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恭则不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就是最快乐的人,在你的周围,友谊的光辉普照。你的真心付出,虽然并不企求回报,但你却能够因为自己的善行,而得到更多真心的反馈,你会得到众人的爱护,生活在平实、亲切的幸福之中,那么,快乐也必然会尾随而来!
你是否也曾经常问自己,快乐与薪水,究竟应该选择谁?是否在迷茫、彷徨、徘徊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薪水?是的,工作是为了维持生存,但我们内心的快乐呢,难道就抛弃不要了?不可否认,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前方的岔路口比比皆是,如果因错路上美景的迷惑,而放弃了自己的快乐之路,便无法再到达希望的彼岸,也永远都看不见彼岸那些更美丽的风景。
稍安勿躁,枪打出头鸟
【儒家箴言】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礼记·中庸》
常言道:“枪打出头鸟。”到处逞强,喜欢出风头的人,往往会给自己招来是非,所以,深知这个道理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会谦逊谨慎,不露锋芒,这才是职场生存之道。智者处世,不仅善于知强守弱,而且,还善于见微知著,他们能从细微的征兆中,发现某种对自己不利的苗头,善于从没有征兆的灾难中,发现某些危险的信号,因为,他们明白什么叫无中生有。
对于这种保守的生存哲学,读完研究生的王浩深有体会。
大学毕业后,王浩没有选择工作,而是选择了继续考研,当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研究生后,才开始去应聘。王浩凭借自己的高学历,很顺利地就通过了这次应聘,刚进入公司的第一天,他便想,这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一定要在这里好好的干一番事业,这样既可以积累一些工作经验,还能让自己学习一些社会知识。
原本,领导让他从经理的助理做起,但勤奋的他却不愿意,他想从一个普通的小职工干起。他对老板说,不想因为自己的学历高就给他职位,他想凭着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职位,老板很欣赏他这一点,并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他正式成为了这家公司的一名小职员。初做员工的他非常努力,凡事都要求自己比别人做得好,而他的勤奋,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不久,王浩便靠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地走出了这个小职员的圈子,坐上了业务主管的位置。起初,他的人缘非常好,但自从他升为主管以后,就有所变动了,并不是王浩变了,而是他周围的那些朋友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突然间变得特别冷淡,尽管王浩还是像以前一样,事事都要做到最好。
有一次,老板在快下班的时候问王浩,你工作做得怎么样了,王浩说全都做完了,只等你再审查一遍。老板听了非常高兴,然后,他笑着说了一句:“你办事我放心,你的本事我已经知道了,所以,你以后认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再让我审核了。”这些话,王浩听了十分高兴,但他却忽略了同事们那些异样的眼神。
渐渐地,老板对王浩已经越来越信任,而王浩呢?觉得老板对自己简直太好了,于是暗自决定以后要更加努力,争取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更好,只有这样,老板才能更加器重自己,而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能随之一步一步节节高升。
然而,就在王浩的职场生涯如日中天时,那些曾经的好同事都开始远离他,而那些与他平起平坐的人,也开始在老板面前说三道四了,说王浩的勤奋努力都是装出来。其实,那些工作都是下属们做的,不信,看看同事们对他的态度就知道了,如果不是他加重了同事们的工作量,别人又怎么会如此对他?尽管开始时老板坚决不信,但后来说的人多了,也就渐渐地半信半疑起来。
就这样,王浩的朋友越来越少,而敌人却越来越多,最后,还没等老板开口让他走,他便自己主动提出了辞职。直到王浩离开了这家公司,他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哪里做错了。
很显然,王浩错就错在没有及时发现危险的信号,而是一味地争强好胜,不懂得低调做人的哲学。儒家思想中,有不少提倡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处事哲学,就像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终归大海,故而能够受到称赞。其实,在职场生活中,如果我们学会了保持中庸,便不会成为众枪围攻的“出头鸟”,这样的生存哲学固然有点保守,却大有可取之处。
因此,那些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势必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应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便是应善于藏而不露,以待时机的道理。
儒家谦虚的思想,已经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也成为了很多名人智士中,广为流传的至理名言,所以,作为职场中的一员,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自作聪明,更不要自以为是,要知道,职场中比你聪明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只不过都是沧海中的一粟,人外有人,山外还有山,不要犯下自取其辱的错误。
请记住,在人前适当地表现笨一点,傻一点,没什么不好。不要锋芒太露,不要表现得比领导还强,还聪明能干,这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当时机还没有成熟时,面对很多事,该糊涂的就装糊涂,不懂就问,适当表现得傻气一点,尽量少说话,多务实多做事,这才是职场的生存法则。
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
【儒家箴言】
劳谦,君子有终。吉。
--《易经·系辞》
职场中的明争暗斗,已经是心照不宣的事实,然而,智者绝不会争抢得太过明显,因为他们知道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凡事都不会做得太过。如果可以,他们会淡泊处世,超然做人,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世事。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被人生的骤悲骤喜,影响自己工作的心情。古代永州的一件趣事,最能体现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这一事实。
王馨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拿到了研究生的毕业证书,当时非常高兴,心想,有了这张通行证,以后找一个好工作就没问题了。
短暂的休息后,王馨便奔波于各个职场,开始找工作了。由于她所学的是医疗专业,并自认为这是一个热门,于是,她非常挑剔。一开始,她对那些小医院根本不屑一顾,按她的说法,不是大医院就甭想和她谈条件。
就这样,转眼几个月过去了,由于王馨自身的想法,她无法找到一家适合自己的大医院,因为别人要的不是学历,而是经验。南京没有找到,她并没有泄气,她决定去别的城市试一试。离开南京后,王馨辗转上海、苏州、武汉等地求职,一晃又是几个月过去了,这些城市也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后来,在男友的帮助下,已经筋疲力尽的王馨拖着沉重的脚步,又回到了南京。
面对南京这熟悉的一切,王馨当初那种高傲的心情已经是荡然无存了,残酷的现实也让她不得不降低标准。在男友的开导下,一个月后,她在一家民营医院找到了一份工作。新的岗位也让她兴奋了一阵子,她也打算干一段时间再说,由于她有研究生的这个头衔,这家医院对她非常器重,尽量让她发挥所长。
几年后,医院肯定了她的能力,并让她当上了医药部主任,但主任的头衔,又使得她自鸣得意起来,并且,还有点得意忘形。不久,王馨的性格就发生了变化,刚开始是将身边的同事不放在眼里,接下来,连医院的领导也不屑一顾了,由于她的目中无人,工作中有些问题也不能很好的与同事沟通,最终导致了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王馨最终也失去了这份工作。
也许,你会讥笑王馨的遭遇,殊不知,当今社会像她这样的人却并不少见。王馨的失败,在于她太看重自己的学历。其实,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他们认为自己拥有高学历,不论哪方面都胜人一筹,当然,刚开始是自信,但后来就变成了自高自大,时间再一长,便有了一种高傲的心理,甚至在升职之后,更有些得意忘形,最后,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谦虚一直都是儒教的精髓,而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也是我们都了然于胸的真理。一个善于谋生的人,从不把现状视作永恒,视为理所当然,他们总能立足于现状,从它的对立面去看问题,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当难题突然来袭的那一天,便能够轻松应对,因为他们已经防患于未然了。
人生之路有高有低、有曲折、有平坦,当我们遇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我们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能忘记了救助那些穷苦的人们,因为这样可以为我们消除很多未然的祸患。如此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的美德,而且也是我们在职场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安身立命的方法。
世事变幻难测,也许,今天我们还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说不定明天就变成了一名普通的职员。因此,一个人不论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荣耀,都应该多行善事,正是为今后着想。一个有智慧的人,在自己的职场旅途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之时,都会小心翼翼地工作,居安思危,绝不会像鼠目寸光之徒那样,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态度。
人在得意之时,往往口无遮拦,财大气粗,摆不正自己的位子,忘记应尊重理解别人,忘记应收敛目己,最后竟变成了公敌。因此,在我们得意之时,莫忘了再回头看看,因为事物强盛到了极点,就会逐渐衰弱了。实际上,得意忘形也是做人不成熟的表现,更有的人因自鸣得意,而做事有始无终,畏难而退,虎头蛇尾,终究将一事无成!
中国人,一直都以爱面子著称。而职场中的我们,总喜欢在自己取得成功之时,哪怕只是一点点小小的成功,都希望让全世界知道。也许,我们的本意并不是炫耀,而是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悦。但是,别人却不一定会这样想,在他们的眼中,我们就是自鸣得意。因此,要面子也应该分场合。
承认不足,才能获得进步
【儒家箴言】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生活在职场之中的我们,总在获得一些知识时,便觉得自己可以出师了,已经不需要再学习。并且,也自认为能够胜任公司的任何一个职位了,然而,当我们自信满满地坐上梦寐以求的宝座时,却发现自己不懂的技巧,还有很多、很多。无奈之下,我们只有走下那个宝座,但那时,可能也是我们离开职场生涯之时,到了这时,我们才悔不当初,却为时晚矣!
孔子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下面就看一个关于他教导谦虚的故事。
孔子有一位弟子名叫子路,他是个粗鲁而直率的人。然而,子路却非常聪明,自从拜孔子为师后,他认真学习,并渐渐地掌握了不少知识。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混战不断,为了扩大各自的势力,他们都把招揽人才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许多诸侯贵族,都认为子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争相请他去做官。邀请之前,他们都免不了会夸赞子路一番,这样时间一长之后,子路便觉得有点飘飘然,也开始有些骄傲了。
很快,孔子便得知子路已经越来越骄傲了,因为他的学习已经不如当初那么用心了,渐渐变得很浮躁。于是,孔子便决定教训一下他。
这一天,子路穿着华丽的衣裳,还带着几个仆从,高高兴兴地回来拜见老师。孔子看见子路趾高气扬的样子,心中十分不悦,便提出几个有关治国的高难问题,让子路回答。子路一听,呆呆地愣在那里,一个也回答不上来。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子路在前一段时间,一直都在忙于交际应酬,于是,忽略了温习功课,而且,来之前他也没有做任何准备。这可怎么回答?如果老老实实说不知道,那在仆人面前,不是太丢面子了吗?更何况现在诸侯贵族都很看重他,如果这件事传出去了,他们会怎么看自己,还认为自己是人才吗?
一想到此,子路便假装胸有成竹的样子,把以前学到的那点相关知识,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就这样东拼西凑,应付了一大篇。
孔子听后,十分生气,便训斥道:“子路,你自己认为回答得怎样?”
子路见老师生气了,便一声不吭地低着头。
孔子继续说:“你知道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吗?那就是不懂装懂!”说完,孔子一一列举了子路话中的错误,说得子路满脸通红,羞愧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随后,孔子缓了口气,又接着说:“做人一定要谦虚,对待学问要诚实,不能弄虚作假。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没什么丢面子的。如果你能这样老老实实地对待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子路听了老师的教诲后,决心留在老师身边,继续潜心学习,以弥补以前荒废的学业。
我们知道,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好学,知识非常广博,被后人称为“圣人”。在故事中,他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都会有不懂的问题。此时,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今的职场中,从面试开始到进入实务运作的过程,常会有一些集自骄自满于一身的人,这些人对于任何事的反应,几乎立即都是“没问题”!因为这三个字,主管让一个应聘者进入了工作岗位;因为这三个字,公司把一项重要决策交与他执行。然而,最初说“没问题”的人,很可能工作进行到一半,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岗位失误、计划流产。
过度自信,必流于自满。试想,工作中哪一项事情的运作过程,会不出现问题呢?但问题是需要集思广益,共同克服解决的,而过度自骄自满的人,他的“心”已经满满的,无法装其他的东西了,那还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不能,因此,他们的结局也只有一个,那便是被职场所抛弃!
唐代有一位很有智慧的禅师,他提出了“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一说,这不仅是佛学的禅理,更是我们职场生涯的至理名言。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进不来;心不满,才能有足够装填的空间。而“满招损,谦受益”,更是古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千年护身的诤言。
人任何时候都要虚怀若谷、戒骄戒满,这个世界无奇不有,无论多么博学的人,都会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我们时时处处都要以学习的姿态,出现在别人的面前,而不能到处不懂装懂,硬充“大明白”。否则,自己就再无进步的可能了。如果我们对不足遮遮掩掩,试图文过饰非,则必将永远无法取得进步,这就是为什么智者常以虚心好学的姿态,出现于人们的面前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职场,我们唯有随时进步,才能保证不会被其淘汰,我们需要知识并不断地吸取其养分。因此,我们的“心”,一定要先“空”出来。这便是古人所说的虚怀若谷,让胸怀像山谷那样空旷深广。这样,我们才能吸收无尽的知识资源,容纳各种有益的意见,从而使自己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