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貌似观音萧家女
萧观音(1040—1075年),小字观音。其名、字均无可考知,为道宗耶律洪基之妻,史称懿徳皇后,为圣宗钦哀皇后弟枢密使萧惠之女。《辽史》后妃传中,称其:“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萧观音之所以被后人屡次提及,并不是因她为一朝皇后,而因其是辽代最杰出和最有代表性的契丹族作家。
辽为契丹人所建,是宋时盘踞在北方的一个强大帝国。契丹是中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属鲜卑族的一支。据北魏文献记载,契丹族最初在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活动,以游牧渔猎为生。唐初年,契丹族由分散的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经首领们共同商讨,推举出一个掌握了部落联盟大权的人,称为可汗。在鲜卑语中,“可汗”意为“神灵、上天”,这里借指最高统治者。天复二年(902年),出身迭剌部世里家族的耶律阿保机,通过征伐河东、代北、室韦和奚族等部逐渐掌握了政治大权。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阿保机被推举为可汗。据史书记载,贞明二年(916年)阿保机应百官之请,即皇帝位,尊号为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建都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是为上京。926年,阿保机在征服渤海国会师途中去世,庙号太祖,史称辽太祖。其子耶律德光即位,即辽太宗。947年,德光在征服后晋后,入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国号为辽,改元大同。至此,辽作为北方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称号,被正式载入史册。它与宋、西夏共同谱写了916年至1125年间的中国历史。
由于居住在北半球温带地区,这里的冬季漫长寒冷,为了能够让牛羊吃到鲜美的青草,维持本民族人民的生活,辽统治者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向南迁徙活动。这一举动侵犯了宋朝的疆域,为此两国展开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战争是残酷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两国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更确切地说是辽的不断汉化。至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1055—1101年)汉化基本完成。辽的文学、科技、艺术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中原文明的色彩。尤其在文学方面的创作,更是颇有宋人之风。萧观音则兼取了两家之长,她那时而豪放不羁,时而细腻委婉的笔触,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妇孺皆知。
萧氏一族自阿保机称帝时起,便世代与皇族耶律氏结为连理,也被称为后族。萧观音为太祖淳钦皇后弟阿古只六世孙,圣宗钦哀皇后侄,兴宗仁懿皇后与其为叔伯姊妹。萧观音的父亲萧惠,更是兴宗朝赫赫有名的宰相。君臣二人时常在一起商讨国事。在得知贤相妻子有喜之后,兴宗便乐滋滋地为这个未出世的孩儿定了终身。如果为女,则嫁给太子;为男,则子承父业。萧惠对皇上的谕旨更是不敢怠慢,连忙叩头谢恩。直到萧观音的出世,这一桩娃娃亲便这样定下了。
相传,萧观音的母亲耶律氏,在怀孕时总是做这样一个梦:她梦见自己在荒凉的野外,漫天黄沙,一眼望不到边。渐渐地,夕阳西下,黑夜驱走了最后一点光亮。突然,她感到体内有一股暖流在涌动,之后怀中便出现了好大一轮明月。它是那样的明亮,仿佛一切黑暗都不能抵挡住它那耀眼的光芒。明月徐徐上升,照耀着每一寸大地,如同白昼一般。正当她对这轮圆月赞叹不已时,一片突如其来的乌云,将它遮盖住了。随后月光转淡,慢慢地收起了她所有的光线,最终消逝在无尽的黑夜之中。萧惠听妻子总是谈及此梦,便也十分不安。一次偶然的机缘,他碰到了一位道士。道士听他讲完妻子所做之梦后,皱了皱眉说此梦不吉。明月出自体内,说明你儿必定为大贵之人;上升到万里空中,指他(她)日后必为人中龙凤;可命运不济,最终被乌云遮盖,预示着他(她)要亡于非命。听了道士的讲解,吓得萧惠一身冷汗,慌忙回到家中。妻子见丈夫神情如此沉重,便问出了什么事。萧惠便将道士的话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妻子。耶律氏一听,便瘫坐到了地上。萧惠赶紧将妻子扶起,二人四目相对不知如何是好。
十月怀胎,终于等来了耶律氏临盆的消息。萧惠既高兴又担心。耶律氏望着自己刚出世的女儿那白嫩的肌肤、好奇的眼睛,她是那么的可爱。一想到道士的话,耶律氏不禁流下了眼泪。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年过去了。这个小女娃也开始学会走路了,夫妻商量着为她取个名字。看她圆乎乎的脸蛋,细长的眉毛和透亮的双眸,萧惠决定叫她观音。一是觉得这个孩子长了一副观音相,再则是希望观世音菩萨能够保佑她一生平安。小观音就这样无忧无虑地成长着,耶律氏更是视她为掌中宝,亲自教她识字、读书。小观音识字能力很强,似乎在耶律氏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所以无论什么字只要教她一遍,她便能记得很牢。在1岁半的时候,小观音就能够自己看书了。她总喜欢自己拿着书翻来翻去,咿咿呀呀地念个不停。在三四岁的时候便能读《诗经》《论语》了。萧惠见女儿如此好学,还特地为她请来了京城最有学识的老师进行辅导。小观音十分刻苦,每次先生教授新的文章时,她都能认真做好笔记。萧惠告诉女儿,学过的东西要及时进行温习,只有不断地背诵、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小观音一直对父亲都很崇拜,因为听大人们说父亲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因此父亲的话,小观音总是谨记在心。一次,萧惠夫妇带小观音去集市上玩,兴高采烈的她,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看看那,似乎对什么都很好奇。萧惠给小观音买了冰糖葫芦,让她乖一些,就在他为妻子挑选发簪的时候,耶律氏突然发现小观音不见了。这可急坏了萧惠夫妇,她们找遍了这个集市,也没有找到小观音的身影。就在二人打算调集家丁来找的时候,一个仆人发现了小观音。原来小观音站在了弹琵琶卖艺的老人那里。萧惠松了一口气,走到小观音身旁,看着孩子痴痴的眼神,萧惠知道她是被这悠扬清脆的琵琶声吸引了。回到家后,便派人到最好的琵琶店,买来了上好的琵琶,让小观音学。小观音抱着琵琶,笑开了花,说自己一定不会辜负父亲的希望。就这样,学琵琶和四书五经,成了小观音每天的必修课。她很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就这样,到了1050年,此时的萧惠已经66岁了,而小观音也长成了11岁的大姑娘。这年冬天,萧惠按照习俗为自己举办了盛大的寿宴。那一天,萧府上下张灯结彩,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偌大的寿字,细心的耶律氏更是特地请来了京城最好的乐师和杂耍艺人,来为宴会增添气氛。经过一番精心的布置之后,这个家看起来喜气洋洋的。萧观音也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为了父亲的寿宴,她准备了一个多月。这段日子她每天勤练琵琶,就是希望能在寿宴上为父亲弹奏一曲,当做贺礼。所以这一天,她早早就起床了,开始梳洗打扮,还穿上了父亲为自己新买的衣服。一切准备好了之后,便在屋里等着宴会的开始。听着外面越来越热闹,反倒让喜欢清净的萧观音有些不适应。傍晚,宴会开始,首先是朗诵由皇上亲拟的贺词,兴宗那亲切、祝福的话语感动得萧惠老泪纵横,萧惠连忙拜谢皇恩。接着便是大臣们鱼贯似的祝寿。最后,方轮到儿女的献礼。待几个哥哥献上为父亲准备的礼物后,身为小女儿的萧观音才抱着琵琶从内室走了出来。几句简短但很有诗韵的祝福后,她便为父亲献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一首琵琶曲。那声声清脆如珠落玉盘的弹拨,加上琵琶独有的音质,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萧观音的孝心所深深打动。萧惠望着自己心爱的女儿——她是那么的美丽、乖巧,就像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礼物,精致而珍贵。想到这,他不禁哽咽了。一曲终了,萧惠带头为女儿精湛的技艺鼓掌,接着,宴会厅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倒让萧观音有些不好意思,拜谢过父亲后便匆匆回到了内室。一场寿宴就这样在热闹中结束了。日子又回复到了以往的平静。
因为父亲的关系,萧观音总能接触到汉人,在听他们讲述中原文化和诗词歌赋时,萧观音便对此有了兴趣。虽然父亲不主张她过多涉猎汉文,但她自己喜欢,父亲也就没有再干涉。她不仅读唐诗宋词,还喜欢中原的山水画和音律。对每一首诗、每一幅画、每一篇音律,她都细细品味、反复推敲。经过了两年的体会和学习,萧观音的文学底蕴得到了很大提高。她的诗画更是文人争相议论的对象,于是萧观音这个名字在京城逐渐被传开了。就连宫中的侍卫、宫女们也都竞相传诵:萧宰相的女儿是个才貌双全的姑娘。
此时,21岁的皇太子耶律洪基快到选妃的年龄了。仁懿皇后最近正在为这件事情奔波忙碌。偶然间听到宫女们闲聊时的对话,让她茅塞顿开。原来,自己的弟弟生养了如此一位绝代佳人。于是,细心的仁懿皇后就以进宫探亲之由,邀请萧惠一家进宫。打算看看自己从未谋面的外甥女。
第一次来到皇宫的萧观音,紧紧地跟在母亲的身后,头也不敢抬。心里一直想着一会儿见到皇后要说的话。走了约半个时辰,才来到了皇后的寝宫。此时萧观音仍低着头,由父亲领着,给皇后行了礼。直到听皇后亲切地叫自己的名字,让自己到她身边去的时候,萧观音才敢把头抬了起来,碎步走到皇后面前。仁懿皇后上下打量着这个美人胚子,让她坐到自己的身边,笑着问多大了。萧观音小声应答说:“小女今年11岁。”仁懿皇后心想,这正是自己要找的太子妃。还没等她开口,耶律洪基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站在一旁的萧惠夫妇连忙给太子行礼。可耶律洪基并没有注意到萧宰相的存在,两眼直愣愣地盯着萧观音。萧观音也被这突然闯进来的人,吓了一跳。看见父母为他行礼,便也照着做了。耶律洪基三步变两步,来到了萧观音面前,将她轻轻扶起。洪基仔细看着眼前的美人儿,细细弯弯的眉毛下,长着一双杏仁似的眼睛,挺挺的鼻子下,是一个粉红色的小嘴。圆润嫩白的脸上,泛起了阵阵红晕。在一旁观察的仁懿皇后,看萧观音害羞地低下了头,便赶紧拉回太子。笑着训斥道:“怎可拉着人家不放!”
在赐宴上,耶律洪基更是不时用眼睛瞄着萧观音,生怕她一下子就不见了。在席间闲聊中,萧观音以她那儒雅的谈吐和贤淑的举止,深得仁懿皇后喜爱。同样推崇儒学、喜欢诗文的耶律洪基,听到她师从汉儒的时候,兴奋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立即与她攀谈了起来。原本有些拘谨的萧观音,在与太子的对话中渐渐放松了起来。宴会结束的时候,两个人便成为了知己。洪基舍不得萧观音的离开,但无可奈何地对她说了再见。
此后的几天,洪基总是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发呆,有时还莫名其妙地傻笑。甚至在先生教书的时候,也总是心不在焉地望着窗外。见太子近日精神恍惚,体贴的仁懿皇后问他是不是病了,太子摇了摇头,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一日,母子二人闲聊时,提到了萧惠那个美丽又有修养的小女儿,刚刚还沉默寡言的太子,一下子来了精神,对她的才学大加赞赏。这时,仁懿皇后才明白,原来太子已经被萧观音深深吸引了。知道了儿子的心意后,仁懿皇后便经常邀请萧观音来宫中做客,而洪基更是借着与她一同鉴赏诗词的机会,拖延见面的时间。
而身在萧府的耶律氏却十分担心女儿的状况,因为那个道士的话无时无刻不在她耳边回响,但看女儿每次去见皇后和太子都很开心,自己也不能阻止。耶律氏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她知道,皇后看中了自己的女儿,想让她作太子妃。可为了让女儿免遭无妄之灾,耶律氏便与萧惠商量,将女儿送去寺院待上一段时间,等到太子妃另有人选的时候,再将女儿接回来。于是,萧惠以让女儿参佛为由,将她送到了山里的寺庙。虽然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将自己送到庙里,但身为女儿的萧观音还是依从父母之命,来到了离京城不远的寺院。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个休养身心的好地方,每天念佛诵经的生活能让她更加淡定。虽然刚开始不太习惯,可时间久了便也不自觉地喜欢上了这里。另一方面,太子在得知萧观音到寺院参佛的消息后,大怒,冲动地说要让父皇惩治萧惠。但仁懿皇后阻止了儿子这个幼稚的想法。她劝告儿子,不能整日沉湎于儿女私情,应以国事为重,要多学一些理政的方法,多结交一些朝中的忠臣志士。并承诺只要他成为了一名贤德的储君,她便会亲自出面,促成这段姻缘。听了母亲的一席话后,洪基当即拍着胸脯说自己一定会用心学习,成为一个好储君,不让母后失望。果然,在此后的两年里,洪基勤于政务,成了兴宗最得力的助手,而且还在兴宗南伐的时候,代替父亲处理国政。仁懿皇后见儿子一天比一天成熟、稳重,内心十分宽慰。但见他终日陷于相思之中,又觉得有些不近人情。于是她找了个机会,将太子的心事,告诉了兴宗。兴宗听后,立即许诺达成此事。第二日早朝后,兴宗留住了萧惠,命他将女儿从寺院接回来,准备入宫做太子妃。萧惠无法反驳,只好应声称是。
两年寺院的生活,就像这里的山泉水一样清淡而绵长。每日的参佛,更使她看透了许多世间的困惑,她变得更加理智和豁达了。父亲的书信,让她尽早地结束了诵经的生活,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耶律氏更是早早站在门外等候,希望能尽快看到那个自己无数次梦到的甜美笑容。母女相见,泪洒庭院。一番短暂的叙旧之后,耶律氏将皇上的谕旨告诉了女儿。虽然耶律氏有诸多留恋,但还是忙里忙外地帮女儿准备出嫁事宜。表面上欢喜的父母,却常常在晚上抹泪,似乎女儿的命运不是他们所能改变的,她终究还要成为人中凤。经过了几个月的繁琐准备,在1053年,萧观音被太子耶律洪基纳为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