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该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选择好你的目标,当下应该做什么(2)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在树立目标和实施过程中,谁都不可能不经历任何阶段而一步登天。小目标的积累过程很重要,根基不稳如何能建大厦?

因此,认真地做好今天的事,就是在给明天奠定基础。记住,成功,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

树立目标永远是重要的,航海没有航标灯和经纬仪就会迷失方向,我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奋斗也是如此。切记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

5.定位自我,保持真我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社会人际关系学的角度讲,人都处在两个层次的社会关系之中:一是每一个人都归属于一定的民族、阶级或党派,生活在一定的国度,处于人际间的宏观关系之中;二是每一个人都有亲属、同事、上下级和业务联系等关系,处于人际间的微观关系中。每个人总是要同时以“宏观身份”和“微观身份”来对待和处理人际间的各种关系。不管是国家同国家之间的冲突与联合,阶级同阶级之间的抗争与妥协,还是个人同集体的对立与协调;不管是人们痛苦的离别,还是快乐的团聚;是深深的思念,还是暗暗的诅咒;是善意的劝告,还是恶意的挑拨;是残酷的争斗,还是友好的合作;是虚伪的应对,还是真诚的共处;是冷漠的相待,还是热情的交往……所有这些,都在人际间发生、发展、变化。也正是这些人际间的悲欢离合、冷暖亲疏,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卷,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

确定自己的角色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给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定位。

卡耐基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训:

当我由密苏里州的乡下到纽约去的时候,我进了美国戏剧学院,希望能做一个演员。我当时有一个自以为非常聪明的想法——一条到达成功的捷径,这个想法非常之简单,非常之完美,所以我不懂得为什么成千上万富有野心的人居然没有发现这一点。这个想法是这样的:我要去学当年那些有名的演员怎样演戏,学会他们的优点,然后把每一个人的长处学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名演员。多么愚蠢!多么荒谬!我居然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模仿别人,最后终于明白,我一定得维持本色,我不可能变成任何人。

这次痛苦的经验,应该能教给我长久难忘的一课才对,可是其实不然。我并没有学乖,我太笨了,希望那是所有关于公开演说的书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写那本书的时候,我又有了和以前演戏时一样的笨想法。我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观念,都“借”过来放在那本书里使那一本书能包罗万象。于是我去买了十几本有关公开演说的书,花了一年时间把它们的概念写进我的书里,可是最后我再一次地发现我又做了一件傻事:这种把别人的观念整个凑在一起而写成的东西非常做作,非常沉闷,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得下去。所以,我把一年的心血都丢进了废纸篓里,整个的重新开始。这一回我对自己说:“你一定得维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论你的错误有多少,能力多么的有限,你都不可能变成别人。”于是我不再试着做其他所有人的综合体,而卷起我的袖子来,做了我最先就该做的那件事:我写了一本关于公开演说的教科书,完全以我自己的经验、观察,以一个演说家和一个演说教师的身份来写。

卡耐基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从他自己的角度来从事社会活动。

人对自己角色的确定,一方面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是他人评价,同时也是由社会分工确定的。所以,人的社会角色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每个人都要根据角色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够在社交中受到欢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有些人在台上的时候,很得意,一旦下了台,就灰溜溜的不知所为。相反,有些人自以为很能干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整天牢骚满腹,一生就在这种牢骚中度过。这些人都是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社会角色,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导致人生失败。

其实,人对自己角色的认同,就能使人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在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与周围的人建立友好的关系。

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欣赏、借鉴。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

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

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小丛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灌木一丛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片绿草

让公路上也有几分欢娱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只麝香鹿,就做一条鲈鱼

但须做湖里最好的一条鱼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我们得做海员

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

工作有大的,也有小的

我们该做的工作,就在你的手边

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公路,就做一条小径

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

不能凭大小来断定你的输赢

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

明确了自己的角色,你才能在社会的舞台上成功地表现自己。

6.找到属于你的天地

每个人都应当有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天地,不要把他人成功的家园当成了自己的栖息地。

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张海迪的事例最能说明志存高远而且不屈服命运的斗志将使人拥有无限能量。

1960年张海迪在幼儿园的一次文艺表演中突然跌倒,经医生反复检查后,诊断为脊髓血管瘤。10岁前曾动过3次大手术,摘除了6块椎板,严重高位截瘫,自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觉。1970年,海迪随父母下放至农村。由于当地农村缺医少药,农民常受病痛的折磨,为了缓解百姓的痛苦,张海迪自学了针灸,为百姓带去了福音。

1973年,随父母迁到莘县后,张海迪曾有一段时间待业在家。她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专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免费为病人医治疾病,同时,她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并自学了外语,为以后的文学翻译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她被分配到莘县广播站当无线电修理工。1983年,调至山东聊城地区文联创作室工作至今。

多年以来,张海迪以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同病残做顽强的斗争,同时勤奋地学习,忘我地工作。她自修了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她还用自学的医药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被群众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被团中央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张海迪已出版译著《海边诊所》、《丽贝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等,著有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1992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学奖,1994年获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3年张海迪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张海迪之所以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一块适合自己生长、发展的土壤。

“张氏医寓”的开业,使莘县城关镇卫生院发现张海迪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卫生院于1975年将她聘为临时工,并且单独为她设了一个科室——针灸科。有了初步的落脚点之后,张海迪觉得要在事业上有所突破,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还必须发展自己的专长。她认为对于所学的东西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突破口,把追求的目标建立在与自己的条件、才能相当的基础上。

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有没有长处?最大的长处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她进行苦苦思索。后来她认定自己的长处是记忆力强,多少东西一旦印入自己的脑海会经久不忘。“对!就学外语,学习了外语,通过对世界的了解扩大我对生活的感受,将来我还可以搞翻译,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张海迪对自己有兴趣的学问进行了一番尝试和筛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突破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绿洲。

没有英语教材,张海迪就把“文革”前的旧英语课本整章整本地抄下来。她煞费苦心,自己“编”了一本奇特的英语教科书:一个厚厚的大本子,里面贴满了她平时搜集的印有英文说明的糖纸、药品说明书、袜子标签、烟盒、食品包装等。她说,读这样的“书”,学得快、记得牢。她逢人就问,慢慢地把一些字母串起来。

没有英语环境,张海迪就充分利用自己的房间,她在书桌上、书架上、床单上写满了英语单词、语句,凡是能用手够得着的墙上也贴得密密麻麻。在张海迪的书桌上摆着一个泥塑的会摇头的“小县官”,那是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过去工作累了,她常常摆弄它,与之逗乐,现在,却在它相应的部位上全写上了英文单词。

在时间的利用上,张海迪更是分秒必争。有时,她一边吃饭,一边念念有词地背诵,有几次竟然把笔插进饭碗里。她本无喝茶的习惯,但为了学习,每天晚上都要沏一壶又苦又涩、像中药汤那样的难以下咽的酽茶,借以提神。她还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当天背不熟规定的单词数,就自己打自己的板子。为了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她甚至使用兴奋神经的药物。

艰苦学习,对于身体健全的人来说,只是精力的聚集、体力的消耗,劳累了只需要稍事休息便可得到恢复和补充。而张海迪的学习,却远不止于此。她有时连续坐上几个小时,上身疼痛难忍尚可用顽强的意志来征服,而三分之二的下身却麻木得如同一块木墩子。总用一种姿式久不活动,生出一个个褥疮,这一处感染化脓未封口,另一处又开始溃烂,张海迪就趴在床上,用肘支撑上身,翘着头,看书写字。为了攻克英语这座火焰山,张海迪那有知觉的部分肢体,付出的是血的代价。她读啊,写啊……张海迪用过的英语练习本,摞起来有两尺多高,她的英语水平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达到了高中毕业的标准。

任何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长处,我们要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把它挖掘出来,在确定突破口的时候更应该充分地利用这种优势。张海迪没有选择成为运动员、舞蹈家作为人生目标,因为这些需要健全的体魄;她也没有把美术、绘画作为理想追求,因为这些又需要外出体验生活。针对自己记忆力强、空余时间多的特点,张海迪选择了英语学习作为自己的突破口,这完全是张海迪个人能力与条件所能企及的。

选择了突破口之后,一定要下功夫去钻研,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张海迪自己动手编写英语课本、创造学习环境,都是在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操作步骤上,张海迪为自己制订了计划,每天强迫自己完成规定的任务,这样就把一个大的目标进行了细化,既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也不会“今日待明日,明日待后日”地拖延下去。更为可贵的是,张海迪能够克服病痛的折磨,用自己顽强的意志攻克英语学习的难关,可谓“有志者,事竟成”。

从张海迪的成功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只要我们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在选择突破口之后,能够集中精力、时间去追求既定的目标,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

客观地说,想要成功发展并不是一件最难的事情,但要成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要设定成功发展的目标,定位成功。

别人成功的路自己当然可以走,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走。有些路对他人来说可能是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对你就是充满了荆棘的陷阱。因为,人的先天差别虽然很小,但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的差异更多的是在后天形成的。如果你和他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你就会和别人有差异。这种差异就决定着你不能随随便便就踏上任意一条成功的道路。你需要三思,待明确地知道了自己的绿洲在哪里后再行动不迟。

所以,不管你对自己定位的发展领域是什么,也不管它是大是小,只要它是你的绿洲,是你熟悉的领域,而且能够为社会带来财富,为他人造福,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世上万物,皆有所用。尽管你卑微,尽管你渺小,但你有你的价值。你的价值就是把你的一份光、一份热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

你也许不能成为亿万富翁,不能聚来亿万财富,但你能添砖加瓦;你也许不能一展歌喉,但你能带来快乐;你也许不能在运动场上拼搏,但你能以你健壮的体魄发出更多的热;你也许不能发明创造,但没有众人智慧的积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只能是空中楼阁,你的发展计划也不过是一场白日梦。

一个人要发展、要成功,首先就要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也就是寻找到一个突破口,而一个良好的突破口必须与自身的条件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优良的种子只有在宜林地区才能尽快长成参天大树。找到突破口之后,还要下功夫利用一切机会发展自己的专长,那种蜻蜓点水似的行为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7.实现目标,应张弛有序

一个人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就要设立明确而合理的目标,并且要在发展过程中恰当地做出调整和修正,找出最适合事业发展的目标。

没有目标,任何行动都将失去实际的意义;有目标的生活,人生的行动才有的放矢,当然,它的前提是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有人曾提出目标制定的具体化(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行性(Attainable)、切实性(Realistic)、可追踪性(Trasckabk)模式,即SMART模式。在这几个方面,最重要的莫过于可行性和切实性,只有几方面兼顾,目标的实现才可以张弛有致,切实可行。

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对SMART模式进行灵活性的调整,随时修正目标中不切合实际的因素。我们不妨把目标定得高远一些,把战略性的目光放在未来,改变思维上的某些习惯定势,努力去尝试新的方法,放弃眼前的某些既得利益。如果能适时调整手法并且正确地应用它,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敢于挑战目标,是实现成功的第一步,美国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