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貌双绝:萧观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德才兼备辽国后

就在萧观音入宫的第三年,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兴宗驾崩。在洪基还没能从悲伤中解脱的时候,便被安排举办了登基大典。那一天,洪基被早早地唤起,宫女们站成一排井然有序地为他沐浴更衣、梳洗打扮。当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完成了最后一项程序——着国服衮冕。洪基头戴衮冠,身着络缝红袍,饰犀玉带错,脚踏络缝靴。穿戴好之后,便随着大臣们去往大殿。登基仪式上,洪基面容平和,稳重却不失威严。在念过兴宗的遗诏后,洪基被正式册封为大辽国第八代君王。庙号道宗,改元清宁。接下来便是接受百官的朝贺及外国使臣的朝拜。就这样,在庄严的仪式过后,洪基成了道宗,仁懿皇后被尊为皇太后,萧观音被册封为懿德皇后。

刚刚入主后宫的萧观音一时间还不能适应皇后的身份和生活。相传,正当她坐在寝宫双眉紧锁,想要如何安排后宫嫔妃之时,一块白色的手帕随风轻轻地飘到了萧观音面前。萧观音仔细端详着这块手帕,做工和式样都很普通,不像是宫廷之物,在手帕的一角,还浅浅地绣着“三十六”的字样。萧观音百思不得其解,随口问身旁的宫女是否认得这块手帕。宫女看了看手帕,连忙跪下为萧观音道喜。萧观音更是糊涂,忙问为何道喜。宫女解释说:“这‘三十六’,不正是指您贵为皇后,率领三十六宫吗?”萧观音听后,虽然嘴上责怪宫女胡说,但紧锁的双眉悄然舒展,透露了她心中的欢喜。

贵为皇后的萧观音,仍同往日一样,照顾丈夫的起居和关心太后的健康。仿佛这称谓和地位的变化从来没有发生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后的身体大不如前。虽然每天都有御医来为她把脉诊治,却仍不见起色。一次,太后偶感风寒,高烧不下。萧观音担心太后的病情,整日陪在太后身边,为她擦汗喝药。为了让太后身体早日康复,她还亲自到上京最大的寺院求佛祖保佑。这样几天下来,太后的病终于有了起色,萧观音这才放心地回到自己的寝宫休息。醒来之后便想起了御医所说的话,原来太后之所以如此虚弱,是因为常年操劳所致。知心的她,了解太后的忧虑,此后便时常在太后面前,夸耀大辽的兴盛和道宗的治国能力,让太后不再为国事担心。为了让太后更好地恢复身体,萧观音便每天陪在她的身边,为她解闷,逗她开心。天气好的时候,她就搀扶着太后到后花园散步,二人一边说笑一边观景赏花。在萧观音的细心照料下,太后的脸色一天比一天红润,人也精神多了。道宗更是为妻子的孝心而感动不已。

身为皇后的萧观音不但关心长辈,更关注天下苍生。每天在道宗上早朝的这段时间,萧观音总会一个人到庙堂,跪在佛祖面前,虔诚地为大辽国的每一位百姓祈福。就算再心系百姓的统治者,也无法抵御天灾的降临。辽国地处北方,天气干燥少雨,所以早在辽太祖阿保机时起,就有了祈雨的瑟瑟礼。目的是祈求上天赐雨,解决干旱问题。可就在道宗刚刚登基的第二个春天,上京附近便遭遇了大旱的天气。一连几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土地干涸开裂,地里刚种上的谷物也都因缺水而枯萎了。这种状况使得大多数农民抛弃土地,沦为以流浪乞讨为生的流民。虽然道宗早已诚恳地向天求雨,但旱情仍在逐步恶化,这让道宗十分着急,虽然想了很多补救的措施,但流民的数量却与日俱增。身为皇后的萧观音与道宗一样,因为此事而辗转难眠,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解决的办法。当她得知有越来越多的饥民因吃不上饭而相继死去的时候,便再也不能安然呆在宫中了。她取来了自己的全部首饰,带着宫女,换上便装,出了宫门。萧观音用自己的首饰换来米后,便立即组织宫女在城门附近熬粥布施。看着饥民们满足的表情,萧观音笑了,那笑容是那样的满足灿烂。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突然给她跪下,热泪盈眶地说她救了自己奄奄一息的孙女。萧观音连忙将老人搀起,含泪说这是自己的责任。老人像是听明白了什么,又看了看萧观音的脸,战栗着喊:“皇后千岁!”便又跪到了地上。众人听到了老人的叫喊后,方明白此次的布施是皇后所为,便都与老人一样,跪下行礼,感激皇后的恩德。萧观音见状,连连说:“平身,请大家平身!”更是主动地上前一步将老人扶起,见大家站起来后恳切的表情,萧观音斩钉截铁地说,自己一定会同皇上解决此次旱灾,让大家尽早结束这种食不果腹的生活!萧观音的一席话,让在场的人们又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为了表示对皇后的感谢,人们称她为观音皇后,从此观音皇后这个美誉便被广泛传开了。

之后的几场大雨,总算使干旱的土地又恢复了生机,流民们也都兴高采烈地回到了故乡,忙着新一轮的播种。萧观音望着这贵如油的春雨,心中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时间飞逝,一转眼就到了秋捺钵的日子,道宗及北、南院的大臣们,便开始为这个传统的活动而准备了。捺钵是指皇帝每年离开京都,到自己喜欢的地方过一段行宫生活。《辽史·营卫志》记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鱼,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之所在,谓之‘捺钵’。”一般情况下,春捺钵钓鱼,秋捺钵狩猎,夏冬捺钵则商议讨论部族事务。而此次秋捺钵,道宗盛情邀请皇后率嫔妃出行。一则是感谢皇后在大旱时所做的努力,二则也想让她到户外放松一下。经过了一天的车马劳顿之后,道宗一行人来到了永州西北五十里的伏虎林。这里水草旺盛,是麋鹿、山禽经常出没之地。《辽史》中记载,原来这里经常有猛虎出没,很多牧民都曾被其所伤。一次,景宗率领一队骑兵追逐麋鹿来到这里。见一只猛虎伏于草间,景宗拉开弯弓,瞄准虎头,一箭正中猛虎眉心,猛虎便呼啸着倒地身亡。为了纪念景宗的英勇,此地取名伏虎林。

道宗见天色已晚,便吩咐今天暂不狩猎,待明日养足精神后,再行狩猎活动。看着枕边的人儿,睡得如此香甜,道宗笑了,他好久没有看到萧观音熟睡的样子了。她总是为自己的事情奔波忙碌,尤其是遭遇旱情的那段日子,她更是几天几夜都没有合眼,想方设法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她是该好好歇歇了。道宗这样想着。第二日早晨,道宗早早地起来穿好衣服,到营帐外面活动。不一会儿,便见萧观音拿着自己的披风追了出来,为自己披上。体贴的举动,像是清晨中的第一缕阳光,照得道宗十分温暖。他拉着萧观音的手,带她来到了马厩,教她识马、辨马、赏马,还亲自挑选了一匹温顺的纯种马,送给她作为礼物。早餐过后,夫妻二人骑上马,一同游览伏虎林。这是他们相识后的第一次外出,尽管是借着狩猎的名义,但二人仍十分珍惜此次的出行。山中早晨特有的清新空气,淡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着的几朵白云,再加上头顶上温暖的阳光,使萧观音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她贪婪地欣赏着这山中的自然风光,不禁陶醉其中。二人一边骑着马,一边欢快地说笑。到了山下,他们跳下马,手牵着手一同向山顶处走去。到了半山腰,心细的道宗见萧观音额头上出现了点点汗迹,便主动要求歇一会儿,还为她打来了山泉水。25岁的道宗,就像每一个年轻人一样心怀浪漫。在打水的途中,还偷偷地为萧观音采了一束鲜花,害羞地送给了她。此刻的萧观音被一种叫做幸福的感觉包围着。她笑得是那样的灿烂。听着山间叮叮咚咚的泉水声,她禁不住清歌一曲。那甜美的歌声,就像是天籁之音,久久在山谷中回荡。夫妻二人,一直到夕阳透过树林照耀大地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驻地。直到第三日,狩猎活动才宣告进行。等待了一天的猎手,终于盼来了傍晚鹿群来河边饮水。早就埋伏在岸边的道宗,更是不能错过这狩猎的大好时机。他瞄准猎物,果断地射出了第一箭。接着离弦之箭,犹如雨点一般,落向了鹿群。凭借着一流的射箭技术,道宗一如往常,满载而归,不仅有鹿,还有十几只狍子和山鸡。道宗对这次顺利的捕猎活动十分满意,为此大摆酒席宴请群臣。宴会上,觥筹交错、歌舞竞技,好不热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宴会也即将宣告结束。道宗为了纪念此次秋捺钵,便请端坐在身边的皇后即兴赋诗一首,作为今天的结束词。萧观音沉思片刻后,轻声诵:

威风万里压南邦,

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千俱破胆,

那教猛虎不投降。

并为其取名为《伏虎林应制》。原本热闹的宴会,就在萧观音语毕后,变得鸦雀无声,一盏茶的时间后,宴会上发出了啧啧惊叹声。在场的人无不为皇后过人的胆识和气度所折服。道宗也被这首七言绝句所打动,对萧观音说:“皇后可谓女中才子!”在一片欢庆声中,宴会的气氛达到了顶峰。不久《伏虎林应制》便在民间广为传诵,百姓们都说,当今的皇后是个德才兼备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