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4 15:00:13
封面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弁言
上篇 绪论:海峡两岸“龙学”的背景、思想与路径、方法
第一章 海峡两岸“龙学”的政治背景与指导思想
第一节 台湾“龙学”的政治背景与指导思想
第二节 大陆“龙学”的政治背景与指导思想
第三节 异中有同、相济互动的宗旨与思想
第二章 海峡两岸“龙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手段
第一节 台湾“龙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手段
第二节 大陆“龙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手段
第三节 异中有同、相济互动的路径与方法
中篇 总论:海峡两岸“龙学”的整体研究
第三章 海峡两岸“龙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一脉相承 两岸花香
第二节 中心转移 一枝独秀
第三节 此起彼伏 遥相呼应
第四节 多元转向 平稳拓进
第四章 海峡两岸“龙学”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 台湾“龙学”之垦拓
第二节 大陆“龙学”之谱系
第三节 海峡两岸“龙学”拓进中的黄侃门生
第五章 海峡两岸“龙学”的共同特征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的学术转型
第二节 以现代学术体制为重要依托
第三节 拥有共同的学术资源
第四节 关注共同的学术议题
第五节 献身共同的学术事业
第六章 海峡两岸“龙学”的不同特色
第一节 两岸学界与外界学术联系不同
第二节 两岸学界内部的治学环境不同
第三节 两岸“龙学”关注的学术热点不同
第四节 两岸“龙学”学术争鸣的风貌不同
第七章 海峡两岸“龙学”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 海峡两岸“龙学”的优势互补
第二节 海峡两岸“龙学”的深入交流
下篇 分论:海峡两岸“龙学”的个案探究
第八章 巴蜀“龙学”的授受谱系及其学术贡献
第一节 近代巴蜀“龙学”的二水分流态势
第二节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刘咸炘的“龙学”治学理念
第三节 是正文字、倾心校雠:向宗鲁的治学倾向
第四节 夯实文献基础:现代巴蜀“龙学”的学术贡献
第九章 王利器与杨明照“龙学”研究异同论
第一节 徐复观批评王利器的原因
第二节 王利器与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的学术共性
第三节 王利器与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的学术差异
第十章 王更生与牟世金“龙学”研究异同论
第一节 《文心雕龙》性质的判定
第二节 刘勰思想的探讨
第三节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研究
第十一章 李曰刚、张立斋对王利器、杨明照“龙学”成果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第一节 李曰刚对王利器、杨明照校勘成果的参酌采用
第二节 张立斋对王利器、杨明照校勘成果的批评指摘
第三节 李、张对王、杨二书的不同态度内缘于经历学养
第四节 李、张对王、杨二书的不同态度外缘于学术谱系
第十二章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对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的接受与发展
第一节 《义证》对《斠诠》的接受
第二节 《义证》对《斠诠》的发展
第十三章 张立斋《文心雕龙注订》对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的订补与因袭
第一节 《注订》对范注的订正
第二节 《注订》对范注的补遗
第三节 《注订》对范注的因袭
第十四章 王更生《文心雕龙范注驳正》之驳正
第一节 范注版本流变及学界对其订补情况
第二节 王更生对范文澜及范注的误解
第三节 王更生“采辑未备”说乃不实之词
第四节 王更生“体例不当”说经不起推敲
第五节 王更生“立说乖谬”说不能成立
第六节 王更生“校勘不精”“注解错讹”说系袭他人成说
第十五章 海峡两岸学人对徐复观文体论观点的商榷
第一节 理论建构与学理批判
第二节 “情”与“理”的背后
第三节 海峡两岸文体论对话的学术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