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还没有成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吸引力法则⑵确定的目标 (1)

成功箴言

1.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语说得好,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法国]蒙田:《随笔》

2. 人有智慧,就是要达到他所期望的。不能走一公里远,那么,就走一百步也好,只要走就会好些,这样就能离目标近些,如果有一个目标的话。[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冬天记的夏天印象》

穆瑞的动机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很多年前,在一次舞会上,有一个叫阿瑟·穆瑞的年轻人,左顾右盼,坐立不安。原来他发现了一位漂亮的小姐,很想邀她共舞,但却犹豫不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舞跳得并不好。

思考再三,他终于鼓足了勇气,请那位小姐跳舞,小姐欣然应允。然而才跳了几分钟,那位小姐就不耐烦了,她埋怨穆瑞舞跳得太差,象个笨拙的卡车司机。

很多人要是经受了这种耻辱,一定觉得受够了,再也不敢去邀请那些高傲的小姐共舞,看看电视或者是坐在家里发呆都要好受得多。

然而穆瑞居然没有消沉和丧失勇气,反而更加热衷于跳舞,并且跳了很多年,后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现代舞蹈家。到他1991年去世为止,共有百家舞蹈学校以他为名,他还曾连续11年在电视上教所有人跳舞。

穆瑞之所以能在跳舞上坚持下去,并且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有强烈的动机——精通自己喜欢的跳舞,同时也为了挽回自尊。有动机才能有行动,有行动才能学习和成长,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才能前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穆瑞的故事显示了态度和动机的重要性:态度和动机是并行而来的,对一件事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取决于做这件事的动机是否强烈。只有在对事情有强烈的动机时,才能热切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件事中,才能充分体会、把握和完成这件事。

有动机才有行动

所谓动机,是指一种产生行动的诱因或刺激。简单地说,动机就是某种理由,使你想做某些事情。

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动机。就像你现在读这本书也是因为你有动机,在千百个诱因中,至少有一个是你打开这本书的理由:你太无聊了,完全没有别的事可做;你喜欢看能够刺激思考的书;你对工作不满意,想从书中找点解脱之道;或者,你读这一类书只是为了帮助入睡。

缺乏动机就意味着缺乏行动,而没有行动就不能完成任何事情。人们普遍认为,不健康和缺乏动机是人生的两大绊脚石,阻碍人们获得成功。技术跟知识虽然也很重要,却不能保证成功,这两项在成功的必要条件中的比例只占15%,而成功至少有85%依靠强烈的动机和健康的心态。

社会学家通过对成就与动机的研究发现,只有10%的美国人对行动和成就有强烈的动机。世界上的实业家都有“成功动机”,然而虽然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自己有成就动机,却很少有人是实业家。

强烈的成功动机最明显的标志是一种思考的倾向。也就是说,一个有强烈成功动机的人,即使没有人指定他去思考任何事,处在完全自由放松的时候,也会自发地去思考如何完成某件困难的事。

成就高的人总是积极主动地思考,而那些平庸的人则往往消极被动地思考,这就是他们之间最基本的差别。

即使人们拥有同等的知识和能力,他们对待事物的区别也将决定他们的不同。那些喜欢沉思默想,做白日梦的人,总是充满热情,具有强烈的动机,这使他们具备了成功的先决条件。而那些总是看到事物负面影响,采取消极态度的人,也就缺乏行动的欲望,除非鸿运当头,否则他们的人生将毫无进展。

有成就的人想着如何成为赢家并获得成就感,最后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实行,这对他们的生活很有影响。不管是在追求生活的品质或是在工作事业上,他们都总是充满热情,尽量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他们对任何事都能找到动机,这使他们生活得充实而且总能得到满足。

消极动机就是没有动机

除了精神病人和梦游者之外。人们的每件事都有动机,甚至什么事情都不做也有动机,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什么都不做应该是没有动机才对呀。我们的每一种行为都是由某种动机所致。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行为,这些人的动机是消极动机,这种动机使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什么都不愿去做,当然也就与成功无缘。

怀着消极动机的人意志低落,受制于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过去失败的经验。他们遇到事情总爱钻牛角尖,总爱想到事情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他们老是怨天尤人,做事有始无终,一再重蹈覆辙,没有一件事行得通。最可怜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消极,老是找些借口来使自己心安。

造成消极动机和低落意志的原因,主要是追求舒适安稳并且害怕失败。恐惧虽然有时可能形成一种动力,产生正面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影响还是负面的,使我们遇到问题时总是逃避,当然就不能获得克服困难的满足感。总的来说,害怕使我们产生消极反应而不是积极的。

追求舒适平稳也是造成人们消极的原因。积极的人生就像在不断地攀登丛山峻岭,虽然有失足的危险,但只要战胜了这些困难,就可以不断有新的发现,到达更高点;而那些追求安稳的人,一生就像在体育场内绕着跑道跑步,绝对安全,也可保持现状,但人生的场景也就只有这一个地方,人生也永远不能到达另一个高度。追求安稳的人用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能逃避就尽量逃避,只要保持现状就好,然而长期下来的结果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使他们厌倦,缺乏挑战的人生也让他们感到失落。正如蒙田所说:“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

导致产生消极动机的还有其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方式,最典型的那些以“只要什么什么,就可以怎样怎样”的借口来开脱他们的软弱的人。比如说,“只要我中了五百万美元的奖券,就会快乐”;“只要我能和一个有意思的人交往,就不会那么无聊了”;“只要我得到一个又有趣又高薪的工作,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了”等等,说诸如此类话的人,是幼稚而且没有实干精神的懒人。他们总是在找一个不费力就可以有所收获的快乐与满足之道,可惜这种快乐与满足之道根本就不存在。等待“只要什么什么”的其实是一种逃避的方法,借口不努力,生活过得去就行,这种逃避的幻想是那些意志与自尊低落的人们的最爱。

现在你该检查一下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否会使你受制于消极的动机,这种动机对你的成功与满足一点好处都没有。以下的想法就是生活目的不当、自尊低落、逃避困难的警告信号。

·我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麻烦。

·你决不能告诉我任何你自己都还不知道的事。

·越多人喜欢我越好,不然我就会很悲惨,只要有一个人不喜欢我,就说明我很差劲。

·我有权力得到人生中想要的东西,我不该承受失败的痛苦。

·这个世界应该公平,特别是对我要公平。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天生就这样,改不过来了。

·我的童年真是不愉快,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使我心里一直有阴影,所以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了。

·所有人都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他们太过分了。

·政府为百姓做得很不够,尤其没有为我做什么。

·我现在处境不好,是因为家里不够有钱,父母没有什么地位,而也没有认识什么人。

·我长得那么难看,天生就注定没什么作为。

·我对每一个人都真诚相待,为什么他们却不是这样对我?

如果你经常有以上任何一种想法,那你就是自找烦恼。你有意地寻找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放纵自己,其实你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改善你的现状。

如果你一直在找寻这个世界上的厌烦之处,它会一直就这么令你讨厌,与其埋怨世事、埋怨他人、埋怨命运,为什么不先埋怨一下自己的软弱与懒惰呢?

你才是该为自己的生活快乐满足与否负责的人。你如果总想把自己目前的心情和处境归咎于旁人或环境,你就落入了旁人和环境的摆布,而失去了自我。你一定要认识到,只有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生活的品质,而且你也该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自己不能掌握生活的品质,各种环境就会联合起来对付你。你不能抱着消极的态度,只要想着你自己可以改善生活的品质,你就会努力多做一点。生活是现实的,它就是你看到的样子,而不是你认为应该什么样就什么样。如果你希望生活有所改变,你要有决心付诸行动。

在压力之下,我们常常怀着一种深切的希望,希望得到豁免和解脱,可以不用自己来做,等别人来帮助我们做点什么。然而,人生并非如此宽宏大量,任何事不经自己努力都不会凭空而来。

你想要完成的每一件事情,一定要靠自己处理。想要有积极的动机获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排除掉所有不健康的心态和思想。健康的心态和思想才能构成积极的动机,当你发现了采取行动的积极理由,你就能顺利地获得成功与满足。

需求理论

为了帮助人更好地解释生活的动机,解释人们为什么做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事情,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了一种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的前提是:

1.有一个明确的需要的优先顺序或阶级体系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2.中心前提是,我们的某一层需要,要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后,才会激发出更高一层的需要。

3.我们受尚未满足的需要所驱使。

人类所追求的有五个基本的需要,由下而上的次序是:

生理需要——关于正常的身体运作,包括水、食物、休息和空气等。

安全需要——使我们免于受伤害,保护我们远离危险、损失、威胁和不安全。

社会需要——包括我们对爱、同伴的友谊的渴望,整体而言,这些需要反映我们想被他人接纳的欲望。

尊重需要——形成我们对尊重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自尊和受人尊敬。

自我实现的需要——反映出我们渴望有制造力,而且希望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无论我们是什么人,我们的需求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经常在改变。当现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其他的需要就会出现,而这些新的需要又开始支配人们的追求。他的看法一定会使广告界人士大为开心,他说,我们终生都在追求某种事物。

当我们实现自我的时候,我们就占了最佳优势,可以充分享受生活。然而,即使我们到达了自我实现的境界,我们也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完全实现自我的地步。什么都不缺的完善境界可能会把我们烦死,而这对广告人来说当然也是个梦魇。完全满足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即使到达了,也只能维持片刻。当一个欲望消失时,另一个欲望便早已等着要来取代它的位置了。

能不能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首先看我们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应该很了解自己的需要,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有些人知道,但也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基本需要。他推测说:“一般人不自觉的时候比自觉的时候多……虽然他们可以借着适当的技巧和一些世故使自己变得自觉起来。”

我们都会用讯号把自己的需求传递给这个世界,而这种讯号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就传递出去了。对我们自己来说,需要可能像一个谜团,但是对其他看得见我们需要的人来说,可就不是这样了。

立志需要完全了解自己的行为、态度和观点,这是一条漫长的路,而你终究会明白自己有什么需要与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