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与荞麦加工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认识苦荞

一、苦荞——食药同源

苦荞即苦荞麦,学名鞑靼荞麦(鞑靼,dád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统称),别名荞叶七、野兰荞、万年荞、菠麦、乌麦、花荞。

苦荞属蓼(liáo)科植物,与传统中药材何首乌、大黄同科,苦荞归荞麦属。荞麦属植物我国有15种,主要种植品种即甜荞麦和苦荞麦两大类。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能炼五脏滓秽,降气宽肠”。现代临床医学实践表明,荞麦尤其是苦荞麦及其制品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疗胃疾、除湿解毒、治肾炎、蚀体内恶肉的功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卒中、胃病患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苦荞自古以来就是可食用解饥的野生植物籽粒,是一种杂粮,但其食用价值高于其他所有杂粮作物,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苦荞麦中所含人体易于吸收的蛋白质、脂肪、18种氨基酸、9种脂肪酸、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铜、锌等矿物元素,是所有主粮作物和其他杂粮作物都无法比拟的,芦丁等生物类黄酮化合物和硒元素是荞麦所特有的。苦荞有药物的功效,但没有药物的副作用,的确是人类生存中食药同源的理想食物。

苦荞分两大类:黄苦荞和黑苦荞(图11、图12)。黑苦荞中的芦丁含量是黄苦荞的3~5倍,因此黑苦荞营养价值比黄苦荞要高。

二、苦荞的种植历史

苦荞原产于我国,为我国特有品种。苦荞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零星可以发现关于荞麦的记载。1975年考古学家在咸阳市杨家湾考古发掘四号汉墓中,意外地发现有随葬的荞麦籽粒,这表明我国汉代的关中地区就已经在种植荞麦。

在我国西南彝族集居区,相传远古洪荒弥漫了天地,人间仙境螺髻山(髻,jì)(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自然风景区)只剩下一颗索玛树及彝人的祖先阿普居木。就在阿普居木忍饥挨饿、抵抗着灾难和不幸的时候,一只金丝雀衔着一枚荞粒从遥远的地方飞来。她掠过惊涛骇浪,闯过狂风暴雨,最后筋疲力尽来到螺髻山,将这枚来之不易的荞粒,放在了阿普居木的手心里,由于极度疲劳,金丝雀吐尽最后一滴鲜血和胆汁后,倒在了阿普居木的手掌上。阿普居木痛惜地捧着金丝雀,热泪洒在金丝雀身上,金丝雀化作美丽的女人兹俄尼拖。洪水退去后,阿普居木和兹俄尼拖将沾满金丝雀鲜血和胆汁的荞粒植入土中,不久山坡上开满了荞花,结出了荞籽。悲情和苦难中散射出清香,美丽的兹俄尼拖把这种荞籽称为“苦荞”。从此,彝人在荞花满坡、茶歌满天的大凉山上繁衍生息。

生活在高寒山寨的彝族同胞,长期以来以苦荞为主食,这里男女老幼牙齿洁白,面色红润,乌发放光,童颜常住,少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这都与长期食用苦荞食品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前,生产力低下,广大农村都零星种植荞麦和苦荞,作为充饥的食物,因为这种作物耐旱、耐寒,耐土地贫瘠,不用管理也能生长。在新中国计划经济年代,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在灾年和贫瘠的地块也种植荞麦和苦荞,以补救主粮作物减产或绝收,度过荒年。

三、苦荞的发展现状

我国学者对苦荞麦资源的利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赵明和教授主持的“鞑靼荞黄酮类物质开发应用技术研究”课题,对苦荞营养保健成分分析,疗效食品研制,功能评价动物实验;疗效配方食品在糖尿病、高血压、胃病、消化道肿瘤等临床病例应用研究等,取得了显着成果。疗效制品包括了苦荞食疗粉、苦荞食疗粥、苦荞面包、苦荞饼干、苦荞挂面、苦荞方便面以及苦荞提取物胶囊、苦荞提取物食疗酒、苦荞提取物食疗醋、苦荞配方茶、苦荞提取物饮料等系列产品。该项成果荣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从温饱转向吃出健康,苦荞资源食药同源的特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食品、医药界的专家陆续涉足苦荞食用制品和提取物的试验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苦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我国苦荞资源利用多数停留在研究和试验阶段,真正用于食用和辅助医疗方面还少。20多年来,我国生产的大量苦荞以苦荞籽粒和苦荞初加工形式销往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而我们自己国民食用消费的只占极少量,这些国家将其深加工成各类食品和提取物广泛用在日常饮食、保健食品和疾病治疗药物方面。

甚至在日本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小麦面粉中必须添加一定比例的荞麦粉的食品标准,从加强整个国民身体基础素质上立法,可见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深远的战略意识。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忽视科学饮食对增强国民体质的作用,我们有责任建立国民饮食营养的科学标准,我们有责任把苦荞产品普及到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