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在线阅读](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25/46678825/b_46678825.jpg)
会员
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
王骥撰更新时间:2023-04-12 17:48:11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以大众通俗读物形式讲述《老子》(即《道德经》)帛书出土50年、楚简出土30年来的众多研究成果,以帛书甲本为底本,结合楚简,考校2000多年来20余部重要的传世版本,参考近90年来数以百计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力求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原貌,复原《老子》的本意与真谛。本书设置复原本(以帛书为主、楚简为辅)、释文本(以帛书为主,见附文)、参照本(以楚简为主、帛书为辅)与今本(通行本)四个版本,对比、梳理出960余处后世改动内容,发现近200句意思发生重大变化,并对百余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考校和训诂,甚至作出颠覆性的诠释,其中有些观点是首次提出。同事,对复原本进行翻译、注释,并通过对照版本差异进行详细阐释,以便读者轻松、愉快地读懂、领会与深悟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与智慧。
上架时间:2023-01-01 00:00:00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骥撰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普洱茶文化与“世界茶源”
本书集黄老30多年的辛勤研究成果,将普洱茶千百年来的发展及演变系统地记述出来,是一本记述了普洱茶“前世今生”各方面历史源流脉络之书。本书还记录了考古、地理学家出身的黄老为“世界茶源”综合研究,发表的论文、资料等珍贵手稿、第一手材料,解决了“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何处之争”,成为首例追溯世界茶源的书籍,资料详尽,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本书将成为普洱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推动力之一。文化46.7万字 - 会员
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
《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文献、诗歌、史书的细致分析,全面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在行旅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行前的心理准备、行装与旅费的筹备、送别时的礼俗、行旅的方式、旅途中的食宿问题、行程与速度的安排、行李与行具的准备、行旅安全以及行旅者的精神世界等。书中不仅关注了行旅的物理层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饮食,还深入挖掘了行旅的文化和心理层面,文化8.5万字 - 会员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2023版)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是一部通俗、系统诠释中国易经文化的著作,继承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易经》通俗化、大众化普及的优秀作品。刘祺庸认为,易经主要强调两个字:“道”和“德”。学习《易经》,要尊道崇德。“道”是规律,“德”就是按规律办事,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是,思考问题动机纯正,行事态度端正,品性行为符合规律或原则,不主观妄断,随顺自然,戒慎恐惧。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强道德文化12.1万字 - 会员
客里为欢事未胜:钱锺书与蓝田
本书以钱锺书先生1939年冬至1941年夏在蓝田的生活经历与交往为经线,以他写于蓝田的诗文为纬线,经纬交织,充分挖掘和揭示出他的思想感情,表现其性格的变化,力求较全面地展示出在抗战时期、在国立师范学院这一环境中的“这个”钱锺书来,以及他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学术成就。文化15.5万字 - 会员
风雅变古今:“大钱学”视野下的钱锤书研究
本书共分为四辑十二章,在超越古今中西藩篱的“大钱学”及家族学术史背景下,介绍、评述钱锺书父子对新文学的态度,钱锺书小说的海外影响,杨绛的小说观、小说艺术,钱锺书对苏东坡赋、陆游诗的英译本的评论,以及钱锺书对章学诚、袁枚等治学精神的传承及其对《史记》笔法、《周易》名理的诠释等。文化13.7万字 - 会员
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基础研究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也富有创见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并对如何进行该领域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化36.6万字 时间之箭,时间之环:地质时间发现中的神话和隐喻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地质学对人类思想的重大贡献——“深时”的发现及其理论渊源。地球历史是一段古老、浩瀚而我们只能通过隐喻来理解的历史。本书围绕“时间之箭”(叙事历史,方向性和独特性)和“时间之环”(内在规律,周期和重复)的二分法,结合图像学的阐释,重新审视和解读了“深时”思想在西方地质学领域三位先驱及其经典著作——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的神圣理论》、詹姆斯·赫顿的《地球理论》和查尔斯·莱尔的《地质学原文化11.8万字- 会员
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剧烈碰撞,在元代国家祭祀中得以呈现。本书以蒙汉二元文化互动为主线,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礼制体系,全书十九章,厘为祭天、祭祖、国俗旧礼、岳镇海渎、天下通祀五篇,立体展现元代国家祭祀的形成与发展,重估元朝的礼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统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传承文化39.2万字 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本书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傅衣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并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文化68.1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模仿荷马:以《使徒行传》中的四个故事为例
传统认为,新约书卷《使徒行传》中的叙事来自基督教的历史记忆,或至少来自对口传传说的记录。但《模仿荷马》挑战了这一认识,主张《使徒行传》中的故事来源是荷马史诗,而非早期的基督教传说。作者首先设定了六个鉴别文学模仿的可靠标准,然后挑选出《使徒行传》中的四个故事作为切面,参照这些标准,一一评估它们与荷马史诗之间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模仿关系。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使徒行传》的作者是以荷马作品的著名文化研究16.9万字 - 会员
风雅变奏:古琴弦歌历史演进与诗乐教化
本书从理论层面对古琴弦歌文化雅俗演变的历史轨迹、诗乐教化等特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类剖析,尤其重点考察了河南省许昌古琴弦歌文化的四期雅俗演变轨迹与教化精神;同时也从实践教化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探讨了许昌古琴弦歌名曲传播实践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认为古琴弦歌是古琴乐曲与诗歌融会后由雅转俗的技艺形式,具有文化精神的普及教化功能。本书采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详细梳理了古琴弦歌在许昌区域的文化研究11.7万字 - 会员
国学研究(第47卷)
本书为袁行霈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之辑刊,每年两卷,此为第47卷。本期共收录相关领域论文十六篇,涵盖经学、历史、文学、哲学、文献学等各领域,所收录论文均经过编委会及外审专家严格地审定,为各自领域内之佼佼者。本卷设“易学研究专栏”,共收录易学文章8篇,其余文章则涉及语言文字学、史学、文献学等。文化研究33.3万字 - 会员
载欣载奔:过一过中国人的好日子
《载欣载奔:过一过中国人的好日子》一书呈现了数十个家庭在学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路上,个人以及家庭的变化。第一部分以乡土农村为主题展开,说明老家及家风带给人的滋养。第二部分记录了作者的生存感受和生命状态。第三部分讲述与传统戏曲的缘分,阐述戏曲里的礼仪教化。第四部分讲述了中国农村保留的一些传统习俗。本书把孝悌精神、夫妻之道、教养之道融入日常生活,让日子越过越顺意,越有中国味道,社会更加和谐幸福。这些文文化研究17.8万字 - 会员
神话里的真实历史
女娲其实确有其人?女娲原本是古中原一部落的首领,后被神化为创世神,她的部落以蛙为图腾,故号为女娲。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谁的地位高?两位神仙原本分属不同的神话体系。宋元时期,佛教的神逐渐被收编和纳入道教神话的系统,玉皇大帝成为官方和民间均认同的至高神。西王母崇拜的兴起背后其实是一场政治阴谋?西王母起初在神仙中的地位并不高。汉哀帝时期,长安突然出现大量的祭祀西王母活动,这与当时的外戚母党王政君集团脱不了文化研究30.1万字 - 会员
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文化研究12.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