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4 14:26:12
封面
版权信息
“钱理群现代文学课”丛书总序
文前
前言
第一编 思想启蒙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1927
第一章 理论的倡导
第一节 胡适:开启文学语言的变革
第二节 周作人:倡导文学思想革命
第三节 鲁迅:“文学革命”实绩的创造者与开拓者
第二章 开创期的文体、语言试验
第一节 现代小说:形式的创造
第二节 现代新诗:外来形式如何在中国扎根
第三节 现代散文:在继承与突破传统中构建现代汉语新范式
第四节 现代话剧: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化的最初实验
第二编 社会大变动时代现代文学范式的建构1928—1937.6
第三章 现代都市文学、现代乡土文学三大家
第一节 茅盾:现代中国都市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开拓者
第二节 老舍:“中国市民阶层最重要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第三节 沈从文:一个乡下人和两个都市的相遇与相撞,由此产生的现代中国乡土小说
第四章 现代都市文学的文体新实验
第一节 穆时英等:新感觉派小说,西方现代主义的引入,新市民文学的先锋性
第二节 戴望舒:现代派诗歌,“显、隐适度”与“由重诗形到重意象”的美学转折
第三节 曹禺:现代剧场艺术的诞生,中国话剧史的顶峰及其超前性和内在的孤独
第四节 鲁迅:“杂文”,终于找到的属于革命时代和自我生命的文体
第五节 夏衍等:报告文学,左翼文学的文体
第三编 民族解放战争年代现代文学的纵深发展1937.7—1949.9
第五章 不同战区、文学空间里的六大家
第一节 重庆:巴金——战争中对“家庭、家族”的重新指认
第二节 昆明:冯至——生命的沉思:追寻大自然与日常生活中的永恒
第三节 香港:萧红——东北大地女儿的童心世界
第四节 上海:张爱玲——一个苍凉的手势,凡人世俗人生的审美观照
第五节 重庆——延安:艾青——根深植在“土地”上的诗人,面对“太阳”歌唱的“吹号者”
第六节 山西:赵树理——“农民中的圣人”,“农民书写”的独创与丰厚
第六章 战争文学的多元探索
第一节 民族与阶级本位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战争文学
第二节 流亡者文学:个体本位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又反思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战争文学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美学发现与展示:凡人的反(非)英雄主义、反(非)浪漫主义的战争文学
第七章 现代文学发展的新趋向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走向边远地区和底层民间社会
第二节 雅、俗对立趋于消解与相互融合
第三节 作家与文学的皈依,“新小说”的诞生
第八章 文学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第一节 张天翼:坚守文学的批判功能,创造集现实性、超越性于一身的典型形象
第二节 沙汀:四川文化中深沉的喜剧感与诗意
第三节 钱锺书:西化知识分子的自嘲、自省,悖论式的机智与反讽
第四节 孙犁:战争中的女人是足以对抗丑的极致的“美的极致”
第五节 端木蕻良:粗犷与温馨两种对立美学因素的对衬与交织
第六节 骆宾基:从战场到大山的还乡之路
第七节 无名氏:通俗、先锋两栖作家
第八节 李拓之:自觉追求繁复、华丽、堆砌、雕琢与妖艳、怪异的美
第九节 废名:现代堂吉诃德的归来
第十节 穆旦:战争废墟上的中国现代哈姆雷特
第十一节 汪曾祺:穿越时空,从40年代走到80年代
权当“结束语”: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的思考
后记
附录一 延伸阅读书目
附录二 百年来的中国新文学史(举要)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别册
钱理群的文学史观
钱理群:热情与怀疑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
彼岸的关怀,可以照亮此岸
钱理群代表著作
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