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由农民到猎人
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要增加未来的现金流,就把它做成证券。如果想要经营风险,也把它做成证券。”资产开始被证券淹没,但被贪婪扼住喉咙的“炼金术士”并没有停止癫狂——“给我们一个支点,我们可以用CDS撬动地球”。现在,众所周之的是美国的大投行在全球呼风唤雨,投行的重要人物到了任何国家都受到该国领导人恭恭敬敬的接待,非常风光。但事实上,专业的投资银行实际上不是从美国,而是从欧洲开始的。19世纪英国有了投资银行,当时叫商人银行。至于美国,是十九世纪末期,人家英国都发展了几十年后,美国才开始引进。不过,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当时的投资银行都是和商业银行混合起来的。商业银行可以做投行的业务,而投行也可以做商业银行的业务,这就是混合经营。虽然说到可以混合经营,到底投行的业务和商业银行还是不同的,那投行都做什么呢?首先投行不投资,再者银行不存款贷款,从专业用语角度来说叫“金融中介”,简单说就是把有钱人和有需要钱的人叫到一起,做个介绍,让他们互通有无。
在投行成立初期,业务非常简单,主要就是帮助公司上市、发债、发股、公司兼并那种业务,完全就是个中介。基本上就像农民,只要你把种子种到地里,按部就班地浇水等,如果没大的天灾,肯定可以收获。因为投行就是对这个公司进行一些评估,然后介绍给愿意投资的人,或者就是一个公司想要上市,投行就会把这个公司的情况梳理好,编成招股说明书,编成投资者可以接受的故事,然后直接卖给投资者,中间费用并不是很高。而商业银行就是老百姓去存款,经过加工,然后贷款给别人。这叫间接融资,中间费用很高。投行是直接融资,而且投资人对于自己所要投放资金的公司情况比较熟悉,透明度在初期是非常高的。而商业银行的钱是老百姓或者投资人的,商业银行想投哪就投哪里,老百姓对此并不是很清楚,透明度较低。商业银行把贷款给客户,靠利息吃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都是混合经营,也就是说银行既要贷款给别人,也帮助公司上市,找投资人,发股票等等。到什么时候,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开始分道扬镳呢?这源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出现股灾。
到了1932年,美国股市跌幅高达89%,这次前所未有的大股灾是可怕的:一万多家银行全部倒闭,4000万人失业,。当时人人自危,各国政府焦头烂额,世界经济大幅度衰退,全世界财富损失了2500亿美元。那这次的经济危机和商行投行有什么关系呢?大萧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不去把老百姓的钱贷款给别人,而是做投行的业务,跑去股票市场上投机,结果一不小心弄糟了,股市垮掉了,老百姓钱没了。一家银行引起恐慌,大家慌里慌张地去取钱,银行当然拿不出,结果就倒闭了。一家银行倒闭本身问题不大,但连锁反应却非常可怕,全民恐慌情绪弥漫,都怕自己的钱化为乌有,都去取钱,结果,银行一家家倒闭,谁也帮不了谁。当时美国政府也去救市,但没救活,这种情况迅速扩张到全球……后来,老罗斯福上台,刺激经济,鼓励消费,修建公共设施,一点点把奄奄一息的经济拉回来。大家要注意,老罗斯福颁布的都是刺激实体经济的方法,因为虚拟的只是数字,在经济危机前你画多少钞票也不管用。救活经济后,美国政府痛定思痛,最后由监管部门立法,叫《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法律要求投行和商行必须分开,再也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去从事投行的业务,这里当然包括炒股。而投行,也不能再接受老百姓的存款。到此,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道扬镳。这在当时也是情非得已,切断投行的商业来源就能保证老百姓存款的安全,至少当时美国政府是这样打算的。美国投行原来并不厉害,和欧洲投行相比也就是幼稚园。它是怎样从默默无闻的一个小组织变成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金融霸主的呢?无论是金融还是实体经济,都和一个国家的政治地位息息相关。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新霸主,整个金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成了霸主。但是美国投行兴起的重要原因还是投行和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上文已经提过,商业银行是做贷款,利息非常高,属于间接融资。而投行就方便多了,相当于你们买卖双方自己交涉,亏了是双方的事,风险大的同时,投资人享受的利润也高,这就造成商业银行的用户大量流失到投资银行。任何事物的大方向都是趋向于成熟的,而资本市场也不例外,投行业务越来越多。一个公司,只要它做大了,信誉度高了,就直接上市,根本不想去贷款,而是选择直接性、成本低的融资。
美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快车道,到2007年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的投行地位就是个中介,现在的投行已经可以横行世界,投行人在金融战场和政治领域进出自如。最鲜明的例子当然是高盛——华尔街最厉害的大投行和与白宫之间的暧昧关系。其中之一是高盛连着出两任美国财长——鲁宾和保尔森,其余大官小官也是数不胜数,四十几岁从高盛退休从政正合适。媒体直接在总统选举时说“想找高参吗?去高盛吧”,高盛投行简直是美国的干部培养学校。而美林投行CEO去当总统里根的办公室主任,也就是说谁想见总统、总统先处理什么问题,都由他来决定。从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的人事互动可以看出来,华尔街的声音越来越重要,华尔街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甚至总统竞选都得看华尔街的脸色,因为华尔街的声音和票子对竞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个表现是投行规模扩大。投行一开始只是小小的依附于商业银行的衍生品,大家感觉贷款不方便,就想出一个可以直接融资的办法。而现在,投行要远远大于商业银行,利润也高于商业银行。原来的投行只有几百人、几千人,但是近两年,已经发展成为几万人,甚至近十万人。
原来的投行只是美国普通的银行,而且是很“区域性”的,甚至在美国国内都没有互通有无。而现在,投行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战场的主要武器,而且几十年前,如果一个投行能赚几千万美元、一亿美元那就是相当了不起的。可现在,随便一个大投行的CEO,比如雷曼,比如美林,一年都能拿差不多这个数字的钞票,更何况底下还有高管还有职员。据报道,到2007年,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的投资银行每年的盈利能力已经达到了50亿到100亿美元。接着,我们从产品上来看,原来的投行就是简单的企业发股发债,当个财务顾问。现在的投行产品多多元化啊,光是债券就几十种:房债,各种卡债,汽车债,可转换债,还有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一开始感觉还好,风险分散,信用评级,连格林斯潘都说金融创新好,华尔街都是天才。但是金融工具被无限次使用,虚拟泡沫越吹越大,各种债券名目繁多,包装华丽,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个笑话说,雷曼投行发的债券只有美林懂。连一些业内人士都搞不懂这些债券到底是什么。这时候,投行发展得相当迅速、强大,但是这里也出现了隐忧。就在这个时候,投行由原来的“农民”变成了投机冒险的猎人。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罪魁祸首就是投行,这个曾经给美国乃至全世界创造了令人瞠目结舌利润的投行,缘何沦落至纷纷倒闭,或者被兼并收购,转为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最大原因是业务模型的变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这个时候,不得不说1929年经济大萧条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当时似乎政府规定要各司其职,但是随着华尔街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到谁也不能贸然对他们说不的时候,这种法案开始形同虚设,只要能创造利润就OK,只要看起来合法就成,政府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况且又有格林斯潘这个“经济沙皇”为他们撑腰,投行终于自由了。而且,投行混淆了投资与投机的概念,它们鼓励人们买股票,用让人眼花缭乱的信用评级来误导人们。来买股票吧,比债券还安全,收益又高。事实上,股票和债券从本质上就不同,股票与企业的运营相关,天生就有很大的风险。到了2006年的时候,投资银行又投资又贷款,而且还吸收存款。它们已经把自己从一个中介变成当事人,它最初是负责包装公司上市的,最后给自己也整成个上市公司。本来,干投行这行业是很赚钱的,各种投资商蜂拥而至,商业银行也纷纷转行,都办起了投资银行。
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业务的利润越来越单薄,为了寻找新的投资增长点,投资银行开始不断地用金融创新来开展新的业务。次贷就是这么创新出来的。巴菲特在2002年的时候就说过:“这种金融衍生工具就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在一开始,次贷很赚钱,因为毕竟开启了一个富饶的处女地,各个投行和金融机构又会开始蜂拥而至,最后竟然买不到次级债了。投行就把做次级债的公司买下来,所有的华尔街的大投行,商业银行都买了做次级债的公司。工厂买不到货,就把工厂买下来,投行就这么有钱。结果,风险链条又加了一个环节。当投资银行有些东西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便找来信用评级公司。众所周之,没人买的东西一定是有问题的,信用低,风险大。投行把这些次债分成三六九等,最差的还是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就把这些最差的债券积压在一起,再分成三六九等。评级公司感觉不错,打了三个A。保险公司也不管那么多,只要有钱赚就成了,反正也要老百姓花钱买保险,亏了是他们的,赚钱是自己的,而且这样做,就把政府的担心也抹掉了。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把风险分散掉,全民承担,再怎么也不会出乱子。事实上,即使这样,大部分的风险都已经分散到整个金融系统里面,但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仍然危害极大。无穷尽地发放债券就是在玩虚拟游戏,玩得天花乱坠也不能成为现实。错就错在,大家都太入戏,以为自己全是正确的。比如,已经倒闭的雷曼公司的董事长在国会听证会上说:“我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是谨慎而且合时宜的。只是金融海啸这个浪潮太猛了,任何人都抵挡不住。
我百分之百地对监管部门透明,我的风险都是对联储、财政部、证监会百分之百透明,但是没有人告诉我风险太大。”当然,除了1929年的股票危机,还有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在一天之内狂跌25%。还有海湾战争引发股票狂跌,再就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有最近一次,是发生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和2001年9月世贸中心发生的恐怖袭击,当时经济就已经出现问题。但是被称为富人党,专为富人谋福利的共和党把问题掩藏住了,先出台了1.35万亿美元的减税方案,并且通过了一系列不负责任的开支增加计划,刺激经济增长。然后,美联储“大刀阔斧”地降息,随着购买力的增加,美国人开始四处撒钱,大部分都涌入了虚高的股市。剩下就是名目繁多的债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银行的嚣张气焰添了把火。终于,由投行主导,全民一起吹出的大泡沫,在2007年猝然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