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选择好你的目标,当下应该做什么(3)
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有句名言:“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在约翰·戈达德15岁的时候,他就把他这一辈子想干的大事列了一个表。那时的他,是洛杉矶郊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把那张表题名为“一生的志愿”。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他把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当戈达德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就开始抓紧一切时间来实现它们。
在他16岁那年,他决定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格莱兹去探险。这是他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个项目,他还学会了只戴面罩不穿潜水服到深水潜游,学会了开拖拉机,并且买了一匹马。
20岁时,他已经在加勒比海、爱琴海和红海里潜过水了。他还成为了一名空军驾驶员,在欧洲上空做过33次战斗飞行。他21岁时,已经到21个国家旅行过。
22岁刚满,他就在危地马拉的丛林深处,发现了一座玛雅文化的古庙。同一年,他就成为“洛杉矶探险家俱乐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成员。接着,他就筹备实现自己宏伟壮志的头号目标——探索尼罗河。
在他26岁那年,他和另外两名探险家一道乘坐一只仅27千克的小皮艇,在长达6600多公里的尼罗河航行。经过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在10个月之后,他们终于从尼罗河口划入了蔚蓝色的地中海。
紧接着尼罗河探险之后,戈达德开始接连不断地加速完成他的目标:1954年他乘筏漂流了整个科罗拉多河;1956年探查了长达4700公里的全部刚果河;他在南美的荒原、婆罗洲和新几内亚与那些食人生番、割取活人头颅作为战利品的人一起生活过;他爬上阿拉拉特峰和乞力马扎罗山;驾驶超音速两倍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写成了一本书《乘皮艇下尼罗河》;他结了婚,并生了5个孩子。他开始从事人类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萌发了拍电影和当演说家的念头。在以后的几年里,他通过讲演和拍片,为下一步的探险筹措了资金。
将近60岁时,戈达德依然显得年轻、漂亮,他不仅是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探险和远征的老手,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和演说家。戈达德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他几乎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全部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成员。沿途,他还受到过许多人士的亲切会见。他说:“我非常想做出一番事业来。我对一切都极有兴趣:旅行、医学、音乐、文学……我都想干,还想去鼓励别人。我制定了那张奋斗的蓝图,心中有了目标,我就会感到时刻都有事做。我也知道,周围的人往往墨守成规,他们从不冒险,从不敢在任何一个方面向自己挑战,我决心不走这条老路。”
戈达德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征途中,有过18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这些经历教我学会了百倍地珍惜生活,凡是我能做的,我都想尝试。”他说,“人们往往活了一辈子,却从未表现出过巨大的勇气、力量和耐力。但是,我发现当你想到自己反正要完了的时候,你会突然产生惊人的力量和控制力,而过去你做梦也没想到过,自己体内竟蕴藏着这样巨大的潜力。当你这样经历过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都升华到另一个境界之中了。”
他指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去努力实现他们。‘一生的志愿’是我在年纪很轻的时候立下的,它反映了一个少年人的志趣,其中当然有些事情我不再想做了,像攀登埃佛勒斯峰或当‘人猿泰山’那样的影星。制定奋斗目标往往是这样,有些事可能力不从心,不能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全部的追求。检查一下你的生活并向自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能够再活一年,那么我准备做的事还是继续我的愿望,从现在开始做起!”
一个敢于面对变幻莫测的生活和未来,并且努力地向自己的目标靠近的人,当然他的生活中会充满传奇的冒险,甚至要经历无数次失败。但有一点不可否定,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他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更强。
实现目标,应张弛有秩,目标应切实可行。
8.设计自己,做最擅长的事
今天,人们开始比以往更多地考虑从为数众多的可能性中为自己选择职业。职业选择的过程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将个人特点与工作需求最大限度地相匹配的过程。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也总存在着一些更适于他做的工作。
我们不赞成下面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在任何工作上获得成功,每种工作都可能由任何人做好。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很显然,一个有色盲的人就不能胜任从画家到化验员的许多种工作;许多人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的局限,不能成为一名战斗机的驾驶员。另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种最佳职业,对于每一种工作来说,都存在着一类最佳人选。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对于具有某种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来说,他都可能在若干职业上获得成功。这些职业对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相似的要求。例如,对于一个思维敏捷、长于言谈、性格外向、喜好与人交往、有感染力的人来说,他既可能在政治领域中获得成功,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也可能在经济领域中获得成功,成为一位有名的企业家。对于某一种特定职业来说,也可能由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来完成。例如,一个成功的军事家,既可能像苏沃洛夫那样具有暴躁、外向的性格,也可能像库图佐夫那样具有稳重、内向的性格。
我们认为,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几乎一切工作上都能得到满足,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只有很少的工作(如马路清扫工作)是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即使是马路清扫这种几乎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工作,也并不能给所有的人(甚至不能给多数人)带来满足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有一些工作更适合他的特点;对于大多数工作来说,也总有一些更适于承担之人。为了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为了生活得更好,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和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更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演技派电影明星达斯丁·霍夫曼在“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提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30年前,有一次,他为了《毕业生》那部电影宣传,碰巧与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在同处接受访问。主持人问起史氏,何时是他一生当中最感到骄傲的时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声四起?史氏都一一否认,最后,他说:“我坐在这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这之间,我一直不断地在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1’比较好?还是‘3’?当我最后找到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那一个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刻。”霍夫曼说,他被大师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
如同伟大的作曲家心无旁骛地寻找一个最能感动他的音符,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必须认识自己的潜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就很可能会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对于人才来说,也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也许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
科学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能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5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