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爱身体:需读懂它的寒热暗号 (2)
但是,值得人们警惕的是,从90年代初期至今,肺结核的发病率有开始出现上升的趋势。记得在一份报道中看到,说仅广东一个省,每年新增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就有4万名,每年还有5000人因结核病而死亡。全省每年确诊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约占全国发现病人总数的10%,而且67%的患者为15~55岁人群。从此可以看出,城市人群更容易感染肺结核。
那么为什么城市人群易患这种病呢?因为15~55岁年龄段的人工作压力最大,由于激烈的竞争致使他们的精神高度紧张、休息不好、免疫力下降。这些人几乎整日都要在拥挤、密闭的高层办公楼中工作,空气流通相对比较差,如果与结核病菌或者和肺结核患者接触,就很容易受到传染。此外,城市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人际交往频繁也为细菌传播造成了有利条件。
易和慢性支气管炎混淆
根据我的临床观察,我发现很多人容易将早期发病的肺结核与慢性支气管炎相混淆。因为这两种病在症状上极为相似,都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一般只有通过拍X光片才能确诊究竟是哪一种疾病。通过X光片,我们可以看到,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的肺部纹理比较粗,而肺结核患者在肺尖有结核病灶,肺部呈现片状阴影。所以说,在辨别疾病时,不能只从表面看问题。
另外,如果家里的老年人久咳不止,我们要也别注意了。老年人原本就是慢性支气管炎的多发人群,由于感染了肺结核后症状相差无几,许多“老病号”还以为是慢性支气管炎犯了,像往常一样自行服药,由于肺结核发病缓慢,等到症状严重到咯血时人们才会发觉病情有异,但这时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有的患者认为:“以前得了肺结核,将来就不会再发病”。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因为肺结核患者在痊愈后,并不表示已经拿到了“可保终身不会再患病”的保证书。有的患者肺部的结核瘤虽然暂时稳定,但只要身体抵抗力下降,就有可能再度发作。此外,骨结核等胸外结核也可引起肺结核。
因此,平日里,我们不可忽视午后体温的变化情况,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在第一时间里发现疾病隐患,不错失防病治病的最佳时机。
4、热证就是发烧吗
发烧感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算是最最常见的病了。西医在判断一个病人是否发烧时,只要拿只体温计往病人腋下一夹,量量体温便清楚这个人是否发烧。致使很多人误以为热证就是发烧,其实不然。
从医学上说,发烧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0.5℃。中医理论中,对于这个“热”,有着特殊的含义。中医所说的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衰,表现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表现为身热汗多,面赤烦躁,口渴喜冷饮,便秘或泄泻热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固然常有发热这一症状,而且在外感疾病中大多体温升高,但在内伤疾病中,体温却又不一定升高。因为中医所说发热,主要是指病人的主观感觉,例如病人自觉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体温都可以不升高,所以中医所说的发热并不等于体温升高的发烧。即使体温有所增高而发烧,也不一定都属于热证。例如感冒病中的风寒表证,虽然病人发冷发热,体温也可以较正常为高,但因它的症状特点以寒象为主,如发冷重、流清涕、口不渴、舌苔白、脉不快等,仍然判断为表寒证,并不因其发烧而判断为表热证。
许多病人体温正常,并不发热,但其症状特点属于热象,如自觉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所以仍然判断为热证。即使连自觉发热的症状也没有,只要具备上述热象,同样可以辨认为热证。甚至连上述热象都不具备,但却有舌尖红而溃烂疼痛,也属于热证,因为舌尖红就是一种热象。
因此,西医中在确定病人是否发烧时,用的是体温计,而中医在判断病人是不是属于热证时,所做的不是测量体温就能了事的。总而言之,发烧是一种症状,而热证则是一组症候群的统称,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是什么引起发烧的呢
既然发烧并不完全等同于热证,那么发烧都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感冒:感冒发烧,不是外来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更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失控,只是身体的表皮、毛孔被蔽塞而已,分为伤风、伤寒、伤中暑、湿、热等中医学谓之表证,细菌、病毒根本未进入体内。《黄帝内经》中提到:寒邪外束,阳不得越,郁而为热发烧。
伤食: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如果饮食不当,食物就会蓄积在肠胃无法消化,导致食物在肠胃中发酵而产生热能,引起发烧。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婴幼儿身上。这种发烧临床表现为四肢掌心热,而感冒发烧表现为四肢冰冷。针对此种症状,消食是治疗烧退的最佳方法。
虚劳:目前,很多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由于身体虚弱,水火心肾不能既济,时而感觉寒冷,时而大汗淋漓,体温易出现变化,所以对于发热,有心虚发热、脾虚发热、肝肾虚发热几种,这些并不属于真正地发烧,而是虚损发烧,故不需要进行退烧治疗。
瘀血:受伤时,由于气血循环受到瘀血的阻滞,则会使体温升高导致发烧。针对此种情况,治疗时只要化瘀血,发烧即可痊愈。而对于一些因为受伤而成为植物人的患者来说,脑部受伤并不是造成植物人的主要原因,一部分患者是因为瘀血阻滞,或受冰块冰冻的影响,使血凝不散,或被强力消炎,从而伤心、肾,使心的循环无力将瘀血排出,导致植物人。对此病症的治疗方法就是化瘀血,烧即退,心肾补强,瘀血排出,患者即可康复。
出痘疹:出痘疹发烧是在促使病毒产生免疫功能,如谷子、各种种子发芽时会产生温度。出痘疹必然会发烧,发烧时,体内的免疫功能可以使病毒彻底被排除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使五脏调适五气不致产生障碍,故出痘疹发烧时无须退烧。唯独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痘疹时的饮食,应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痘疹发透烧即可退而痊愈,身体免疫功能即建立而不易再生病。
孩子长牙齿发烧:中医理论认为,齿为骨之余,而肾主骨,婴儿在长牙齿时,由于脾胃虚寒而常常出现非感染发炎。对此只要调理脾胃,发烧即可痊愈,不可消炎、退烧。
女性“坐月子”感冒:妇女在“坐月子”时出现的感冒发烧,被称为“月内风”,与一般感冒不一样,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此时,对于女性来说,气血大虚,须调理气血兼祛风,不可按照患感染发炎的方法来治疗。
由此可见,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需要及时退烧的,有些则无需退烧。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治疗。
5、莫让寒气在体内暗流
在人们的一般概念中,自己或他人若受了凉、着点寒,都不会太放在心上,认为算不上是什么大事,捱过几天就没事了。的确,很多时候你真的可以战胜寒气,但是,你是否知道,看似消失了的寒气很可能在不知不觉间潜伏于你的体内,而且慢慢影响着你的健康。
从中医理论来讲,受寒并非是很严重的病,可是它的影响深远、遗祸无穷,数不尽的疑难杂症皆与寒气有关。自古以来,很多著名医学家就对风寒极为重视,例如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医书虽然包罗各种疾病,但在为著作命名时,却用《伤寒杂病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寒”在人类健康、医学研究上的重要性。
在中医学中,“风寒”和“寒气”是特有的词汇。“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物质。中医所说的“气”,有很多不同的意义,例如有我们熟知的空气,也有气功师傅所练的无形罡气,甚至连体液也常用“气”来表示。而当“气”与“寒”相结合以后,其含义则发生了巨大变化。
或许用现代科技知识更容易说明中医对“风寒”的观念,“风”和“寒”是两种不同的疾病,“风”指的是“风邪”,“风”字最主要的内涵是个“虫”字,也就是有外来的病因,正如现代医学所称的细菌或病毒。古时候的中国人虽然不知道细菌的存在,但已认识到有某种类似虫的东西会对人体造成疾病。
另外,中医对于疾病的认定,并不以其症状为主要依据,而是以其病因为主。因此,对于受寒所造成的打喷嚏、流鼻涕这类的症状,就称之为风寒。
寒气与感冒
当天气寒冷时,人们习惯说“外面寒气大,出门要多穿些衣服”。而对于我们的身体,有些人体内也存在一股较强的“寒气”。若说一个人寒气重,则表示其体内受到了寒气的侵入。严格地说,寒气侵入人体时,人体外表会出现一些缓慢的变化,但并没有不舒服的症状或感觉,多数不舒服的感觉来自寒气排除的过程。
近几年,现代人很少使用“寒气”这个词了,但感冒是每一个人所熟知的。感冒的症状有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烧、喉咙痛等。而寒气则是感冒的真正病因之一。
感冒时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症状并不说明身体变弱了,相反的却是身体由弱转强时才会出现的症状。那些常年不易感冒的人,他们的身体并不是真的很强健,反而是身体根本没有能力排除任何寒气,才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产生。许多脸色黑而干,明显有肺虚症状的人,都有很多年没有感冒的经验,这种人从外表的症状显现出身上的寒气很重,却没有能力排除。这种没有能力排除寒气的人,使用任何药物都无法将经络中或深藏肺脏的寒气排出。若想排除体内的寒气,只有先养足血气,通过日常保养、经络锻炼以及改善生活习惯来调养自己,血气得到提升后,才有可能将体内的寒气排出。
不同体位的寒气表现
由于热量会从人体的各个部位流出,寒气也就可能出现在各个不同的部位。针对人体各个部位的不同,处理寒气的方法也就各部相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症状的感冒。
人体背后的寒气。背后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中,如果长期堆积于此,就会在背后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其中有一部分脂肪由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经过长期不断的累积而成的。
头顶的寒气。会直接堆积在头顶上,我们知道,一般人的头顶上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用手按压时应该是硬硬的感觉。但是如果此处寒气堆积过多,就会形成一层软软的物质,摸起来像有一层海绵垫似的。严重时,头顶的寒气会在前额左侧或右侧形成一个硬硬的肿包,到医院诊断时医生可能会认定为骨质增生,这是寒气以固态的形式积存体内的表现。
人体正面的寒气。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经络的分支中,这两组经分别在人体胸前中线的两侧。正面的寒气也会积存在胃经中,胃经从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脚趾,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积存寒气的部位。如果寒气在胃经中堆积得较严重,会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层硬而厚的组织,使得大腿的伸缩出现问题,因而造成行动不便。这种疾病不太容易被诊断出是和胃有关联,大都成为疑难杂症。一个人跛了数十年,却无论如何难以想象是由于胃经的寒气所造成的。
最有效的抗寒方案
所以说,中医里说了几千年的“寒气”是不可小视的。所以在抗寒方面,有一些做法可供大家参考。
血足是祛寒湿的根本。只有身体内血液充足,肾气就足,就能保证血液循环的通畅,全身就会感到温暖舒适。寒湿在充足的血液、流动畅快的血流面前是无立足之地的。没有了寒湿,就不会出现这疼那疼,也就不会长斑、长痘、长癣。
运动后全身感到温暖。经常运动、经常进行体力劳动或者做家务的人,会感到体内的热量大。这是因为运动生热,起到了驱散寒湿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注重运动而体内的血液不足,运动后就会疲乏,抵抗力下降,寒湿会乘虚而入,身体仍会虚弱多病。
适当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适当出汗可以祛寒。不管是运动后出汗,吃了温热食物而出汗,还是泡脚后微微发汗,都可以达到祛寒的效果。
冬季喝红茶驱寒。冬天气温低,寒气重,人体生理机能减退,阳气渐弱,对能量与营养要求较高。养生之道,贵于御寒保暖,提高抗病能力,此时宜喝荔枝红茶、柠檬红茶、玫瑰红茶、桂花红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