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陈平原

累计创作0

作品粉丝381

完结作品(30)
会员

“文学”如何“教育”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从学术史角度探究现代中国大学里的“文学教育”,着眼点往往在“学科建构”、“课程设计”与“专业著述”,陈平原教授则从师生共同建构起来的“文学课堂”谈起,二十世纪中国的“大历史”、此时此地的“小环境”,加上讲授者个人的学识与才情,共同酿就了诸多充满灵气、变化莫测、让后世读者追怀不已的“文学课堂”。陈平原教
文学理论4.8万字
会员

书里书外(增订版)

陈平原书话、书趣文章的增订结集。在书中,他不谈高头讲章式的学问,而是杂谈买书、访书、读书、品书诸事,娓娓道来,亲切平实。陈平原是学者,书话写作非其本职工作,也不像黄裳、谢国桢、唐弢等前辈,有条件讲求版本;只是尽力搜寻阅读晚清小说、期刊,并将视野延伸至古今中西的相关书籍,一切都与自家研究思考有关。于此书,可见陈平原治学之境界,与读书人的本色。
现当代随笔14万字
会员

现代中国·第十五辑

《现代中国》的编刊宗旨乃在专业的学术刊物之外,兼具强烈的现实及文化关怀,以20世纪中国为讨论对象,保持一种延续着传统而又关注着当下的目光。已列入CSSCI来源期刊。本辑为“告别演出”,设有“论文”、“座谈”两个板块,收入全部编委每人一篇代表论文,并附有李欧梵在北大中文系的座谈会整理稿,各文均学理精到、逻辑明晰、表述晓畅。
现当代随笔30.1万字
会员

王瑶与现代中国学术

王瑶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的杰出学者,其代表作《中国新文学史稿》和《中古文学史论》至今都是各自领域值得传续的经典;王瑶先生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和王瑶先生一起塑造了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面貌。因此,可以说王瑶先生的为学、从教都与现代中国学术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书由王瑶先生弟子陈平原编集而成,汇集了王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前后诸多研究
文学家36.6万字
会员

中国散文小史

本书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着重于散文文类演进过程和轨迹的描述阐发,凸现了中国散文历史发展历程和特点,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颇具特色的专题史著作。本书一方面概述秦汉的史传之文与诸子之文、两汉辞赋与六朝骈俪之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文及近代散文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次次论争,如六朝的文笔之争、唐宋的古今之争、清人的骈散之争、近代的文白之争,行文虽高度浓缩,却也多角度地体现了散
现当代随笔16.4万字
会员

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

陳平原先生從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入手,談論大學的功用、校史的力量、教授的職責、校長的眼光、課程的魅力、博士的培養、學科的建設、學生的志氣、排名的困惑、改革的代價……兼及大視野與小感觸,短論隨筆暢所欲言,不拐彎、不加註、不粉飾,直來直去,三言兩語道破天機、直指人心。
教育12.1万字
会员

想象都市

本书是陈平原关于自己“都市研究”的文章结集。虽然他自谦“创造无力”,但其对将城市作为学术话题,却是“提倡有心”。他围绕北京、西安、开封、香港等充满历史纠葛和文化积淀的城市,或追问鲁迅的西安之行为什么没有写出《杨贵妃》,或探究张长弓父子的开封书写,或揭示叶灵凤、李欧梵两代香港文化人士的悠扬记忆……总之,在论文衡史中纵论古今,在都市现状中建言献策,宏观中,颇见他奉行的“人间情怀”。
现当代随笔16万字
会员

阅读日本(增订版)

本书是陈平原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走访日本的观察和记录,用作者的话说,这册谈论日本的小书,既非学术著作,也不是旅游指南,只是个好奇的读书人“行万里路”时的随笔札记。他抱持对“爱国的自大”的警惕,希望日渐富裕的中国人,自信之余,也需自省,方才能做到“不卑不亢”。这本旅行笔记,正可谓做到了这一点。此次增订,对两辑文章全部更新,更有“新鲜出炉”的四国之行。作者“越来越怀念那种个体的、可辨认的、有温度且有感
各国文化12.7万字
会员

大英博物馆日记:外二种

伦敦一月,Z让我得意的是住处临近大英博物馆,因而得以从容观察这个已有二百五十年历史、最享誉全球的“知识的海洋”。走过不少国家,见识过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怦然心动、流连忘返的,非大英博物馆莫属。这一判断,牵涉到时间、金钱、个人心境以及知识储备等,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现当代随笔9.8万字
会员

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增订版)

本书是陈平原教授写给大学生及研究生的读书治学指南。书中展示的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在这“风景”里既有学识,又有趣味;既有“关键问题”,又有各种“八卦”,更有作者的治学经验。对学生而言,书中暗含治学门径;对“普通读者”而言,书中描述的人与事都是一种“风景”。至于诸君瞥过一眼之后,是否愿意深入堂奥,那得看各人的机缘。选择“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话题,有
教育21.2万字
会员

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

书中展示的,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是经济实用的“指南”,只不过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至于诸君瞥过一眼之后,是否愿意深入堂奥,那得看各人的机缘。选择“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话题,有作者兴趣及能力的限制,但更主要的是,此乃当下中国大学的“关键问题”。所选都是演讲稿或演讲后成文,不同于专业论文之正襟危坐;甚至故意保留演讲后的答问。行文风格较为轻松。
教育21.2万字
会员

花开叶落中文系(增订版)

本书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著名学者陈平原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中心撰写的一部散文集,借追怀“往事如烟”,鉴赏“师友风流”,勾勒“另类系史”,以体现自家的“中文情怀”。书中追怀或描述的,多是作者接触过的师友,以北大中文系为主,如吴组缃、林庚、乐黛云、钱理群、温儒敏、夏晓虹等;扩展到整个中外学界,如王元化、钱谷融、王富仁等。以议论为主的第二辑、第五辑,话题集中在文学教育,可作为其他三辑的背景来阅读。
现当代随笔20.7万字
会员

中国小说小史

本书叙述中国小说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概述秦汉古小说、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及近代小说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国小说史上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相对独立演进和互相影响的趋势,以及“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在中国小说艺术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行文虽高度浓缩,却也多角度地体现了小说注重世态人情、细节琐事、奇谈怪论以及娱乐色彩深厚的特征,反映了作者独到的眼光与见识,是一部适宜大众阅读的学
文化研究14.6万字
会员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
中国哲学24.1万字
会员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学者的人间情怀》最初发表于1993年第三期的《读书》杂志,日后被收入各种选本。如此“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必定“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正是从这一角度,谈论诸如《学者的人间情怀》这样的“学者散文”。除了是“另外一种散文”,还牵涉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家偶尔论及时,褒贬不一。本书新旧
现当代随笔15.3万字
会员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增订版)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是一部文传合辑,收录了自晚清至现代二十五位在文学、文化、教育领域有所建树之士的文传二十九篇(含四篇“附录”)。全书分为三辑,前两辑分别描摹晚清、“五四”两代学人,第三辑则是追忆引领作者走上学术道路的师长。各文排列顺序,依据为传主的生年。不同于出自文学家之手的文传注重故事性的特点,作者身为学者,所记所论,多为“侧影”,其中无不包含作者个人的感怀和学术发现,带有鲜
现当代随笔19.1万字
会员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文学”除了作为科系、作为专业、作为课程,还有作为修养、作为趣味、作为精神的一面。“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是在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下,在19到20世纪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纪获得了全面发展,《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着力探讨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史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文学理论37.8万字
会员

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本书是作者专论“五四”的一本书,收录十二篇文章,文章长短及体例不一,有论文,有随笔,也有答问。只是在将“五四”作为思想的磨刀石这一点上,取共同立场。答问部分夹杂个人阅历与感受,明显带有主观性。可即便是专业论文,也都是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相互缠绕。“五四”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之“五四记忆”》与《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解读“五四”言说史
社会学9.4万字
会员

神神鬼鬼(漫说文化丛书)

本书重点汇集了二十世纪文人谈论鬼神的杂文,通人之情,得鬼神之趣,典故信手拈来,辛辣有趣。固守传统,提倡崇拜偶像,迷信鬼神,是封建愚昧的表现。书中的部分文章,便是在西学东渐、寻求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文人们写下的反对封建愚昧、提倡科学而作的文章。还有部分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借助对鬼神的考察来窥探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的隐秘世界。虽是说神道鬼,但这鬼神都是以人的形象为基础,所以书中的文章也富有人情味,
名家作品12.2万字
会员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
文化研究25.4万字
会员

读书读书(漫说文化丛书)

《读书读书》是一本关于“读书”“买书”“藏书”这一读书人共有之雅事的集子,由陈平原选编,收入林语堂、老舍、周作人、王力、叶灵凤、金克木等23位名家的48篇文章。这些文学史上的名家与读者分享他们的读书智慧和独家心得:鲁迅分享两种读书方法,林语堂教人怎么读书,老舍教人读什么书;聊聊读书人买书、藏书这一“癖好”;探讨书店与文化人的精神联系,等等。读书是一辈子的,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读书人如痴如醉
名家作品12万字
会员

记忆北京

《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作者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二十五篇。作者身为岭南人,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主持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北京读本”,指导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游走于书斋与社会关怀之间,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借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中国文化12.8万字
会员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

这是一本研究以武行侠的故事的书。全书共分九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梳理侠之观念的形成,探讨唐宋以迄于20世纪武侠小说的发展;二是横向探讨武侠小说中行侠的手段、主题、背景及过程。全书将小说形态学的研究与文化发生学的探讨相结合,是一部视野广阔、研究扎实的武侠小说研究著作。本书1992年初版,从初版到现在,中文版已是第6个版本。这本书是陈平原学术著作中的畅销书。英文版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白
文学评论18.5万字
会员

大学有精神

《大学有精神》的特点,除了历史与现实对分,再就是论文及演讲各半。后者既指向“目光”,也牵涉“文体”。演讲诉诸听觉,需要大白话、新见解,引证不能太多,切忌满篇咬文嚼字、引经据典。这样一来,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彻底解决,多少总有些限制。演讲鼓励现场发挥,一旦说开去,常常“摇曳多姿”,这与史学论文之讲究准确、严谨,不免有些差距。还有一点,演讲时,不能假定听众熟悉你的以往著述,且一书在手随时翻查,为了辞能
教育20.4万字
会员

小说史学面面观

陈平原《小说史学面面观》讨论晚清以降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史。他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遴选鲁迅、胡适、阿英、普实克、夏志清、韩南、严家炎、范伯群、赵园、黄子平、王德威和他自己,共计十二家,进行评述、延伸与发挥。用他的话说,这些研究者不一定业绩最佳,但都别具特色,很能引发思考与讨论。陈平原一向关心小说理论与小说史著合一的可能性,甚至追求如何在小说史学的实际操作中,真正实现方法革新乃至理论创造。因此凭借突出的问
史学理论17.3万字
会员

神神鬼鬼

鬼与"神"在一般民众心目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书节录了现当代文学史上名家如鲁迅、茅盾、陈独秀、胡适、老舍等在鬼神观念上的看法和观点,在理论上介绍了鬼诗、鬼画、鬼戏的艺术特色,并对若干以鬼为表现对象的文艺作品进行了介绍分析,是一代文人对鬼神及"鬼神文艺"潜在而浓厚的兴趣所在。
名家作品12.7万字
会员

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

本书收入关于文学史写作与教学的对谈十篇,包括:1.人文学者的命运及选择(对话者:钱理群、吴福辉、赵园、陈平原);2.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对话者:木山英雄、王得后、钱理群、陈平原、孙歌、赵京华、董炳月、高远东、王风、姜涛、程凯);3.“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与日中文化交流(对话者:丸山昇、严家炎、孙玉石、乐黛云、钱理群、陈平原等);4.海外中国学的视野(对话者:王德威、刘东、吴晓东、陈平原);5.
文学理论20.5万字
会员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
普及读物25.6万字
会员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图文全版)

算上北大版,这已经是第六个版本了。这册小书,199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刊,1995年由台北的麦田出版社推出繁体字本,199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刊行三卷本《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时将其收录,此乃本书的“基本型”。十年后,也就是2002年9月,新世界出版社发行装帧精美的“插图珍藏本”,算是“改进版”。到了去年春夏间,几乎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分别找上门来,希望重刊此书。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文学理论18.2万字
会员

大学何为

陈平原教授对百年中国大学(尤其是北大)有过深入的研究,已经刊行的《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北大精神及其他》《中国大学十讲》都引起文化界的强烈反响。而本书延续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叩问与思考,其"学术思路"在于从历史记忆、文化阐释、精神构建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在纵深的人文视野中思考大学问题使本书对我国目前的高教实践与发展具有重要
教育21.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