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浮生 一 《短篇小说》
王收麦初来秦都那阵子,这里还是一片麦田,那时,收麦已经不用镰刀,联合收割机从麦田开过,麦粒和麦秆分离,带着拖斗的拖拉机把麦粒拉到公路边晾晒。紧接着,麦田被拖拉机翻耕,用不了几天,一望无际的麦田就被绿油油的玉米苗覆盖。
王收麦是来赶麦场的。早年,关中人收麦天忙不过来,雇人割麦,于是,四面八方的农人赶到关中割麦挣钱,俗称赶麦场,王收麦的老爷、爷爷和老大(爹)都赶过麦场。那一年,王收麦的老大(爹)跟着爷爷去赶麦场,一个多月后回到自家柴院,听见土窑洞里传出孩子的哭声,老大赶紧跑进窑洞一看,老婆生了,是个男孩。那时,王收麦的奶奶还在,老奶奶把坐月子的儿子媳妇侍候得妥妥帖帖。老大走出窑洞给爷爷报喜,看见爷爷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抽烟。老爷爷一边抽烟一边说:“这孩子生在收麦天,就叫收麦吧。”
于是,天底下就出现了一个叫做王收麦的男孩。
此一时彼一时,几年前还雇人割麦的关中人,现在叼着烟袋站在自家地头,看着联合收割机割麦,比过去的老地主还自在。只是王收麦有些失望,割不成麦子了,再靠什么挣钱?
那一年适逢世纪更迭,五十多岁的王收麦站在麦田边踯躅了一会儿,把手里的镰刀扔出很远,在路边饭馆吃了一碗三块钱的油泼面,遥看秦都不远,然后义无反顾,投身秦都,成为打工者一员。
那时的秦都,脚手架林立,整片的老房子被推倒,积木般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到处是建筑工地,找一个在工地上搬砖头的活儿非常容易,五十多岁的王收麦虽然稍显老点,干起那些重活儿还不费力,除过吃喝,一个月还能积攒那么几百块钱,比在老家穷山沟侍弄土地强许多。不知不觉几个月过去,春节临近,王收麦把挣来的钱揣进内衣兜里,赶回家跟老婆孩子团聚。
王收麦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那时节老婆还健在,大儿子大牛已经结婚分家另过,二儿子二牛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在家里跟妈妈一起耕种十几亩责任田,三儿子小牛在县城读高中,唯一的女儿蛮女最小,在乡里读小学。王收麦把挣来的钱掏出来交给老婆,老婆脸上的皱褶立刻像菊花那样绽开,二牛和小牛那一声“大”也叫得亲切,蛮女干脆扑到老大怀里,踮起脚尖亲了老大的下巴。
那时节,几千元钱对于一个偏僻农村的人家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大年初一大牛带着刚会走路的儿子来给王收麦拜年,王收麦大大方方地给了孙子五十块钱的压岁钱。
刚过了正月初七,王收麦就迫不及待地赶往秦都工地,他必须挣钱,二牛也老大不小了,给儿子娶媳妇是老大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一辈子总是活在期盼之中,看见大孙子叫爷爷,王收麦笑在脸上甜在心里,这辈子没有什么能耐,唯一的希望就是老婆孩子能体体面面的活人。
工地还没有开工,看管工地的也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王收麦住进看门老汉的铁皮房里,一边抽烟喝茶一边聊天,感叹现今世事发展太快,秦都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年轻人在街上旁若无人地亲昵,电视里有些画面让人不堪入目……老年人看不惯也没有办法,这个世界根本无暇顾及老年人的心里感受。
看样子工地开工还得几天,王收麦不能闲着,每天必须找点活干。对于老年人来说,捡拾垃圾是个合适的职业,纸片、罐头瓶子啤酒瓶子都能卖钱,捡拾一天垃圾,也能收入十来块钱。刚过完年,小区内垃圾爆满,大多数捡拾垃圾的老人都回家过年,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捡拾垃圾的机会,王收麦每天早出晚归,收获满满。
工地旁边的小区建成不久,业主陆续入住,管理还不健全,可以随便进入。垃圾堆放在路边的垃圾桶内,清洁工可能回家过年,好几天无人清理。王收麦捡拾了许多纸箱,背不动了,捆好,然后去工地拉一辆板车,把纸箱堆在板车上,拉倒废品收购站去卖。
光顾了拉着板车低头走路,猛然间抬起头,看见一个老妪倒在路边。王收麦没有多想,赶快上前把老妪扶起,看样子老妪病了,浑身颤栗。路上行人稀少,王收麦站在路边挡了一阵子汽车,所有的汽车都不肯停下,人们习惯了冷漠,老人倒在路边讹人的事电视上有过报道,没有人愿意去惹麻烦,只有王收麦不知深浅,遇到麻烦事不避嫌疑。王收麦索性把板车上的纸箱卸下来堆在路边,拉着老妪赶到医院。
其实老妪是心脏病犯了,看样子问题不大。医生为老妪输液,停一会儿老妪病情稳定了,心里清楚是这个拉板车的老头子救了她,脸上露出感激。王收麦看老妪没事了,拉着板车离开医院,走到堆放纸箱的地方,纸箱已经被谁捡走了,虽然有些遗憾,也不后悔,山里人厚道,这件事过去也就过去了,王收麦没有跟任何人说过。
过了几天工地开工,王收麦照样在工地上搬砖,吃大馒头烩菜、咥老碗面,晚上睡下也不做梦,一觉睡到大天亮。有时,工友们休息时骂着荤话开玩笑,图开心,穷人有穷人的乐趣,谁也不会计较。
那一天王收麦正在工地上干活,看门老汉来找他,说有一个女人找到工地,指名道姓要见王收麦。王收麦在秦都举目无亲,该不是老婆找到这里?王收麦心里升起谜团,老婆来秦都作甚?
王收麦赶到工地门口一看,原来是他那天在路边扶起的那个老妪。王收麦把老妪送到医院,医院要家属签名,王收麦写上自己的名字,并且注明他在那个工地干活。老妪出院后直接找到工地,指名道姓要答谢这个救命恩人。
其实那天在医院王收麦没有细看,那个老妪细皮嫩肉,穿着讲究,说话文绉绉,身上透着一种知识分子的高雅之气,城里人保养好,看样子最多也就五十来岁。老妪说话也很直接,王收麦你救了我,我就必须报答你,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的传统。接着老妪告诉王收麦,她家就住在工地旁边的小区,x单元x号楼x房间。老妪特别叮咛王收麦,收工后来她家坐坐,这世上好人越来越少,她看王收麦是个好人。
王收麦不会那么肤浅,找到老妪的住处去接受老妪的感谢。况且那件事也不是什么大事,没有必要去麻烦人家,王收麦照样在工地干活,吃杠子馍咥老碗面。岂料那老妪等不到王收麦造访,收工后又来到工地,埋怨王收麦不懂规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做了好事不让人报答,受恩之人一辈子都心里有愧。
王收麦也初中毕业,粗通文墨,看那老妪说话逻辑严密,王收麦竟然无言以对。工友们起哄,老王你就去吧,那女人对你真心。王收麦拗不过老妪,心里忐忑着,跟着老妪来到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