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3章 文字狱案史料之考证

以下考证太祖表笺文字狱案,先针对《札记》所引史料及其议论,然后旁及其他资料,其次序先后亦根据《札记》。故首论梁亿《传信录》,次及徐祯卿《翦胜野闻》,继之以黄溥《闲中今古录》及类似的记载。先叙作者仕履及其著述性质,然后分析其所记文字狱案事情。

(一)梁亿《传信录》

梁亿字叔永,广东顺德人,为大学士梁储(1451—1527)之弟。《明史》无传,生平略见光绪《广州府志》(1879)卷一二一《列传第十》。据此,他约生于成化(1465—1487)之末,正德六年(1511)举进士,始授兵部主事,后任工部,历礼部郎中。嘉靖五年(1526)任广西参政,颇有政绩,但不久致仕,大概卒于嘉靖末年。所著除《传信录》外,另有《遵闻录》及杂著数种。此二书裒辑国初至弘治年间朝野佚事遗闻,入野史稗乘之类。梁亿传略见瑞麟、戴肇辰等纂修:《广州府志》(光绪五年〔1879〕刊)卷一二一,页25上。《传信录》除收录于《国朝谟烈辑遗》外,又见《九朝谈纂》第1册所引。《遵闻录》尚存一卷本,收入高鸣凤所编辑:《今献汇言》(上海商务影万历原刊本,1937)第5册。《传信录》原书已佚,惟见《国朝谟烈辑遗》节录。此书虽名“传信”,但所叙国初时事,多摭拾俗说耳淡,敷衍附会,揆诸史实,抵牾百出,不宜轻信。王世贞《史乘考误三》纠正其记事谬误者十数处,并评之曰:“梁亿筲人语,不足传也。”沈德符(1578—1642)《万历野获编》亦讥其书云:“乃不自揆,僭称‘传信’,……庸妄人自名为信,他人何尝信之。”王世贞评语见《弇山堂别集》(台湾学生影万历十九年原刊本,1965)卷二二,页7下。沈德符评语见《万历野获编》(上海中华,1959)卷一,页10.这些评语足表现当时学者对是书之评价,亦可作检讨其所传关于太祖文字狱案的尺度。

首先,兹论《传信录》所记表笺刑案的史源,以辨明此类故事是否梁亿所附会臆造,抑或传自他人而不假思考。关于这点,王世贞《弇州史料》备有线索。是书卷三一《后集》有“进表笺儒学官以诖误诛”一条,载洪武间十数儒士以上表笺触犯文字忌讳被诛,较《传信录》为简略,但大致相同。惟篇未于缕述其致祸之由后说:“其他则不可晓矣。史既讳不截,而《双槐岁钞》出于黄氏祖孙之笔,颇核,因节而志。”此见《弇州史料后集》卷三一,页14下—16上,引文见页16下。是书刊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解题见《提要》卷六二,页1373[傅吾康,Sources,2.2.8.据此,此类案件已先见于黄瑜(1426—1497)之《双槐岁钞》。是书成于弘治八年(1495),后由其孙黄佐(1490—1566)重编(故有“祖孙之笔”之语),较梁亿书早出,但传本《岁钞》失载此段,不知原稿有无。黄瑜《双槐岁钞》有嘉靖二十二年(1543)序,解题见《提要》卷一四三,页2973[傅吾康,Sources,4.1.2.现有《岭南遗书》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及多种近代排印标点本流通。然王凤洲素以史识谨严见称,其说当可相信。由此可知这些文字狱故事,无论真伪,早已流传。梁亿所录,亦不尽出臆见,大抵根据当日传闻,加以渲染成之。

其次,无论此类刑案之史源为何,以梁亿所传来看,其真实性大有可疑。第一,由于别无旁证,我们无从知悉此十数儒学教官的罹祸年月及地点,更亦不可确定是否因表笺诖误致死,只能姑而言之,姑而听之。又据彼言,此等儒士皆以贺表内犯同类文字忌讳坐罪,如用“作则”、“生知”、“法坤”诸词,与“作贼”、“僧知”、“发髡”声音相近,有讥讪主上之嫌。若果他们在同一时期获罪判死,则犹有可说,但从史文观之,显然不是。如此何以既有极刑先例,而犯禁者接踵而至?况且,太祖自洪武六年起五次颁定奏牍及表笺成式,用意在振兴古文,辞藻务求典雅,废四六骈俪,以直言达意为主,所有名讳皆依古礼:“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除凶恶字样外,并无其他应避忌讳。据《实录》所载,对于触犯表笺成式的,如朝鲜贡使柳绚、郑道传等(事在洪武二十八年至三十年〔1395—1397〕),太祖但加责罚,并无处以极刑。见《实录》卷二四三,页3533—34;卷二四七,页3583—86[卷二四九,页3605—6;卷二五?,页3615—16.并参顾颉刚前揭论文, 页23—24.何故这些儒官以干忤文字忌讳得罪致死,是否厚彼而薄此,而若果有其事,史官何以讳言不予宣扬,使警惕来者,抑或另有其他缘故?

更有甚者,虽然今日不能确定这些儒士所进表笺,其所用“作则”、“垂则”、“仪则”等词语中的“则”字,是否嫌及“贼”字之声音,有毁谤人主之意,但若说太祖讳言“僧”字,故凡用“生知”、“法坤”语句皆以影射其尝为僧被诛杀,恐怕不是事实。实则,明祖并无隐讳其早年寄身释门,此可见于其自述如《皇陵碑》与《纪梦》诸篇所记。况且,登基后更宣扬佛义,拔选高僧入官,并曾撰文如《三教论》、《宦释论》、《修教论》阐论之。明太祖自述《皇陵碑》与《纪梦》见《明太祖御制文集》(台湾学生影嘉靖刊本,1965)卷十六[《三教论》、《宦释论》与《修教论》诸篇收录于同书卷十一、卷十六。又见《明太祖集》,胡士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1)卷十四、卷十[及钱伯城等编辑:《全明文》第1辑《朱元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所收录。解题见《提要》卷一六九,页3569[傅吾康,Sources, 6.8.5.《纪梦》有英文译注,见Romeyn Taylor, “Ming T’aitsu’s Story of a Dream,” Monumenta Serica 32(1976):1—20. 《皇陵碑》考释见王剑英:《“大明皇陵之碑”考释》,载邓珂编:《邓之诚学术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页83—124.明太祖三教论之研究详John D。 Langlois,Jr。 and K’ok’uan Sun, “Three Teachings Syncretism and the Thought of Ming T’aitsu,”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3.1(June 1983): 97—139.他非但不讳其出身为僧,而且表白于诗文。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明太祖御笔》,即有三首谈僧的诗:二者言僧,另一谈禅。其言僧诗第一首云:“机冗僧来不暇谈,惟教瞠目意窥探。星前好把南禅问,日下尤当只履参。旰食宁知三十(?)熟,宵衣谁谓五更谙。如此昼永禅宜观,世出何忧利物贪。”此诗非但言“僧”,而且所用如“禅”、“世出”等字皆与释氏有关。此三首诗已收入《〔增订本〕故宫书画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65)第4册,卷七,页91.索予明对此曾作分析,见上注13所引论文,页8.关于《明太祖御笔》之详细讨论,见前作者撰《“明太祖御笔”释例》,《“明太祖御笔”释例续篇》(台北)《故宫季刊》第2卷第1期(1967年7月),页31—58[第2卷第3期(1968年1月),页49—71.由此可见明祖并不讳谈“僧”与“禅”,既然如此,何致禁诸儒用“生知”、“法坤”等词语?可见野史谓诸儒所上表笺,以用“生”字与“僧”字音相近,用“法坤”与“发髡’字音类似,干忤忌讳被诛,实难令人置信。

至于其他触犯文字忌讳之故,梁亿皆以私意自解之。如谓儒臣表内用“藻饰太平”一句被诛,则说其音与“早失”相似,而又以其意近“妆饰太平”。更有甚者,有些不能推断的,则不似王凤洲言“其他则不可晓矣”之忠实,故作臆测以自圆其说。如谓诸儒用“遥瞻帝屝”一句致死,则疑“屝”字音与“非”同,而其用“取法象魏’罹罪,则疑“魏”宇“去发则类鬼”。又如有用“永绍亿年,天下有道”致祸的,则疑“亿年”之“亿”字与“一”字、“有道”之“道”字与“盗”字音同。又如有用“贰君父以颁爵禄”、“望拜青门”等词句被诛,则疑其语太重而无君臣父子尊卑之别。诸如此类,可谓瞎人摸象,迹近胡说,非但不能剖析事情,且有曲解强辨之嫌。最后且言:“意者诸臣之在当时不学无术,罔识忌违,遂用此字音以取杀身之祸,盖出于不幸耳。不然,则虽万死不足以赎其罪,尚足惜乎哉”。此处虽隐喻帝王专擅,仕人无辜,但竟将此类罪祸,归咎于儒臣之不学,可谓横词夺理,毫无史识,岂可信之?参注13所揭拙文《徐一夔刑死辨诬》,页81—82.

最后,至可遗憾的,是赵翼非独不能洞察此类曲说之无稽,对文字狱案有合理的分析,反而加之臆见,谓明太祖“其初学问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误杀人”,作为以表笺诖误杀戮儒臣的解释。实则,此说最为肤浅无识,而且诒误后人。何以言之?首先,明祖虽然早年失学,不谙文墨,但文字之狱始于洪武十数载,时太祖已年逾五十,非特熟习经史,且能亲笔批答章奏,而所作诗文疏论,虽不大典雅老练,亦颇流畅而达意,此可见于现存之御笔卷帙及各类著作。关于明太祖之文学造诣,详见《廿二史礼记》卷三二,页1下—4上[前注28所揭索予明论文[包遵彭:《明太祖及其文章》,载《明太祖御制文集》卷首,页l—19[梁容若:《朱元璋的文章》,载氏著《书和人》(台北:文星书店,1964),页13—37[前注11所揭罗炳绵论文,页37—44[及陈高华:《关于朱元璋文的整理问题》,载《明清论丛》第1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页99—104.因此史家若说明祖不学,以其龙兴前言之犹可,但在登基后则不然。故以其学问未深而生猜疑,误读文字而枉杀无辜,则与事实相违。其次,若依前引诸儒“以嫌疑见法”事例来看,如以“作则”为“作贼”、“藻饰”为“早失”或“妆饰”、“帝屝”为“帝非”、“取法象魏”为“去发则类鬼”,此类联想,迹近无理取闹,惟有深谙典故,擅长玩文弄墨者方能为之。参见注13所引索予明论文,页8.可见赵瓯北说明祖因不通文义,误人嫌已遄起大狱,揆之事理情由,实难以置信。由于上述理由皆不能成立,而文字之狱似又非乌有,惟一可能的解释是太祖断章取义,强词夺理,故作曲解以嫁祸所要荑除的异己。这里可能涉及政治明谋,如胡惟庸党案之类(详后),因此官书讳载,而私史误记,一传再传,遂致真相不明,使后人以明祖不学无术,辄生疑忌,屡兴文字大狱枉杀无辜儒臣。

(二)徐祯卿《剪胜野闻》

徐祯卿字昌谷,苏之吴县人,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正德六年(1511),享年仅三十二,《明史》卷二八六有传。祯卿登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以诗文负名,为“吴中四杰”之一,然官宦不显,仅任大理寺寺副与国子学博士(1505—1509)。晚年一意著述,除辞赋外旁及经子百家,还有《昌谷全集》十六卷并《翦胜野闻》记国初佚事琐谈一卷,又杂著若干卷。徐祯卿传见《明史》卷二八六,第15页上,并参Hoklam Chan撰传, DMB, vol。 I, pp。 56970.祯卿虽以文学显名,但于史事未邃,且因沉湎道教,偏好志怪野闻,故所书皆不甚详核,而当世史家都有恶评。如王世贞《史乘考误一》评国朝野史十数种,列《翦胜野闻》为“轻听而多舛”类,而言曰:“其人生长阁閰间,不复知县官事,谬闻而述之,若祝枝山〔允明〕《野记》、《翦胜野闻》之类是也。”王世贞评语见《弇山堂别集》卷二?,第1页下。因此其书所载,无论为何,都有值得怀疑之处。

《野闻》所记以表笺诖误被斩之徐一夔,《明史》卷二八五有传。一夔字大章,浙江天台人,元延祐五年(1318)生,卒年不详。工文词,通经博雅,兼擅史学,颇负盛名。元季始任福建建宁府儒学教授,洪武二年(1369)奉诏纂修《元史》,特以史料阙如,借足疾为辞乞退。六年(1373)实授杭州府学教授,兼编纂《大明日历》,事后辞翰林院授官回杭府旧任。十六年(1383),南京灵谷寺建成,应命撰碑文以报,此后行事未明。所著有《始丰稿》前后数集共十四卷,又杂著若干种,对元明之际的史事记述甚翔。徐一夔《明史》本传见卷二八五,页7350[并参Hok-lam Chan撰传, DMB,vol。 l,pp。58990. 所有著作见《提要》卷八二,页1719[卷一三四,页2765—66[卷一六九,页3581.俗说谓一夔死于表笺之祸注13所引拙文已有详细讨论。一夔晚年事迹,当代人并无记载,至弘治间始有《翦胜野闻》谓其于杭州府学任内,以上贺表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句,触犯文字忌讳为太祖刑斩。稍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亦略载其事,虽未言被斩,亦说其以表笺诖误坐罪,作为太祖滥兴文字狱,枉杀无辜的证据(已见前述)。

实则,徐一夔以贺表诖误罹难事,前此明人所撰传记,如谢铎弘治《赤城新志》(1497年刊)及陈善万历《杭州府志》(1579年刊)所系小传并无言及,其后出者亦然。见弘治《赤城新志》(弘治十年〔1497〕刊本)卷十一,页3下,万历《杭州府志》(台灣学生编《明代方志选》影印万历七年〔1579〕刊本,1965)卷六三,页57下。后此徐一夔传记皆未言及死年,独清季盛枫谓其卒于嘉兴。未悉所本,见所编《嘉禾献征录》(收入金兆蕃編輯《檇李丛书》,1936)卷四二本传,页2下。更且,清初开局修《明史》,史臣为一夔撰传的如汪琬(1624—1690)与朱彝尊(1629—1709),皆无采其说。朱竹垞《徐一夔传》较汪琬所撰为详,是传抄录一夔于洪武三年(1370)上书言修《日历》之要,并“霝谷寺碑”原文,但未述及其晚年行事。关于清初开局褊纂《明史》,详李晋华《明史纂修考》(《燕京学报》专号第3种,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33)。汪琬撰《徐一夔传》后收入所著《钝翁续搞》(未见),朱彝尊所撰见《曝书亭集》,《四部丛刊》本,卷六四,页3下。二者俱载录于《始丰稿附录》,页10下—13上[页15上—16下。并参李晋华前引书页77、79.今本《明史》卷二八五《徐一夔传》即以前者为蓝本,故传末但言“召修《大明日历》,书成,将授翰林院官,以足疾辞,赐文绮遣还而已。”于此可见史家自有慧眼,不为异说传闻所惑。清初怀疑《野闻》误传一夔触犯表笺忌讳被斩,始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三四《杂家存目》十一“艺圃搜奇”条此书未见流通,疑佚。,除考证是书非一夔所作,并指斥野俗流言谓其死于表笺之祸。其言曰: 一夔字大章,天台人,侨寓嘉兴。元末尝官建宁教授。洪武初征修礼书,王祎又荐修《元史》,辞不至,后为杭州教授。又召修《大明日历》,特授以翰林官,以足疾辞归,事迹具明史《文苑传》。《翦胜野闻》称其官杭州教授时以表文忤旨,收捕斩之,殊为荒诞。《野闻》托名徐祯卿,多“齐东”之语,此亦其一也。(页1上)此处但疑《野闻》记载失实,然未考及徐氏卒年,并无足够证据以斥其非。至光绪间丁丙(1833—1899)编校《始丰稿》,始考证一夔卒于建文初年,力辟《野闻》之谬。丁丙所校《始丰稿》共十四卷,附《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有光绪十九年(1893)跋,刊于《武林往哲遗著》(光緒二十年〔1894〕)。《始丰稿》卷复跋说:〔一夔〕明洪武初召修礼书,五年,试职杭学教授,年五十有四。继修《日历》,书成授翰林官,以足疾辞归,得实授。……按《上虞顾君墓志铭》(载《始丰稿》卷十三,页6下),葬在元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既葬三十五年始请铭,则在洪武二十六年癸酉(1393),时先生年七十五岁。并考陈氏善万历《杭州府志?职官表》,先生洪武六年任教授,下接三十三年会当革除,实建文二年(1400),教授为蒋良辅,其中即有权代者,表不列名,约计先生寿终当及八秩矣。世因《翦胜野闻》称表文忤旨收捕斩之之诬,几疑不克令终于官,岂非大谬哉(页2上)。  此处以一夔著作推断他的卒年,至为精审,实际其寿终八秩尚有另文足为佐证。按一夔著述年代较晚于前引的有《故文林郎湖广房县知县齐公墓志铭》一文。见《始丰稿?补遗》页2上。此言齐庄公生于至元丁卯,干支有误,但卒于洪武戊寅,则系三十一年(1398〕。此称齐公庄卿“生至元丁卯(丁丑[三年(1337)之误?),卒洪武戊寅,以明年祔葬。”洪武戊寅为三十一年,明年即建文元年(1399),时一夔已年逾八十。再证以万历《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一夔洪武六年任杭府教授,下接建文二年教授为蒋良辅,见万历《杭州府志》卷十四《古今守令表二》,页31下。则徐氏至建文初始卒实无疑问,而《翦胜野闻》诬他以表笺忤旨被新,可谓无稽之至。

以上已辨明《野闻》述徐一夔死事的荒诞,然其所记尚有他事再需议论。按《野闻》末段云:“礼臣大惧,因上请曰:‘愚懵不知忌讳,乞降表式,永为遵守’。帝因自为文传布天下。”似谓太祖颁布表笺成式,系在刑斩徐一夔之后,而又系应儒臣的请命。实则,据前引《实录》,太祖颁布奏牍及表笺成式共有五次,其时间与目的并非如徐祯卿所言。首次在洪武六年,时明祖以廷臣上书贺表多用四六骈俪,文华而辞蔽,有害直言,乃命翰林官择唐宋名儒表笺可为法式者上,随得韩愈(768—824)《贺雨表》与柳宗元(773—819)《代柳公绰谢表》二篇,即颁布天下以为定式。见《明太祖实录》卷八五,洪武六年九月庚戌条,页1512—13.韩愈《贺雨表》见《昌黎先生集》,《丛刊》本,卷四?,页2上[柳宗元《代柳公绰谢表》见《柳河东集》(《备要》本)卷三八,页8下—9上。参吴晗:《朱元璋传》,页169—70.次在八年十二月,太祖鉴于刑部主事茹太素奏陈时务,草万言书而仅述四事,文繁辞冗,难以适从,因命中书翰林官制定《奏对式》,自序之以颁示天下有司。茹太素因此触怒明太祖,遭廷杖惩罚,事见《明史》卷一三九本传,页3987.明祖是此颁布《奏对式》《实录》无载,惟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張鈞衡編輯:《适园丛书》本,1916)“史部九?仅注类”有《建言格式》〔注:洪武八年十二月施行),《繁文鉴戒》并《表笺式》一卷(页32上—32下)。太祖所撰“《建言格式》序”见《高皇帝御制文集》(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卷十七,页4上[及《明太祖集》卷十五,页304—5.(前引《明太祖御制文集》失载此序)。参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32),页11.又其次在十二年八月,太祖以官府文移案牍繁冗,非老吏不能通晓,而佞人乘机玩法,殃及百姓,因命廷臣议减其文,奏定成式而镂版之,俾诸司有所遵守。见《实录》卷一二六,洪武十二年八月戊寅条,页2010—11.《千顷堂书目》前引书页32上有《行移繁减体式》一卷,谅系本年所颁布者。十四年七月,又以重定进贺表笺礼仪,再申明表笺不得用四六文辞,务求典雅简明,其在御名庙讳,依古礼“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凡凶恶字样俱用回避。见《实录》卷一三八,洪武十四年七月乙酉条,页2171—73.末次在二十九年七月,太祖以廷臣诸司所进表笺,仍多极奇巧,文体骈俪,有伤辞意,乃命翰林学士刘三吾(1312—1399?)等撰表笺成式,颁于有司,命凡遇庆贺谢恩如式录进。见《实录》卷二四六,洪武二十九年七月条,页3576—77.由此观之,明祖之屡定奏牍及表笺格式,废四六为散文,务从简古,乃欲革天下诸儒玩文害意,不切实际的陋习,并无轨外之意。况且,数次所定格式皆出自翰林诸臣之手,并非由太祖亲笔。由此可见《野闻》谓伦臣恐惧表文忤旨,恳帝确定成式以便遵守,皆非事实,不可遽信致误。近人言太祖文字狱案者多举徐一夔事为例,除前注10—12所引论文外,又见梁容若前:《书和人》,页138[Liu Ts’unyan,On the Art Of Ruling a Big Country(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74),P。9[及陈进传:《明初的科技及其没落》,《明史研究专刊》第2期(1979年9月),页79,皆为赵翼《札记》所误。

(三)黄溥《闲中今古录》

黄溥字存吾,浙江鄞县人,为宣德名儒黄润玉(1389—1477)之孙。生年不详,然以其于弘治十二年(1499)成贡生推算,约生于成化之末,而《鄞县志》(1877年刊)卷二一附传说他享年八十,则当卒于万历初年。存吾工文辞,博览多闻,曾任芜湖县学训导,然无仕履,后弃职乡居从事讲学著述,所存仅有《闲中今古录》二卷。黄溥《明史》无传,生平略见戴枚、董沛修纂:《鄞县志》(光緒三年〔1877〕刊)卷二一,页41上。《闲中今古录》节本明清丛书六种有收,以《记录汇编》本最通行。祖黄润玉著述甚丰,传见《明史》卷一六一,页4385.所记国初轶闻有《海涵万象录》四卷,张寿镛编輯:《四明丛书》第3集(1935)有收。解提题见《提要》卷一二七,页2667.此书记国初至弘治间朝野掌故,旁及闾巷燕谈,虽保存若干史料,但不核实可靠。王世贞《史乘者证》曾列举其谬误者三数,可见是书虽不似梁亿与徐祯卿者之荒诞,然亦不可以轻信,故对所传的太祖文字狱案故事,仍应作如是观。见《弇山堂别集》卷二二,页3上,页8上,页12下,页13上。

首先,据《礼记》前引,《闲中今古录》谓释来复上呈“谢赐宴诗”,以其中有“殊域”一词,太祖读为“歹朱”。而又以“自惭无德诵陶唐”之句,赚及讥讪主上无德,虽欲以陶唐诵之亦不能,触怒明祖被赐死。此故事传本《摘抄》虽无记载,但又为郎瑛及邓球所引,今姑以此出自黄溥而考察之。实则,此言来复罹难原因,亦系荒诞,因为据后出的传记,来复乃涉嫌为胡惟庸党而处死。其事见明季释明河(1588—1640)《补高僧传》卷二五“复见心”条。此见《续藏经》第1辑第2篇第134册(香港佛经流通所影印,1967)。较早時祝允明(1461—1527)亦略及來复见心事,但言其“被诛”而未及其故。见《野记》《集成》本(上海商务,1936),页29.传云:来复字见心,豫章丰城王氏子。……有志行情凈行,欲绝尘独立,遂归释氏。……久之,窥见全体无碍,然未以为至。走双径,谒南楚悦禅师。……越三载,……浙省右丞达公九成慕师精进,起住苏之虎丘,辞不赴。会兵起,避地会稽山中。慈溪与会稽邻壤,中有定水院,……延师出主之,师为起其废。……自是厥后,鄞人士请师居天宁寺。……师望日以重,大夫士交疏劝主杭之灵隐。适有诏征高行僧,师两至南京。赐食内廷,慰劳优渥。洎建普荐会,师奉来勑升座说法,辞意剀切,闻者咸有警云。师敏朗渊毅,非惟克修内学,形于诗文,气魄雄而辞调古。……学士宋公濂至称其文,如木难珊瑚之贵,公卿大夫,交誉其贤。皇上诏侍臣取而览之,褒美弗置。当今方袍之士与逢掖之流,鲜有过之者焉。洪武二十四年(1391)遂罹于难。噫,是亦数也。时山西太原捕得胡党智聪,供称胡惟庸谋举事时,随泐季潭、复见心等往来胡府,二公繇是得罪。泐责服役造寺,师以遂不免焉(页187上—187下)。稍后释元贤(1578—1657)《继灯录》卷五《径山悦禅师法嗣》下本传,亦有类似记载。此见《续藏经》第147册,页401上(下)。两传记来复行实与郎瑛所传略异,后者说其为胡人,元世祖明安之后,而此处则称他为豫章丰城王氏子,与《皇明泳化类编》本传同。据此,来复生于元延祐六年(1319),卒于洪武二十四年,享年七十有三。二传皆谓其因胡惟庸党案致死,姑无论来复真有参与谋反,或坐莫须有罪,但不讳言罹难之故,可见野史说他上诗触怒太祖被赐死的荒诞。其后钱谦益(1582—1664)编纂《历朝诗集》,遂据此撰《来复传》,力斥俗说谓其死于文字之狱。《列朝诗集》(1652)闰集一《蒲庵禅师复公传》后有言此又见《列朝诗集小传》(台北世界,1965)闰集,页668.:〔洪武〕二十四年,山西太原获胡党智聪,供应随泐季潭、复见心往来胡府,合谋举事。见心坐凌迟死,年七十三。野史载,见心“应制诗”有“殊域”字,触上怒,赐死,遂立化于阶下。田汝成《西湖志余》则云逮其师诉笑隐,旋释之。见心“应制诗”,载在《皇明雅颂》,初无触怒之事。而笑隐为全室之师,入灭于至正四年(1344),俗语流传,可为一笑也。(页20下—21上)此处除据以上两传谓来复坐罪胡惟庸党案外,另举《皇明雅颂》(未见)所录“应制诗”,指称当时并无触怒太祖,故此野史说来复干忤文字忌讳致死,是极端胡说可笑。

此外,《闲中今古录》另载明初儒士蒋清高罹表笺之祸,并记此类文字狱案的始源。前者《札记》未引,而传本《摘抄》有之,故先论蒋清高事。清高字伯尚,浙江象山人,《明史》无传。据黄溥所记,系元末遗儒,国初任本县教谕,以表笺诖误被斩于京师。按《象山县志》(1926年刊)卷二三有《蒋清高传》,除沿袭俗说言其枉死文字狱,另录《蒋氏谱》,所记与前者大异。此处谓清高元至正十七年(1357)乡试,授本县儒学教谕。洪武二年(1369)授国子助教,八年(1375)升祭酒,逾年卒官,年五十六。见郑迈、陈汉章修纂:《象山县志》(台北:成文书局影民国十五年〔1926〕刊本,1967)卷五,页10上[卷二三,页17下—19下,又曹秉仁、万经修纂:《宁波府志》(成文影乾隆六年〔1741〕补刻本,1974)卷二六本传,页11上亦无说其死于表笺之祸。据此,清高生于元延祐六年(1319),而卒于洪武九年(1376)官任,并无罹表笺祸被斩,可见《闲中今古录》故事的可疑。虽然,谱牒可能有隐讳,但若比对史料,则未必然。据黄溥后段所记,表笺祸始于洪武甲子(十七年)之后,而《蒋氏谱》言清高于九年卒于任所,与前说有抵触。况且,谱牒虽于其人行事有隐讳,但不致捏造其卒年,故《蒋氏谱》未必失实,比较《闲中今古录》更为可信,因此难言蒋清高死于表笺之祸。

最后,兹论《闲中今古录》所记文字狱祸的始源。如前所述,此类刑案始于洪武甲子,太祖向意右文,开科取土之后。当时诸武臣颇有异意,以为儒上善讥讪,因取张士诚故事加以劝谕。据此,士诚本名“九四”,登位后厚礼文儒,并邀之为撰名,因得“士诚”二字。太祖闻言,谓此名甚美,但诸勋指出《孟子》有“士诚小人也”之句,似有毁谤之嫌。太祖由是顿生猜疑,开始观览天下所进表笺,而文字之祸由此而起。此故事未明所出,他书亦未见记载。支伟成编:《吴王张士诚载记》(上海[泰东图书社,1932)搜罗资料至丰,但失载此故事。但其所言,疑窦甚多,不宜过信,兹举两点言之:

其一,所记诸武臣引《孟子》“士诚小人也”,显然是割裂原文,断章取义,因《孟子》原句应读如“士、诚小人也”。然则何故作此曲说而用意又为何?此可有三解。首先,此处显出国初文武勋臣不睦,互相倾轧,而始因在太砠“向意右文”。故其指儒生蔑解《孟子》以诋毁张士诚,可能为警惕主上不宜经信儒生。此句见《孟子》,《备要》本,卷二《公孙丑篇》下,页23下[并参吴晗:《朱元璋传》,页270.其次,太祖对《孟子》甚有偏见,以为其中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如不听,则易位” 《万章篇》之类,于皇权有所违碍,因此后来令刘三吾删节成《孟子节文》。按史所记,洪武五年,太祖因读到《孟子》若干章句觉其与皇权有违,曾下令撤去孔庙中孟子配享的牌位,逾年以儒臣恳请始取消前议,但对孟子仍极嫌恶。因此于洪武二十七年,特命刘三吾编《孟子节文》,删去《尽心》、《梁惠王》、《离类》、《万章》诸篇章句共85条,刻板颁行全国学府,而原本《孟子》至永乐十二年始为科举之用。事见《明史》卷五?《礼志四》,页1296[卷一三九《钱唐传》,页3982.前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有原刊《孟子节文》七卷本附刘三吾〈题辞〉,详容肇祖:《明太祖的“孟子节文”》,《读书与出版》第2卷第4期(1938年5月),页7—9(重刊于氏著《容肇祖集》〔济南:齐鲁书社,1989〕,页170—83.)参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页19—22.详细讨论见贾乃谦:《从“孟子节文”到“潜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页43—50[及朱荣贵:《从刘三吾“孟子节文”论君权的限制与知识分子之自主性》,《“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1995年3月),页173—97.武臣故意割裂《孟子》原文,罔作毁谤,或可能为迎合明祖心意。最后,故事所引太祖答诸勋谓“此名甚美”,似别有微义。此外表现明祖根本不通晓《孟子》章句,故谓“士诚”之名极美,及至对方点出,始明言外之旨。由此可见,此故事虽隐喻诸武臣故意曲解《孟子》,以实儒生之罪,但亦有讥讽太祖不学,不足晓谕经典的用意。

其二,所记系此故事于洪武甲子开科取士,而谓此后明祖即留意观览天下所进表笺,因此文字之狱大兴。据此,意谓此时之前,太祖不甚注意诸司奏章,亦不晓儒臣所进表笺有讥讪之意,而此类表笺之祸始于洪武十七年以后。然揆诸史料,此说又不成立。首先,太祖自登基后,即亲理政事,勤劳不懈,天下奏章,多亲自阅览批答,有“一日数百件”之说,此可见《实录》与国初官书所纪。见明太祖撰《建言格式序》,载《高皇帝御制文集》卷十七,第4页上,并《太祖实录》卷一六五,页3上。参吴晗:《朱元璋传》,页295—96.故若谓明祖在甲子开科取土之前,鲜有观览奏章及诸臣所进表笺,则不尽属实。其次,前引《实录》已见太祖于开国不久,即注意诸臣奏牍表笺,多用四六骈俪,言不切实,以文害意。因此于洪武六年后即屡次颁布奏牍及表笺成式,裁定体制文词,以及字讳回避事例。故此不能说明祖于甲子年后始注意所进表笺而滥杀无辜。最后,虽则现存史料不足断定太祖并无藉文字诖误诛杀儒生,但若真有其事,似不可能迟于洪武十七年之后。实则,若尽信前引野史稗乘所载,这些表笺之祸自国初即有其例。由此观之,黄溥谓表笺之祸起自洪武中叶,绝对不能成立,而《闲中今古录》所记其他文字狱案故事,亦难令人取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