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识好茶探茶源
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国茶文化。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为了辨别草木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时,用釜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釜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釜里的汤水,却惊奇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这种叶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发现这种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茶”。
古人赋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义,其中有两种解字说法流传最广:第一种,以“茶”
字象征长寿。“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
因此,古代文人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第二种,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关于茶的最初的记载见于晋代常璩着的《华阳国志》,其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武王伐纣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由此可见,中国有明确记录的茶事活动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里面,有着确切的茶的记载的,最早并且最可靠的应该是汉代王褒所撰写的《僮约》。这篇文章写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茶学史上重要的文献。其中的“烹荼(编者注:“荼”是茶的早期称呼)尽具”、“武阳买荼”,说明“荼”已经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项,并且是用来待客的贵重之物,饮茶已开始在中产阶层中流行。
茶的分类
由于中国疆土广袤,各地环境气候不尽相同,所以茶的种类繁多,千差万别。而茶树的生长习性各式各样,摘下来的鲜茶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又产生不同的特性。因此关于茶的分类标准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品质特点分类
根据加工方法以及品质特色的不同,茶可分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和黑茶,以这些基本茶类做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再加工茶类,主要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茶饮料等。
绿茶是中国种类最多、产量最大的茶类。绿茶制作时没有经过发酵,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茶树的鲜叶被采摘后经过高温杀青,除去了叶中的氧化酶,然后经过揉捻、干燥,制成干茶。成品干茶保持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成分,茶的色泽、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均以绿色为主调。
由于营养物质损失少,绿茶被视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茶。此外,绿茶也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黄茶为微发酵茶,黄茶的黄色来自制茶过程中的闷黄,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其冲泡后呈现出“黄叶黄汤”的特色,且毫香浓显,滋味鲜醇。
白茶为轻发酵茶,采用叶表多白色茸毛的细嫩芽叶制成,制作过程中不揉不炒,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外表。优质成品白茶毫色银白闪亮,滋味清新甘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青茶,亦称乌龙茶,属于部分发酵茶,融绿茶和红茶的清新、芬芳、甘鲜于一身,品质极为出众。青茶制造时较绿茶多了萎凋和发酵的步骤,鲜叶中一部分天然成分会因酵素作用而发生变化,产生特殊的香气及滋味,冲泡后的茶汤色泽呈金黄色或琥珀色。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制作时萎凋的程度最高、最完全,鲜茶内原有的一些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聚合,生成茶黄质和茶红质等有色物质,因此其干茶的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黄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的香气最为浓郁高长,滋味香甜醇和,饮用方式多样,是全世界传播国家最广、饮用人数最多的茶类。
黑茶因其茶色呈黑褐色而得名,黑茶的茶叶粗老、色泽细黑,冲泡后汤色橙黄,具有扑鼻的松烟香味。黑茶属深度发酵茶,存放的越久,味道越醇厚。
按是否萎凋分类
鲜茶叶采摘后,首先要进行萎凋,所谓的“萎凋”就是让新鲜的茶青在空气中丧失一部分水分。按茶叶制作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萎凋,茶的种类可分为萎凋茶和不萎凋茶。茶叶在萎凋过程中,叶孔充分地打开,空气中的氧分趁机进入到叶孔之中,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氧与叶子细胞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是发酵。萎凋是发酵的必要前提。
所以所有的发酵茶和半发酵茶都是萎凋茶,如红茶、黄茶、黑茶、青茶,而绿茶是完全不需要发酵的,所以它是不萎凋茶。
按季节分类
中国绝大部分产茶地区的茶叶生长和采制是有季节性的。
按照季节变化,可将茶叶划分为春、夏、暑、秋、冬四鲜嫩,香气馥郁,品质最佳。
夏茶在夏至前后采摘,一般为5月中下旬到6月,是春茶采摘一段时间后所新发的茶叶。夏茶的新梢生长迅速,不过很容易老化。受高温影响,茶叶中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较春茶明显减少,味道也比较苦涩。
暑茶为7月后采摘的茶叶。
秋茶为秋分之后所采制之茶。秋高气爽,有利于茶叶芳香物质的合成与积累,所以秋茶具有季节性高香。
因气候寒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不产冬茶。只有海南、福建和台湾因气候较为温暖,尚有出产。
按生长环境分类根据茶树生长的地理条件,茶叶可分为平地茶、高山茶和有机茶几个类型。
季茶。
春茶为3月上旬至5月上旬之间采制的茶,采摘期为20~40天,随各地气候而异。由于春季气温、降雨量适中,无病虫危害,春茶茶叶平地茶茶树的生长比较迅速,但是茶叶较小,叶片单薄;加工之后的茶叶条索轻细,香味比较淡,回味短。
高山茶即海拔1000米以上茶园所产制的茶叶。所谓“高山出好茶”,高山的气候凉冷,降水量丰沛,日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土壤略带酸性,导致高山茶芽肥叶壮,色绿绒多。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香气浓郁,耐于冲泡。
有机茶是指在完全没有污染的环境下种植生长出来的茶芽。这种茶芽在严格清洁过的生产体系里面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时全程无污染,且成品要经过食品认证机构的审查和认可方可上市。
其他分类方法长期以来民间习惯用制茶工艺中的焙火程度来界定茶叶,根据焙火的轻重将茶叶分为生茶与熟茶两种。熟茶又根据火候的轻重,分为轻火茶、中火茶和重火茶三种。
按茶叶成品的聚合形态,茶叶种类又可分为叶茶、砖茶、末茶等。
各种茶因制造技术及采摘部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外观,常见的有条形茶、半球形茶、球形茶、扁形茶、碎形茶、针形茶、片形茶、圆形茶、雀舌形茶等。
同种类茶的茶青因市场的供需,可依不同制造方法制成各种不同外观的茶叶。
还有一种较为通用的分类方法是将中国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分为6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以这些基本茶类做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再加工茶类,主要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茶饮料等。茶的含义更加广泛。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因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色绿、香郁、味甘、形美是其品质“四绝”。
因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不同,历史上把西湖龙井分为“狮、龙、云、虎”4个类别,分别产于龙井狮子峰、龙井翁家山、云栖梅家坞及虎跑四眼井地区。现已归为“狮峰龙井”、“梅家坞龙井”、“西湖龙井”3个品类。“狮峰龙井”色泽略黄,香气高锐持久,口感鲜醇;“梅家坞龙井”
叶质肥嫩,但香气较“狮峰龙井”为淡;“西湖龙井”色泽翠绿,外形挺秀。3个品类中以“狮峰龙井”品质为最佳,堪称茶中极品。
等级划分
西湖龙井的级别曾经格外复杂,最多时分为11级,共53等,之后国家标准不断简化,从1995年以后开始只设特级和1~4级,同时规定了浙江龙井分为特级和1~5级,并且与西湖龙井的标准所规定的品质水平在同级范围内,品质相当。
精采细制
龙井茶的采摘次数多,采收时要采大留小,分批采摘。春茶天天采或隔天采,之后隔几天采一次,全年共采摘30次左右。
采收回来的嫩叶要及时摊晾,以去掉茶叶中残余的刚性,散发青气,增加氨基酸含量,有利于成品茶增进茶香,减少苦涩,保持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