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可忽视的人体第二心脏
足是多条经脉的起点与终点
在十二经脉中,有6条直接通过双足,这6条经络又间接地和其他经络相连接,以完成人体整体的循环功能。因此我们只要对足部穴位善加利用,便无异于掌握了全身各重要器官与五脏六腑的健康。
1.足太阴脾经
由趾甲根边的“隐白穴”起,到脚背、脚底间赤白肉际处,而后走向内踝,沿小腿内侧中央部分上行,过膝、大腿内侧、侧腹后直入胸中。此经联络了胃、肠、生殖器、气管、肺等重要脏腑、器官。刺激脾经穴位,对于胃痛、气逆、闷胀、下痢、便秘、失眠等病症均有改善。
2.足阳明胃经
胃经起于鼻旁“迎香穴”,沿胸、腹下行,到腿部由正面中央直到足第二趾外侧的“厉兑穴”终止。其最主要的联系器官是胃,按摩的适应证也以胃部病变为主,对前额、眼睛、后脑等部位的疼痛与鼻塞、咽喉肿痛、腹胀等症状亦有缓解功效。胃经主穴有足三里、丰隆、解溪、内庭及厉兑等。
3.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经自眼内侧的“睛明穴”起,先上行至头顶,再自后脑沿脊柱两侧旁开1.5寸、3寸两线下行,至腿部背面中央,到小腿后偏外侧,沿外踝、足外缘,直到小趾甲根边的“至阴穴”止。它是人体中最长、穴位也最多的经络,按摩膀胱经对视疲劳、头痛、鼻塞、肩背肌肉与关节疼痛、腰腿无力等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由于膀胱经由头至足纵贯全身,故而按摩膀胱经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4.足少阴肾经
肾经起于足底的“涌泉穴”,斜行足底后,沿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中线两侧,入胸中。这条经络联系脑、脊髓等中枢神经,与肾的关系尤其密切,能够调节人体激素分泌水平。刺激此经络对于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也有疗效,还可用于治疗怕冷症、虚弱性头痛、头晕目眩、精力减退、心脏病、肾脏病及皮肤病等。位于下肢的肾经主穴有涌泉、然谷、太溪、阴谷等。
5.足厥阴肝经
肝经起于脚趾外侧(靠近第二趾),沿脚背、腿部前内侧上行至乳下的“期门穴”止,循行经过肝和生殖器。刺激此经络主要用于治疗腹痛、月经不调、眼部疾病、高血压、尿道炎及头晕目眩等病症。位于下肢的肝经主穴有曲泉、太冲、行间、大敦等。
6.足少阳胆经
胆经起于眼外眦的“瞳子髎穴”,在耳上的侧头部来回三折后沿颈侧、肩,下行至腿外侧中央,直到第四趾外侧甲根旁的“足窍阴穴”止。其循行经过头侧部、肩部及胆囊。刺激此经络对于足部扭伤、锉伤、神经痛、头痛、耳鸣、眩晕、多汗及某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均有疗效。位于下肢的主要穴位有足窍阴、阳陵泉和足临泣等。
足部全息穴区定位及主治
表2-3 足部全息穴区定位及主治对应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足部按摩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1.保障经络畅通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人体气血、发挥脏腑功能、维系脏腑之间关系、联络脏腑与体表官窍的通道。《灵枢·海论》篇说:“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终于肢节。”古人在实践中认识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在人体足部交接,奇经八脉中有3条从足部起行。足部6条经脉中有经穴34个、奇穴5个。五腧穴中井、荥、输穴大多在足部,所以足部的腧穴在治疗头部、腹部疾病和热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经常按摩足部的经穴,可帮助人体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人体气血运行畅通,疾病逐渐消失,身体自然恢复健康。
2.外治全息穴区、内调脏腑疾病
足部全息穴区是人体内部脏腑组织器官在体表的特殊对应点。中医认为,“有其内,必形于其外。治其外,必调其内。”这是对反射疗法最精辟的论述。足部全息穴区的色、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内部脏腑的病理状态。如当出现胃消化不好、嗳气等症状时,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下肤色就会出现萎黄,按之有胀痛感,触摸时有沙粒感。当通过一段时间的按揉和压刮,沙粒状代谢物消失了,胃部症状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在进行保健和治疗的过程中,只要抓住足部全息穴区的异常变化,通过按摩或其他方法使其恢复正常,身体也就自然恢复健康。
3.改善血液循环,延缓衰老
“树老根先枯、人老脚先衰”。人上了年岁,首先出现的征兆是活动受限、行走艰难,这主要是因为腿与足部缺少气血的濡养,足部血枯肌萎,摸之僵硬,且脚底肌肉无弹性。足部按摩,可加快代谢物排泄、摩松肌肉、滑利关节,使足部及腿部气血循环得到改善,肌肉、筋脉、骨骼得到濡养,行走也就变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