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批评
张宁从上初中后开始过上了寄宿生活,一周才可以回家一次。每当他回到家,妈妈总是给他做他最喜欢的饺子,临走前总是给他带很多好吃的,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可是在张宁的眼里,他觉得妈妈太唠叨了,什么一件小事情也总要强调好几次。
“这是我给你准备的签字笔和笔记本,我给你放在书包里了。里面还有几袋榨菜,还有几包方便面。”妈妈再三强调道。
“行了,妈妈,我知道了。不用和我讲了,我的耳朵都已经听出茧来了。”张宁有点不耐烦的样子。
“不管你听不听,反正你要记住,用的时候都在书包里面。”
张宁自从住校后,和其他同学一起迷上了看漫画书。有时候上课时间他还偷偷看,不久他的这一不良习惯被老师发现了,通知了他的家人。妈妈知道后很伤心,批评他:“你这孩子,一点也不听话,我整天如何告你要好好学习,认真听讲,怎么上课时间还看漫画书。真是太不像话了。”
“没事的。我们班里看漫画书的很多,又不止我一个人?”张宁一脸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你这孩子,我是无法管你了。”妈妈很无奈地说道。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家长一定会有这样的苦恼:自己家的孩子根本不在乎家长的批评,从来就把家长的斥责当做耳旁风,你今天刚刚批评他,明天他照样我行我素,屡教不改。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即使动用暴力,打骂孩子,孩子也是明知故犯,和家长唱反调。
心理学中,当由于作用次数过多、刺激强度过久时,对方会产生极不耐烦的情绪,甚至出现逆反的心理,这被称为“超限效应”。上面的事例便是“超限效应”在现实中的典型案例。它源于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起初,牧师的演讲很精彩,在场的各位用热烈的掌声表示认同,马克·吐温准备一会儿去捐款。可是牧师的演讲时间有点太长了。十分钟过后牧师还没有讲完,这让马克·吐温感到有点反感,原本他想多捐点钱,可是这时他临时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的演讲竟然还没有完,马克·吐温更加生气了,他决定自己一分钱也不捐。又过了一段时间,牧师的演讲终于讲完了。募捐也随后开始举行,马克·吐温出于愤怒,非但没有捐钱,反而从募捐款里偷偷拿了两个硬币。
现实中,父母苦口婆心的唠叨便是“超限效应”的证明。很多时候,妈妈会对孩子关怀备至,嘘寒问暖。然而他们总是重复唠叨老生常谈的几句话,让孩子产生了厌烦。因此即使孩子犯错后,面对家长数次的批评,内心也会产生抵触心理。“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当孩子因为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对一件事提出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实际上父母过分的叮嘱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孩子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信息传递效果。所以,时间过长、内容过多或教育方式单调重复等不良管教手段,均可引起孩子的“超限效应”。有的父母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频繁的大而空的说教教育。尽管家长所讲的很有道理,可是由于家长总是三番五次地在孩子面前讲,这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进而难以承受,以致和父母顶嘴。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握好“度”的问题。超过“度”就会产生“越限效应”;而不及“度”又根本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教育孩子掌握好分寸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不能总是没完没了的重复,讲多了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听觉疲劳,有的孩子偏偏会和家长作对,专门做错事。
强强十分贪玩,放学后总是和一群朋友泡在网吧,很晚才回家。母亲几次三番让他收敛一下,用心学习,可是他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当回事。
一天晚上,强强和同伴在网吧疯玩,到了十一点才准备回家。他心情很紧张,心想这下子可是要挨批了。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敲门,妈妈给他开了门。强强低下头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可是妈妈一句也没有说他,妈妈只是很失望地说了一句话:“强强,你太令妈妈失望了!”说完妈妈转身进了厨房,一会儿妈妈从厨房端出一碗面,对强强讲道:“这么晚了,还没有吃饭吧!光是顾着玩了,不吃饭是不行的,赶紧吃饭吧。冰箱里还有牛奶,你自己拿吧。”说完妈妈去休息了。
强强看着眼前的这碗面,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感到自己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妈妈等他这么晚,还等着给他做饭。而他却是把时间浪费在玩游戏上面。自己太对不起妈妈了。自此以后强强再也不去网吧了,他总是按时回家去写作业。妈妈并没有给他讲一堆的大道理,也没有在他面前唠叨一番,而是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来教育儿子。妈妈用自己的行动打动了儿子,让儿子迷途知返。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首先自己要冷静,不能过于激动,讲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语来。当感觉到孩子不服气的时候,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怨言,因为有时候有可能孩子也有难言之隐,有可能家长会对孩子产生误解。如果家长不分原因就将孩子批评一番,到时候才知道并不是孩子的错,那只能让孩子更加伤心,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会因此降低。
有的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分场合,只要发现孩子的错误便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孩子劈头盖脸地训斥一番。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没有面子,家长的这种做法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的批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够改正错误,可是到了最后只能是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造成孩子对家长的怨恨,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语气要缓和,要多和孩子讲道理,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每回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不能总是摆父母的架子与权威,而是要讲出所做的必要理由,让孩子能够心服口服去按照自己的要求办事情。
当孩子犯错后,他自己本身会产生一种惶恐,会觉得心里很内疚,很矛盾。有时候他们也想和家长讲出自己的过错,可是他们又会担心和父母讲清楚后得不到父母的谅解反而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这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压力,促使他深刻反思自己犯下的错误。这时候家长如果对孩子批评一番或者痛打一顿,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原有的愧疚消失了。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错误和父母的批评相互抵消。相对于体罚等教育手段,对孩子进行心理制裁往往会起到更加好的效果。
还有的家长平时孩子犯小错后没有当回事,等到孩子铸成大错的时候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教育孩子。由于孩子认知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平时发现孩子的错误后,家长既不能大动干戈,认为孩子的品行或者道德有问题,也不能不以为然,纵容孩子继续犯错,错上加错。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语气要缓和,态度要温和。专家建议,和孩子讲道理时要把握黄金三分钟,即讲道理的时间要控制在三分钟以内,最长不超过五分钟。另外对孩子要先褒后贬,先对孩子最近的表现进行肯定,然后转折提出对孩子的批评与看法。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