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注意树立良好形象(2)
韩国有一家公司曾以韩国20岁至30岁的448名未婚女为对象,调查整容的原因。被调查者整容的理由包括提高外貌竞争力(57.1%)、增强自信感(22.5%)、显得更加漂亮(16.7%)等。外貌真能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吗?在最近20多年的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美貌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收入方面。这一领域最负盛名的研究是海莫默什和比德尔1994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文章《美貌与劳动力市场》。在这篇论文中,他们运用有关调查数据检验了个人相貌和收入的联系,结论是:在其他条件(比如学历和家庭背景等)相同的情况下,美貌者比中等相貌者的收入高出约5%,而中等相貌者比貌丑者又高出5%~10%。这说明,美貌的收益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
不仅在广告推广领域美女的价值无可非议,在平时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说找工作,那些漂亮的女士虽然专业或者是经验、能力并不见得很优秀,但她们总是能够得到招聘主管的青睐,很容易就获得就业机会,而且报酬往往也高出人们的预料。
现在一些销售总监、广告公司推广总监,几乎全都是由美女担纲。是美女的能力突然见长吗?其实是美女好办事。虽然她们不是绝顶聪明,但她们拥有美貌。再加上一定的智慧,她们就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不管你心里愿不愿意承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在什么时候,美貌都是一种特殊的资本。
■ 清爽的外在形象为你加分
心理学家作过一个试验:分别让一位戴金丝眼镜、手持文件夹的青年学者和一位留着怪异头发、穿着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边搭车,结果显示,青年学者的搭车成功率很高,而另外那个男青年则很难搭到车。
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仪表代表了不同的人性魅力,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这不仅仅是以貌取人的问题。
媒体策划专家有一句名言:“要给人好印象,你只需要七秒钟。”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者们成功地描绘出影响第一印象的因素:第一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外表有关。得体的外表不仅是一张漂亮的脸蛋就够了,还包括体态、气质、神情和衣着的细微差异。另外,音调、语气、语速、节奏都将影响第一印象的形成。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长得美若天仙或英俊非凡,但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干净整洁。油性皮肤者一定要注意脸部和头发的干净清爽,干性皮肤者则要避免脸上出现令人不快的皮屑。然后就是衣着是否整洁得体。你的衣服表明你是哪一类人物,它们代表着你的个性。一个和你会面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依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为人,这正应了一句话叫“人靠衣装”。
服饰只有与穿戴者的气质、个性、身份、年龄、职业以及穿戴的环境、时间协调一致时,才能真正达到美的境界。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外交家,他们的穿着都给人一种可信赖感——穿西服打领带。我们也会看到市场上卖豆腐的经常穿着一件围衫,头顶一个帽子,手里拿着一把扇子。
假如调过来,一个外交家穿着一件围衫,头顶一个帽子,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手上带个手套,脏兮兮的样子,你敢相信他是个外交官吗?假如卖豆腐的在市场上穿着西服,系个领带,穿件白衬衫,你敢买他的豆腐吗?做什么就应该像什么。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是不无道理的。商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信任度,来自语言、语调和形象三个方面。但它们的重要性所占比例是:语言只占7%,语调占38%,视觉(即形象)占55%。由此可见形象的重要性。而服装作为形象塑造中的第一外在要素,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你的形象就是你自己的未来,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形象的影响力将超乎想象。
在关于办公室需要什么样的女性形象的调查中,“保持东方女性的含蓄”得到5%的认可;有63%的参与者选择了“重要问题上干练精明,平时工作中有张有弛,敏锐、聪明”;“不外露的聪慧,懂得为同事化解尴尬”得到23%的选票;“偶尔体现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的认可度是9%。
看似个性化的“穿衣戴帽”一旦走进办公室,就不再是一件私事。个人作为公司形象的一部分,不仅在工作风格和沟通上要融入团队,着装也要融入团队。据调查显示,24%的人已经意识到得体的职业着装不仅能让人出彩,还能让人得财。个人的着装风格与公司的风格融为一体,会让公司其他成员和外部客户更容易接受。
你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是事先设计好的。很多人,他们参加很多团体、俱乐部,参加很多协会,甚至不断做一些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事,比如抗洪抢险、捐助希望工程等,他们都是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在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声誉。他们的形象与他们的举止是一致的,才会有更多的人认同他们。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希望别人感觉到他非常有朝气、有活力,又很有专业水平,他在搭配西服的时候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他在演讲的时候通常会举很多例子,让别人了解到他对这个主题非常有研究。此外,他也要分享一些他自己的经验,在别人知道这些方法是他实践过的方法。当人们知道他没有把大家当做试验品,就会对他非常信赖。
每个人都必须树立自己的形象。你希望给别人什么样的感觉,你现在就应该设计出来。假如你现在无法设计出来,你以后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也许会遇到麻烦,你在工作的时候也许会失败,你在重大的场合也许无法建立你应有的自信感。
形象决定你能否成功。树立良好的形象可以快速提高你的工作品质,不良的形象会立刻让你充满挫败感。是让形象操纵你还是由你来操纵自己的形象,你要选哪一个?你自己决定。
■ 认清自我,秀出独特的自己
有一位牧师正在考虑第二天如何布道,却总也想不出一个好的讲题,很着急。
而他六岁的儿子总是隔一会儿就来敲一次门,要这要那,弄得他心烦意乱。
为了安抚他的儿子,不让他来捣乱,情急之下,他把一本杂志内的世界地图夹页撕碎,递给儿子说:“来,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你回房间里去,把这张世界地图拼好还原,我就给你一美元。”
儿子出去后,他把门关上,得意地自言自语:“哈哈,这下终于可以清静清静了。”
谁知没过几分钟,儿子又来敲门,并说地图已经拼好。
他有点诧异,也有点不太相信,就跟着儿子一块来到儿子的房间。果然,那张撕碎的世界地图完完整整地摆在地板上。
“怎么会这么快?”他吃惊地看着儿子,不解地问。
“是这样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头像,人对了,世界自然就对了。”
牧师抚着小儿子的头,若有所悟地说:“说得好啊,人对了,世界就对了。我已经找到明天布道的题目了。”
我们经常因为人际关系不畅而焦头烂额,也常常抱怨这个社会太过复杂,觉得世事艰险、人心难测。
但实际上,我们之所以难以有所成就,之所以觉得事事难遂己愿,不是世界不对,而是我们自己有问题。
自己都不对,世界怎么可能对呢?很多时候,我们连自我都不能认清,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有一则伊索寓言,讲的正是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故事。
赫尔莫斯想要了解他在世间拥有何等地位,便化作凡人,来到一家雕刻店铺。
他看到主神宙斯的雕像,便指着问雕刻匠:“这尊雕像多少钱?”
“一个银元。”雕刻匠答道。
他又笑着问:“赫拉(宙斯之妻)的雕像多少钱?”
雕刻匠回答:“比宙斯的雕像要贵一些。”
接着,赫尔莫斯看到自己的雕像,心想他作为宙斯的使者,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世人肯定对他刮目相看,就很自信地向雕刻匠询问自己的雕像多少钱。
雕刻匠回答说:“如果你买了刚才那两尊雕像,这尊就免费送给你了。”
这则寓言极具讽刺意味,对那些妄自尊大者无疑是当头棒喝。
从现在开始,抛弃头脑中的自卑和自大,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认识真正的自己吧。
认识自我,心理学上叫做自我知觉,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就像老子说的:“自知者强。”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为他知道扬长避短,知道怎样最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客观地认清自我,知道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对于我们的成功,将会是事半功倍的。相反,如果我们在一个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就不会很大,甚至无功而返。
达尔文的自传表明,正因为他对自己的深刻认识,才使他能把握住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他十分谦逊而又自信地谈到自己:“热爱科学,对任何问题都不倦思索、锲而不舍,勤于观察和收集事实材料,还有那么点儿健全的思想。”
但他又认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我的记忆范围很广,但比较模糊。我在想象上并不出众,也谈不上机智。因此,我是蹩脚的评论家。”
他还对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语言表达思想深感不满:“我很难明晰而又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个不可救药的弱点,使我对自己的见解和假说的原始表述不是错误,就是不通畅。”
伟大的马克思有许多天赋,但他在给燕妮写了许多诗后发现自己并不具备杰出的诗才,他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纯粹是从脑子里虚构出来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完全对立,修辞上的斟酌代替了诗的意境。”
作家朱自清也曾分析过自己缺乏创作小说的才能,他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25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几乎所有的名人都能够认清自我,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成就自己。
著名史学家姜亮夫的经历很值得我们深思。
20世纪20年代,姜亮夫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当时,他极想成为“诗人”,就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时所写的四百多首诗词整理出来,去请教梁启超先生。
不料,梁启超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囿于“理性”而无才华,不适宜搞文艺创作。
姜亮夫回到寝室用一根火柴将“小集子”化成灰烬。诗人之梦醒了,从此他埋头攻读中国历史、语言、楚辞学、民俗学等,取得一系列成果,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自我的存在,从不去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偶尔想起来,也不过茫茫然一片空白。
那么,怎样才能认清我们心中的那个自我呢?
也许每到这个时候,就有人给我们讲唐太宗李世民说的那句千古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就是把他人当做自己的镜子,时刻接受别人的监督,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
但是,在此要说明的是——透过镜子,也许你可以看到一个平时看不到的自己,直视一个平时难以直视的自己,但事实上,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以便彻底而深刻地了解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那么的平凡和普通,只有在经历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重大事件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之时,越能认清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