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基础篇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3)

▲多米诺骨牌效应:经济雪崩的秘密

多米诺骨牌是一种非常精彩的游戏,它用木制、骨制或塑料制成长方形骨牌,在游戏进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只要轻轻碰倒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在第一块倒下的骨牌的带动下产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这一游戏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令人着迷。目前,多米诺骨牌的世界纪录是从轻轻推倒第一张牌开始,依次传递,结果成功推倒了340万张骨牌。从所拍的视频可以看出,骨牌依次倒下的场面蔚为壮观,其间显示的图案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多米诺骨牌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其原理是,当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其重力势能便转化为动能,当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己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 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这样,就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它告诉我们,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

★在生活当中,“多米诺骨牌效应”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在你家门前的路两旁摆满了很多鲜花,很长一段时间都很整齐,花也开得很鲜艳。可是有一天,一个过路的女孩看见花好看,就顺手摘了一朵。渐渐地,摘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后来干脆有人把花盆一起搬走了……

早晨上班时分,路口人流如织,等红灯的人们焦急地望着交通信号灯,终于有一个性急的小伙子等不及了,开始横穿马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警或交协不制止这个愣头青,其他人就会像潮水一样紧跟其后,视红灯若无物。

在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你不好意思随手丢弃纸屑或烟头,而是四处寻找垃圾箱。但如果是一地污物,满阶尘土,你会毫不犹豫地将烟头弹出一个漂亮的抛物线,任其跌落。

一面洁白的墙上,如果出现了第一个“办证”的涂鸦,在不能及时清除的情况下,这面墙很快就会长满“牛皮癣”。 ★

第一棵树的砍伐,最后导致了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第一场强权战争的出现,可能是使整个世界文明化为灰烬的力量。这些预言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在未来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它们的准确性,或许我们惟一难以预见的是从第一块骨牌到最后一块骨牌的传递过程会有多久。有些可预见的事件最终出现要经历一个世纪或者两个世纪的漫长时间,但它的变化已经从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开始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表明,一个很微小的力量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是它所引发的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几乎给全球带来了一次经济雪崩。其中,“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作用显露无遗。这场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陷入衰退。这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金融机构,其无节制的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泡沫急剧膨胀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细看这一过程,应从2001年“9·11”事件开始。当时,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连续降息,低利率加上流动性过剩,直接推动了全球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过热,导致住房贷款需求的增加。由于优质按揭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发放次级按揭机构就开始转向低等级客户,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因而迅速发展,房屋价格和房屋信用泡沫逐渐变大,直至美国住房供应市场很快饱和。而当美国货币政策发生变动后,利率上调,房价下跌,原本信用等级低的借款人无力还贷,而抵押贷款公司手中的住房抵押品难于出手,也不足以弥补亏空,资金链条由此断裂。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直接影响了衍生的房产贷款支撑证券、债券以及担保债务凭证(CDO),继而发生CDO大幅贬值,整个信用衍生品市场产生动荡。紧接着,发行衍生品和管理衍生品的公司股价开始下跌,又引发投资者对金融类公司的普遍忧虑,危机进一步向金融市场传导,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股价震荡。多米诺骨牌效应日趋明显,不仅对其发源地美国经济予以致命打击,同时也对世界他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恶劣的影响。就这样,次贷危机借助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断地推倒一块块骨牌,其破坏能量越来越强大,最终,演变为肆虐全球的金融风暴。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此给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

▲青蛙效应:学会适应未必是好事情

“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科学家经过分析认为,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离险境”,是因为它受到了沸水的剧烈刺激,于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来,第二次由于没有明显感觉到刺激,因此,这只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没有了危机意识,它觉得这一温度正适合,然而当它感觉到危机时,已经没有能力从水里逃出来了。

青蛙效应强调的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人性中天生具有一种惰性,一种安于现状的趋向。许多人往往不到迫不得已,不愿意去改变已适应了的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久久沉迷于这种所适应的、缺少变化的安逸生活当中时,往往会忽略周围环境的种种变化,以至于当危机真的到来时,就像那只青蛙一样只能坐以待毙。

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明白,造成危机的许多诱因早已潜伏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一旦管理者麻痹大意,缺乏 危机意识,没有足够的重视。有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经过“连锁反应”、“滚雪球效应”、“恶性循环”,都有可能演变成摧毁企业的危机。

“青蛙效应”告诉人们,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一个企业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于过去的胜利和美好愿望之中,而忘掉危机的逐渐形成和看不到失败一步步地逼近,最后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而一个人或企业应居安思危,适时宣扬危机,适度加压,使处危境而不知危境的人猛醒,使放慢脚步的人加快脚步,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过去。

企业要避免“温水煮蛙”现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企业才不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不经意之间滑入危机的泥潭之中。值得重视的是,危机管理并非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或某些职能部门,如安全部门、公关部门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位员工共同面临的课题。在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的基础上,企业要善于将这种危机意识向所有的员工灌输,使每位员工都具备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员工对危机发生的警惕性,使危机管理能够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做到防微杜渐、临危不乱。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有危机意识是我们应该从“青蛙效应”中领悟的。在职业和生活上都是如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回顾一下过去,当我们遇上猛烈的挫折和困难时,常常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可一旦趋向平静,便耽于安逸、享乐、奢靡、挥霍的生活,而不断遭遇失败。一个人就像一个公司,如果陶醉现在已有的“卓越”中,那么就只会走下坡路。

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应该时刻充满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今天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明天的成功。你只有不断地保持自己的饥饿意识,设定远大的目标,才不会在生活中各方各面的竞争中被打败;你只有时刻保持有面临着危机的心态,你才能在真正危机到来时,临危不乱。幸运的是,说到底,与青蛙相比,人毕竟有着高级的思维。青蛙在逐渐加温的水中是无知的,而人却有能力及时辨别自己的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社会、企业和个人能够及时警醒,居安思危,并采取种种积极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取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挤出效应:政府投资多,私人投资就少

简单地说,挤出效应是指在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挤出效应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非常明显,突出表现在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例如,政府经常会遇到需要筹资的情况。通常这时,会采取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方法。在政府发行国债时,由于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政府债券的出售便会导致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接着,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形象说来,就像是私人投资被“挤”出了公开市场。这就是挤出效应。在这时,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发明显。

政府引发挤出效应的途径自然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债。当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筹资时,由于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同样会引起挤出效应。另外,如果政府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时,政府支出增加便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它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以上所涉及的国债、税收、充分就业等与挤出效应有关的内容,由于涉及复杂的宏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家对其理解,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着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不过,它们都可以从经济学最基本的市场供需理论加以理解。再以国债为例。大家都知道,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在市场上是个受欢迎的,它能吸引很多投资者,因而国债被大量购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投资于国债,实际上是投资于非生产领域,国债买得越多,就会导致用于企业生产的资金越少,因为大批投资人出于低风险获利的目的,不向企业投资了,生产所需的投资因此大为减少。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筹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将更加明显,将会对企业生产产生害处。不过,如果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它们将用于国家项目投资(即用于社会生产)而不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处便被减到最小。

一般来说,政府支出增加会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私人会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产生一种悲观看法,认为收益将会减少,很明显,这时私人便会减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