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2-24 18:12:50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章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三全育人”与大思政格局的多维度解读
一、“三全育人”的含义与特征
二、大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三全育人”与大思政格局构建的关联性
一、相同的育人目标
二、大思政格局构建蕴含“三全育人”
三、“三全育人”实践的实现依靠大思政格局
四、“三全育人”与大思政互促互通、协同育人
第三节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社会发展合力论
三、对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借鉴
四、党的领导人有关思政教育的理论
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的重要论述
六、赫尔曼·哈肯的协同理论
第四节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价值意蕴
一、创新思政育人新模式
二、明晰思政育人新方向
三、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四、拓展思政育人新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三全育人”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高校“三全育人”历史演进的学术梳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
三、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年)
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
五、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第二节 “三全育人”研究回顾总结与评述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党对大学生教育引领的重要内容
二、精神力量的引领更为凸显理想信念的教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视野更为宏大
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齐发力
五、文化的支撑力日渐凸显
六、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创新蝶变加速
七、“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历史脉络清晰
第三章 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原则
第一节 道路为指引:坚持方向性与理论性相结合
一、“方向性”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课程的首要属性和本质要求
二、“理论性”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
三、坚持方向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是“三全育人”大思政本质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实践为底色:坚持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一、坚持系统性是“大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二、打造三个“一体化”,实现思政育人系统性优化
三、坚持系统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发展
第三节 育人为根本: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一、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
二、思政课学生的主体性
三、遵循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四、遵循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问题及策略
第四章 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丰富实践
第一节 成就一:“三全育人”职责更明确
第二节 成就二:“三全育人”机制更完善
第三节 成就三:“三全育人”改革更深入
第四节 成就四:“三全育人”实践更宽广
第五章 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困境梳理
第一节 “孤立化”依然存在,“三全育人”协同效能不足
一、高校教师协同合力育人意识淡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效能不足
三、高校教学方法未跨学科融合
第二节 “中梗阻”尚未打通,“三全育人”耦合性不强
一、“全员育人”角色存在缺位和断点
二、“全过程育人”教育课程衔接不完善
三、综合能力培养尚待提升
第三节 “碎片化”状况尚存,“三全育人”联动性弱
一、育人角色互助性有一定欠缺
二、育人过程尚未有效衔接
三、育人方位缺乏统一规划
第四节 “系统化”优势不显,“三全育人”实效性欠佳
一、教师“三全育人”理论素养培训相对不足
二、高校“三全育人”制度欠缺,保障机制不足
三、高校“三全育人”资源欠缺,平台建设滞后
第六章 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目标驱动:力求实效,聚焦育人价值目标
一、强化育人队伍“立德树人”的思想观念
二、挖掘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文化资源
三、发挥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
第二节 机制保障: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育人长效机制
一、构建育人联动机制
二、健全育人激励机制
三、完善育人监督机制
四、改善育人评价机制
第三节 支撑驱动:聚焦重点,锚定十大育人体系
一、全面挖掘“十大育人体系”中各子体系的育人功能
二、积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协同育人格局
三、充分发挥党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第四节 创新驱动:多措并举,探索特色育人模式
一、发挥技术优势,加强高校网络育人
二、创新教学手段,探索多元育人模式
三、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四、关注重要节点,建立衔接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