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看透不看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世事岂能尽如意,揣着糊涂最聪明(3)

丈夫不停地抽烟,烟缸里已经有一大堆烟蒂了,大部分还在冒烟。妻子惊呼:“天哪,难道你找不到更好的自杀方式吗?”

妻子出于对丈夫的深切关怀,非常恼恨丈夫抽烟,把抽烟比作“自杀”,用语异常辛辣。作为男子汉的丈夫,虽然自知不对,但对于这样的挖苦,却是忍无可忍。如果直接反击,那也只有伤和气了。此时,不妨装作没有听明白:“亲爱的,我正在抽烟思考这个问题。”

这样一个没好气的、似是而非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丈夫也因为幽默了一次,心理获得了平衡而消了怒气,妻子已经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已不太在乎丈夫听到没有,因此也不再言语。

人际交往中,懂得假意糊涂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因为装糊涂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似乎就是难得糊涂的至高境界。

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要留余地,任何事情都不要做得太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留条后路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古人在建房子的时候,都会在需要的地方恰到好处地留一点空间,从而避免拉裂或挤压的变形出现,可以说,这就是以不太完美的形式达到完美的境界。

宋代的吕蒙正,每当遇到与人意见相左时,他必定以委曲婉转的比喻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他胸怀宽广,气量宏大,有大将风度,皇帝对他很是信任。

当吕蒙正初次进入朝廷的时候,有一个官员指着他说:“这个人也能当参政吗?”

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付之一笑。

他的同伴为此愤愤不平,要质问那个官员叫什么名字。吕蒙正马上制止他们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就一辈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

当时在朝的官员也佩服他的豁达大度。后来那个官员亲自到他家里去致歉,并结为好友,相互扶持。

吕蒙正这样做是对的,为人处世,留有缝隙,是一种君子风度,可以显示一个人博大的胸襟和深厚的修养。其实,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应该这样,留一点缝隙,也就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我们时时处处工于算计,事事锱铢必较,不给别人留半点余地,不让自己牺牲一点利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定会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

这个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人海茫茫也会狭路相逢,你今天得理不饶人,又怎么知道他日会不会与那人相遇呢?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给别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为人处世留余地,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让别人为难,不让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让自己活得潇洒,这就是做人要留有缝隙的妙处。不管是谁,一定要谨记:权力不可使绝,金钱不可用绝,言语不可说绝,事情不可做绝。

有 这么一个寓言故事:某一天,大森林里因为连绵阴雨而光线昏暗。傍晚时分,大象艾利芬正在树林里漫步,但眼前光线较暗,艾利芬一不小心把刺猬阿尔丁的老巢踩坏了。艾利芬很惭愧地向阿尔丁赔礼道歉,但是,阿尔丁却对此耿耿于怀,不肯原谅艾利芬。

一天,阿尔丁看见艾利芬躺在地上睡觉,心想:“机会来了,我要报复艾利芬,至少,我可以咬这个庞然大物一口。”

但是,艾利芬的皮特别厚,阿尔丁根本咬不动。阿尔丁围着艾利芬转了几圈,想啊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阿尔丁发现艾利芬的鼻子是个进攻点。于是,阿尔丁忘乎所以地钻进艾利芬的鼻子里,狠狠地咬了艾利芬的鼻腔黏膜一口。

艾利芬感觉鼻子里一阵刺痛,它猛烈地打了一个喷嚏,将阿尔丁射出好远,阿尔丁被摔了个半死。

好久,阿尔丁才从地上爬起来,痛不欲生,对前来探望它的同类说:“要记住我的惨痛教训,有些事情适可而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朋友之间因为一句闲话争得面红耳赤,形同路人;邻里之间因为孩子打架导致大人拌嘴,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为家庭琐事同室操戈,劳燕分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得饶人处不饶人,结果往往害了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是为一些非原则问题,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睚眦必报,结果弄得两败俱伤。其实,为人处事要宽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花半开酒半醉,做人不能太精明

我们知道,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就要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我们也知道,在武术中有一高难度拳术,即“醉拳”,“醉拳”的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形醉而神不醉”,醉醺醺之中却暗藏杀机,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将你打趴在地。所以,有“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之说,人生在世,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才华横溢,聪明绝顶自然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懂得内敛,学会装醉,不然,当你志得意满,目空一切的时候,别人会把你当成了枪靶子、眼中钉。

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曾 国藩在清朝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在他率领下的“曾家军”,攻破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但是,曾国藩始终不敢居功,甚至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左列钟铭右读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曾国藩就是在用这首诗告诫他的弟弟,越有功劳越得低头做人,千万不能因此而骄傲自大。

曾国藩诗中屠羊说的典故,出自庄子的《让王篇》。屠羊说本来是楚昭王时,市井中一个卖羊肉的屠夫,曾跟着遇难的楚昭王逃亡。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帮忙解决的。后来楚昭王得以恢复国君身份,感念屠羊说在流亡期间对自己的照顾,于是派了一位大臣去问屠羊说想不想做官。屠羊说自己不想做官,问其原因,屠羊说答道:“楚王失去了他的国家,我也跟着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恢复了国土,我也恢复了我的羊肉摊,生意依旧红火,还要什么赏赐呢?”

大臣把屠羊说的话转告给楚昭王,楚昭王觉得这个羊肉摊老板非等闲之辈,在佩服其为人的同时更坚定要赏赐他的决心,于是再次下命令,一定要屠羊说领赏,并表示要任命他为三公。当大臣再次把楚昭王的旨意传达给屠羊说时,屠羊说再次拒绝了,并且屠羊说更进一步说:“这次楚国失败,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我没有请罪杀了我。现在复国了,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也不能领赏。我文武知识和本领都不行,只是因为逃难时偶然跟国王在一起,如果国王因为这件事要赏赐我,将会被天下人讥笑我楚国没有法制。我很清楚,官做到三公已是到顶了,比我整天守着羊肉摊不知要高贵多少倍。那优厚的俸禄,比我杀几头羊赚点小钱,要丰厚多少倍。这是君王对我这无功之人的厚爱。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高官厚禄,使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呢?因此,我绝对不能接受三公职位,我还是摆我的羊肉摊,更心安理得。”

曾国藩引用这个典故,是对他弟弟的警告。他语重心长地教诲他的弟弟,要看淡人世间的名利,知悉“随处有乘除”。曾国藩的这番话同时也说明,即使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即使成名成家了,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会不理你那一套。

猖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谦逊是对症之药,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猖狂之害,发自内心的谦和,常常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并能自我克制,懂得进退,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待人以礼。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

自古以来就有“开国皇帝杀功臣”的说法,这其实都是做人太精明而惹祸上身的典型。

当初一起打江山时,各路英雄不问出身,汇聚一堂,同在一麾之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大杀功臣之事。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就没有更大的作为了。但是,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刘备不在世时了,诸葛亮就不会运筹帷幄,不是满腹经纶了。而是因为,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然而,即位的阿斗却容不得自己再像往常一样锋芒毕露了。

况且刘备死前,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一听,顿时冒了虚汗,哭着跪拜、叩头流血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试想,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为君吧,这不是猜忌、试探,又是什么呢?所以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就是韬晦之计。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做人不能太精明。我们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在人际交往中,“装傻”可以为己遮羞,还可以在处于不利境地时自找台阶下。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大智若愚就是本来拥有最高的智慧,却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智慧如果过于外露,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多智则谋”,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它们表明至高的谋略,至高的技巧,至高的境界并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拥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拥有保护自身的机制。

在中国古代做人术中,“大智若愚”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那些功成名就、见过大风大雨的“过来人”对老子的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理解格外深刻。因而每当身处猜忌之中,或者在面临生命威胁的紧要关头,韬晦一方无不大智若愚地化危机于恬然淡泊。

商朝的纣王向来以荒淫无道、暴虐残忍著称,身边人自然也对他避之唯恐不及。有一次,商纣王痛饮一夜,竟昏醉不知昼夜。迷迷糊糊地问左右的人,大家都不敢回答,都说不知道。于是商纣王又问箕子,箕子也深知“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的道理,于是也假装喝醉了,借口喝多了不知道逃过一劫。

魏国的信陵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他以广结天下豪杰,广徕天下贤才而闻名。素有“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的美誉。他的贤德使之拥有足以与魏王抗衡的政治实力,魏王也不得不让他三分。

后来,信陵君公然违背魏王的意志“窃符救赵”,解救了正受秦兵压境威胁的赵国,终于使魏王难以容忍。再加上秦国施以离间之计,在“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的传言中,魏王开始担心信陵君威望过大,有朝一日建立巨大功勋会威胁自己的王权,于是魏王剥夺了信陵君的实权。聪明的信陵君,从此“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以降低人格的方式减轻了魏王的戒惧,才得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韬晦之术在汉以后的所有做人术中发展最为充分,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善于避让那些看似胸无大志,实际暗伏杀机的身边人。无不以弱者的形象做出强者的举动。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一些很有学问和修养、心里明白的人,表面却显得愚钝,既不与人勾心斗角,也不用心算计。正由于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反倒取笑他,背后议论他,并自以为聪明得计。

其实,大凡大智慧、大聪明之人,他们都胸怀坦荡,胸襟豁达,明白大道理,对于身边琐事一目了然,当然用不着处处用心,或者甚至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人斤斤计较。因此,他们心中总是很安逸,行为也总是很超脱。这好像就是“绝圣弃知”。

而那些只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察言观色,见逢插针,无孔不入。这种人要是谈大道理,便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谈具体事儿,便婆婆妈妈地叨叨絮絮,没完没了。他要是和别人打上了交道老是纠缠不清。然而,他长于勾心斗角,鸡蛋里可以挑出骨头,没事儿也可找出是非来。

从智谋的原则来看,它仍然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之道,表现为降格以待的智慧。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目的正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视。

会装傻的人是聪明人,但不一定是大智若愚的人。大智若愚是一种境界,既不是被动地装傻,也不是被动地内智外愚,而是由内而外遵循事务本身的规律去行事,该聪明的时候聪明,该傻的时候就惟妙惟肖地装傻。大智若愚的前提是内在的修养与智慧,是对世事的大彻大悟。然而,大彻大悟即便智者先贤也很难做到。那凡夫俗子们就不妨适时适度地装装傻吧。即便装傻装成了真傻也无所谓。毕竟大家都是凡人、俗人和庸人。

“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更积极、更有备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