北洋海军的那些训练教育优良的军官们相提并论。遇到用现代化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起来的日军这样的强劲敌人,实在是没有胜算。
李鸿章不敢将希望寄在叶志超、吴长度的陆军之上,始终欲以“以夷制夷”的外交方式,牵制日本,所以上奏朝廷,建议采取叶志超的中策,“撤后,行文各国公使并日廷,申前次同撤之约,如彼不依,秋初再图大举。”
但光绪皇帝亲政不久,正想有所表现,所以不同意李鸿章的建议,决定增兵朝鲜同日本作战,并于7月14日下谕令:“现在事机紧迫,着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出发。”
现在光绪皇帝对李鸿章很不满意,而在国内李鸿章更是被那些清流人物骂得狗血喷头。生长深宫不明事体的光绪皇帝,喜欢听的是翁同龢这些“帝师”们慷慨的空谈,他的主战情绪在翁同龢等的煽动下,热烈高涨,最后竟然发展到“赐翁同龢、李鸿藻、恭亲王‘尚方宝剑’,命对言和者先斩后奏”的坚决程度。
1894年7月23日,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战争终于拉开了序幕。
7月23日拂晓,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驰入汉城。住朝公使大鸟圭介亲率日军一个联队包围了朝鲜王宫——福景宫。
日军的进攻是在详细侦察、缜密谋划之后开始的,宫廷禁卫军几乎没有进行什么像样的抵抗,战斗不到半个时辰就结束了。30余名禁卫军全部战死,日军占领了王宫和军械库。朝鲜国王李熙被劫持,成立了以大院君李罡应为首的亲日傀儡政权。穷困至极的朝鲜政府数十年来惨淡购入的3000支步枪、20门大炮,全部丧失。此外,日本还没收了朝鲜500来年从中国朝廷接受的印章及其他赏赐品。
同时,汉城的清政府驻朝鲜总理公署也遭到日军袭击。袁世凯——这个把清政府绑上战车的年轻人,此时已奉李鸿章之命,回到天津。作为他的后任留在那里的唐绍仪当即去英国总领事馆避难。
7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接到大本营作战密令,亲率军舰15艘、鱼雷艇6艘、侦察舰1艘,由佐世保海军基地拔锚向朝鲜海面进发,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中国海军进行突然袭击。
早在1894年6月2日,日本政府决定出兵朝鲜之后,日本海军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准备。7月17日,天皇发布特旨,任命主战的桦山资纪海军中将接替“保守派”中本田海军中将的海军军令部长职务。
桦山资纪在接受任命的当天,立即驰赴佐世保海军基地,积极着手战争的动员和准备。7月19日,桦山资纪将日本常备舰队、西海舰队及其他一些舰只集结起来,组成了一个适应战时体制的帝国联合舰队。任命原常备舰队司令官海军中将伊东佑亨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大本营根据未来海战的胜负,拟订了三条作战方针:第一,如海战获胜,夺得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进攻北京;第二,如海战胜败未决,则陆军进占平壤,海军则与中国海军继续争夺朝鲜海峡的制海权;第三,若日本舰队大败,则陆军全部由朝鲜撤退,而以海军防守沿海。其中以第一项为基本战略方针。
7月23日上午11时,首先派出海军少将坪井航三率领吉野(旗舰)、秋津洲、浪速等三艘快速巡洋舰组成的第一游击队,作为联合舰队的先锋,出发到牙山湾,执行侦察任务。并得到密令:如在牙山湾附近遭遇中国舰队可予以攻击。午后4时,伊东估亨率其余军舰12艘,舳舻相接,成单纵阵队形,向朝鲜西海岸出动。舰队出发时,桦山资纪亲自赶到港口送行,进行战争鼓动,要联合舰队“发扬帝国海军荣誉”,为国争光。
经过将近一昼夜的航行,7月24日上午,联合舰队航行至朝鲜半岛南端的济州海峡。此时,日本派赴朝鲜港口和海面的军舰已达21艘。
日本政府在向朝鲜派遣海陆军,阴谋发动战争的时候,采取了绝对保密的措施。实行全国新闻大检查,严禁报纸上刊登有关军队兵员、军舰及弹药、粮食数额,以及关于军队及军舰调动、船舶征发、军队部署等一切消息。日本联合舰队的出动,更是严格保密,封锁消息。舰队夜间航行,加强警戒,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除向导舰及旗舰外,各舰均熄灭灯火。清朝政府和李鸿章对于日本的战争部署,对于联合舰队的进袭准备,茫然无知,毫无所闻。
清军叶、聂两部进驻牙山后,清政府以牙山兵力薄弱,又令扬威由仁川开赴牙山,会合超勇,从海上护卫牙山驻军。此时,北洋舰队只有济远、平远留在仁川,而日本派赴仁川之军舰已达6艘(松岛、八重山、千代田、大和、赤城、筑紫),为清军之2倍。并以军舰掩护陆军,日夜运兵。至6月16日,侵朝日军已达万人。在朝清军海军将领见事态严重,电信又不通,遂派超勇返回威海卫,将日本向朝鲜增兵情形,报告给北洋舰队司令官丁汝昌,由丁汝昌转告李鸿章和清政府。
丁汝昌获悉日军大量增兵朝鲜的报告,即电李鸿章请示机宜。李鸿章仍寄希望以日本谈判解决争端,寄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事与愿违,日本的战争准备一刻也没有停息。李鸿章的主和方针,遭到了全国舆论的谴责,也受到了光绪皇帝的申斥和朝廷主战派的抨击。
光绪皇帝从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20多天内,三次下谕,责令李鸿章积极备战。李鸿章不得已,于7月21日,派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率盛军马步六营,提督马玉昆率毅军2000,分批搭乘图南、海晏、镇东、普济、拱北、新裕、丰顺等轮船,由大沽出发,经海道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进驻朝鲜义州和平壤。另雇爱仁、飞鲸、高升等英国商船3只,分载总兵江自康仁字营及北塘防兵两营增援牙山。
7月23日,运载清军增援部队的英轮爱仁号和飞鲸号也到达了牙山,两船送来了1300名清兵,是增援的第一队。第二队清兵1000余人,乘英轮高升号,在这一天的午后也从大沽起航。
从朝鲜逃回来的袁世凯在7月21日抵达天津。7月23日,袁世凯和李鸿章亲自到大沽港口,目送增援牙山的第二队士兵离去。
“除了战争再没有其他办法吗?”
尽管李鸿章已经看出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并且也下了决心,却还想找找避战的最后手段,因为只有李鸿章才知道,清军战争准备差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