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上简单的课,做不简单的人(2)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乃一连串的思想化学反应,放之四海皆准,各个行业,均可使用。时间一长久,于是形成了: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我们常说“人穷志不短”,现实生活中这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的人,会变得人穷志短,各种不道德的事儿都能干得出来。贫穷不是经济状态,而是一种精神顽疾。很多处于贫困状态下的人,思想久困,碌碌无为,一混岁数就大了。过了三十五岁还没有正经营生,后半生颠沛流离可能性很大。或者有人想到了“穷则思变”,仅酒后侃大山吹牛耳,并未付诸实践,这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就好像饿了,大饼摆在地上伸手即来,但宁可挨饿,也懒得猫腰,是以穷人缺少思想的改变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一个人把自己发家致富的思想及过程形成理论体系,那就是成功学;一个国家把本民族致富的思想及过程形成理论体系,那就是国富论。
日本三菱财团成立于1956年,该集团主要经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与三井财团、住友财团、富士财团、三和财团、第一劝银财团并称为日本六大财团。三菱财团实力最为雄厚,主要有三菱重工、三菱制钢、三菱化工、三菱汽车、三菱电机等,均为世界前列。
三菱财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1835年出生于地下浪人家庭,早年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21岁时,因给入狱的父亲鸣冤叫屈,在衙门口写了句“无贿不成官,罪由喜恶判”,人家恼羞成怒把他也扔进了监狱。在狱里,一砍柴大叔教会了他算术,凭借这个本领,他混了很多年,才混上一个小公务员,管理衙门的买卖。干得不顺心,辞职了,后又把他找了回去,刚想着大干一场,日本爆发倒幕运动。1868年9月8日,新政府改年号为明治,史称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当局要把衙门买卖卖给个人,岩崎倾家荡产拿出四万两银子买断,创立三菱商会,也就是三菱财团的前身。当时,涩泽荣一(日本第一国立银行创建者)是他的强有力竞争对手,两人在商场上展开角逐,各有辉煌建树。后,三菱商会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向军方提供军费和物资,肮脏发迹。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有云:个人之富即国家之富,个人如无欲求富,国家之富如何可得?正因国家之富与个人之荣达,人人才能夙夜匪懈,自我勉力。
岩崎弥太郎、涩泽荣一这两位商业巨子,皆为王阳明信徒。一种哲学思想的产生未必被当世接受,但会为后世所用。产生阳明心学的土地,将其弃如敝履,而被看似弱小的岛国继承发扬。若干年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王阳明的思想赚王阳明子孙的钱,一直到现在。阳明心学子孙未能继承使用,反在另一处开花结果。阳明先生的后人们除了脸红,唯有凄凉。
还是那句话,哲学思想是任何自然学科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哲学是地基,埋在下面,看不见摸不着,但一直存在,如超市里的商品,五花八门,各有卖点,指导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小到吃喝拉撒,大到改朝换代,都用得着。看下如今的高丽、扶桑,便知哲学思想这玩意儿有多么重要。
中国哲学史发展脉络
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哲学思想史,看下发展脉络,一目了然。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哲学思想有: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近代西学。根据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和统治阶级的意志,政治选择思想,思想服务政治。在历史长河中,各种哲学思想流派争相出场,起伏沉落。
1.春秋战国时期
周灭商后,中国社会制度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又称封土建国,简单理解就是分一块具有世袭属性的地盘。那时候的国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天子分给他的兄弟叔伯的地盘,称之为诸侯国。民谚“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如果亲戚不经常走动,亲戚也不亲,出五服之后,形同陌路,谁也不认识谁,打起来下手贼狠。所以到了东周,天子失去统领天下的领导意义,各大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进行吞并战,最后剩下了战国七雄。
中国哲学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到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思想学派有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每家学派各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每家学派均将自己的想法述诸笔端,形成文字理论体系,用以说明阐述自己的思想。各家学派的思想通俗地理解为“在哥看来,我希望世界是这个样子”。例如,儒家希望全国没文盲,人人是大师,天天仁义礼智信;墨家希望大家平等,全民兼爱,不要有战争,消除等级分化,共同富有或共同贫穷;道家希望,道法自然,掌权者不要妄为,不要胡作非为,更不能为所欲为。人民最好啥也不知道,吃饱了往树底下一躺,便于管理;法家认为,天下除了国君之外,任何人都得受到法律的约束,不听话,斩立决;名家希望,两人一见面就“白马非马”唧唧歪歪抬杠,诸如此类。
各家学派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奔走呼号,向统治阶级推销兜售。各个诸侯国纷纷拿起思想武器,武装统治。最后使用法家思想的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建立“以法治国”的规章体系,迎合服务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的政治主张。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本无好坏优劣,只是哪一种更适合统治阶级,哪一种才会被选择使用。法家为主流思想的秦帝国,国祚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公元前206年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2.两汉时期
这就出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大秦帝国排山倒海灭掉六国,为什么统一之后“二世而亡”?学者们渐渐地得出了答案——思想不对。最早看到问题结症的人是秦朝遗臣陆贾,还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陆贾就向他推销儒家思想。刘邦对儒家思想不感冒,甚至蔑视,他说:“老子骑马打天下,还能用得着诗书礼仪?”陆贾反唇相讥道:“骑马可以打天下,但骑马能治江山吗?”每一个不同的阶段要有一个不同的哲学思想,陆贾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
刘邦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入关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出台一系列顺应民心、与民休息的政策。汉建立没多久,爆发了白登之围。刘邦御驾亲征率领三十二万大军与匈奴决战,结果被围困在白登山。关键时刻,刘邦火往上蹿要跟人家拼命。丞相陈平极为冷静,拼不是问题,问题是拼不起。刚刚建国没几年,这点儿家底若打光了,江山易主,到时候怎么办?陈平灵机一动,施展杀手锏,性贿赂匈奴冒顿单于(和亲),答应每年给匈奴大量物资,从而解除白登之围。刘邦看到彼此之间的差距,消停治国。
曹参为相时,邀请全国学者探讨治国之道,大汉该使用什么哲学思想统一人民?学者们各说各的理儿,曹参也迷糊了,不知所从。后来曹参听说胶西有一叫盖公的世外高人,善于黄老之术,也就是黄老思想,传说是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乃假托黄帝和老子,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兼顾采用阴阳家、儒家、墨家等诸思想学派的观点综合而成。曹参重金请过来,一听盖公讲的黄老之术非常简单,一句话“政治贵清静而民自定”。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黄老之术对西汉初年的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这种思想治国方略,又被称为“黄老政治”。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黄老政治最后一位统治者窦太后驾崩,汉武帝朝纲独揽。建元初年,汉武帝的新政遭扼杀,独揽大权后,新政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儒生博士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主要建议:君权神授、罢黜百家、尊王攘夷、建立太学。在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形成,迫切要求对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历史背景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学有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学。儒家思想发达泛滥了,学者们纷纷对儒家经典著作进行注疏,学术上称之为两汉经学。代表人物董仲舒、贾逵、许慎、马融、服虔、卢植、郑玄等。
3.魏晋时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地主阶级走向政治舞台,改朝换代必须有新的思想理论作为官方哲学。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儒家思想有短板,为了弥补其不足,又与外来的佛家理论结合,形成了玄学,统治阶级用这套思想为自己的合法地位进行有力辩护。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随着历史的发展,这套政治思想逐渐沦为精神养生术。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期,先后两个大一统朝代,唐朝强盛时疆域(应该说是势力范围)达1251万平方公里。地盘大、人口少、民族多,思想复杂,所以隋唐时期采用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并用政策。三家相互诘难,又相互吸收,各有所长。仿佛手机系统一样,塞班、安卓、苹果等,都叫智能手机系统,各有功能缺陷,彼此相互指责,却又在技术上相互吸收。最后结果,儒家衰微,道家尊崇,佛家被扶植。
5.宋明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中国社会进入进入五代十国(十一国)的大分裂时代。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经过多年征战,平定中原。在这一时期,儒家那套思想又适合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儒家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蜀学等。后谈兼性理而著名的理学逐渐走向正统地位,学术上称之为理学,又叫道学,构建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其时理学四大派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南宋时期,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他在福建创立闽学。理学形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南宋时期理学达到巅峰状态,出现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当时,还有一非主流学派,即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到了明朝形成了陆王心学。
南宋朱熹理学思想(朱学)在他生前并未取得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一度被认为是伪学。门人遭到迫害,流离失所,“弃暗投明”。南宋末年,庆元党禁解除,朱熹理学方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元代仁宗皇庆年间,科举以朱熹《四书集注》及五经的朱学传注为思想准绳,实际上朱学仍未受到重视。直到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官方修成三部《大全》,即《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标志着朱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