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采桑美女君子曹植《美女篇》赏析
◎于翠玲
作者介绍
于翠玲,曾用笔名余翎。1982年获西北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198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导师杨敏如教授,200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导师启功先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编辑学会理事。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文献信息学、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史等。
推荐词
为什么“美人喻君子”,可以成为阐释诗歌的一种模式呢?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伦常关系中,君臣之义与男女之情有类似之处,所谓“男女之情通于君臣朋友”,“贤女必得佳配,贤臣必得圣主”。然而,贤女往往不得佳配,贤臣往往不遇圣主,这种人生命运也有相同之处。因此,屈原《离骚》所开创的“美人君子”之喻,才可能为历代有相同情感体验的文士所选择沿用,成为抒发“士不遇”的主题,表现文人自赏自怜心志的一种典型手法。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裙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徙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曹植的《美女篇》,是建安时期文人乐府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取首句前两字为题,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位美貌而高节的美人形象。其中描绘美人的容貌服饰一段,明显脱胎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开篇两句“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就点出了这是一位美丽的采桑女,令人联想到《陌上桑》中“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两句。接下描写美女采桑的动作:“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并由此逐步展示美女的姿态和身上的饰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裙随风还。”最后是画龙点睛之笔:“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与《陌上桑》的平实叙述相比,《美女篇》的描写更有层次,语言更为生动,而且注意描摹美女的高雅神态。
“行徙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这两句承上启下,是借助旁观者的眼光,侧面衬托美女的美貌。这也是从《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緋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几句变化而来的。接下几句采用问答形式,让美女自叙其显贵家门,这仍然有《陌上桑》的痕迹。但是,从“容华耀朝日”一句起,《美女篇》的内容已转为抒发观者的议论感慨,而与叙述故事的《陌上桑》完全脱节了。
如果抛开《美女篇》与《陌上桑》的联系,《美女篇》本身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美女的容貌神态,已如前述。第二部分从“行徙用息驾”至“玉帛不时安”,描写“众人”观美女及其议论。“众人”为美女的惊人姿色和显贵家门而赞叹,并为美女至今未嫁而惋惜,于是责怪媒人不及时来议婚。如果全诗至此结束,也未尝不可。只是如此落笔,诗中的美人,依旧有采桑女的影子,不可能转为君子的化身了。而诗中“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这两句议论也不过出自人之常情,并无独到之处。
《美女篇》的关键转折之笔,是第三部分,即结尾六句。诗人以完全不同于“众人”的眼光,来理解美女的心志,设想美女的忧思。“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佳人所追求的不是凡俗之夫,而是要选择一位贤德之君;并不是美人无处可嫁,而是贤君实在难得。即使贤君难求,也不肯屈身下嫁。正因为佳人有如此高志,可以想象到她“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的忧思。这一切都是众人所不能理解的,“众人徒傲傲,安知彼所观”。显然,诗人已经自诩为佳人的知己,或者说诗人是以己之情来推测佳人之志的。
正是“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四句诗,曲终奏雅,为后代论诗者揭示诗中“美人”形象的深层寓意留下了余地。唐代张铣在《文选》“五臣注”中已经明确指出,这首诗“以美女喻君子。言君子既有美行,上愿明君而事之。若不得其人,虽见征求,终不能屈”。从此以后,“以美人喻君子”,就成为阐释这首诗的基本思路。如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分析这首诗就完全是张铣之说的复写:“《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
张铣“以美女喻君子”的解诗思路,有什么依据呢?如果追溯源流,张铣之说应出自汉代王逸《楚辞章句》对《离骚》中“美人”意象的阐释。王逸祖述《诗经》的传统,解释《离骚》的表现手法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而“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就是其中一个有特定寓意的比喻。王逸此说对于后来诗人的创作构思是有深远影响的。“以美女喻君子”,可以使文人笔下的美女形象具有表层和深层两种寓意,既合乎儒家“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的诗教,又构成了言外有意、含蓄不露的诗境。如收入《文选》的张衡《四愁诗》,诗前的序文明确提到诗歌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这段序文自然成为破译全诗“美人”意象的密码。而阐释这类“以美女喻君子”的诗,自然与纯粹从“好色”角度描写美女的诗,如萧纲《美女篇》,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曹植这首《美女篇》是否如张铣所言,是有意“以美女喻君子”呢?这就要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以曹植的生平经历作为依据。对于曹植的生平经历,张铣没有一一引证。而元代刘履《选诗补注》中已有详细补充。他指出:“《美女篇》,比也……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刘履逐句阐释了全诗“以美人自托”的深层寓意。清代几位论诗者,还提到曹植的《求自试表》,作为解说《美女篇》的佐证。朱乾《乐府正义》指出:“贤女必得佳配,贤臣必得圣主……余读子建《求自试表》,未尝不悲其志……以子建之才,而亲不见用,君臣际会,自古难之,此诗所谓‘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者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指出,《美女篇》末尾两句,“亦是请自试之意”。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指出:“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参照这些阐释资料,曹植《美女篇》以美女喻君子,以美物喻美德,以美女难得贤夫喻君子难遇明主的深层寓意,可以说是言之有据,清晰可辨了。
再深究一步,为什么“美人喻君子”,可以成为阐释诗歌的一种模式呢?这里还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伦常关系中,君臣之义与男女之情有类似之处,所谓“男女之情通于君臣朋友”(清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贤女必得佳配,贤臣必得圣主”(朱乾《乐府正义》)。然而,贤女往往不得佳配,贤臣往往不遇圣主,这种人生命运也有相同之处。因此,屈原《离骚》所开创的“美人君子”之喻,才可能伴随着漫长的封建社会,为历代有相同情感体验的文士所选择、所沿用,成为抒发“士不遇”的主题,表现文人自赏自怜心志的一种典型手法。而历代诗论家极力阐释文人诗作中美女意象的寄托寓意,也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审美期待视野,甚至出现将本无寄托的“美女”形象也纳入“《离骚》之义”的误解。而“专咏女色”、并无寄托的诗词历来遭到非议。
总之,读曹植的《美女篇》,对于今天读者窥探“美人君子”的阐释模式,并触类旁通,了解中国诗学的特色是很有好处的。
(发表于《名作欣赏》1995年第3期:采桑 美女 君子——读曹植《美女篇》兼论诗歌阐释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