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6章 同寝的兄弟
上辈子,苏文天八十年代上大学。
那时候的学生宿舍还是8个人一个房间,怎么现在的燕大居然是4人一个房间?
据说有时候,新生各专业人数出单,会出现一个混合宿舍,也许被自己赶上了吧。
找一个靠窗户的位置,这里视线比较好。
快收拾好床铺,苏文天躺在床上发呆。
从香江回来之后,他还什么也没写,沉溺在爱情之中,享受着美好惬意的生活。
丈母娘听说苏文天考上大学,默许了二人的接触。
一笔一笔的稿费时有入账,邹娟那面的模拟考试卷子也销量不错,周闰发第一笔植入广告费用也已入账。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这钱怎么花?
在这个万元户还没出现的时代,花太猛了,容易招灾惹祸。
失去了赚钱这个欲望,写作的内生动力就有点不足。
不行,不能这样浪费光阴,我必须振作起来,拿出卷王的风采。
苏文天铺开草纸,准备制定一个写作计划。
以前,他一直将国外的影视剧写成小说。
这玩意儿没啥,文学性也没啥深度,或许发表时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不过,国外这些影视作品一旦引入国内,他的作品就会立刻被“引爆”。
但发表几部作品之后,他发现一个问题:
如果都像《未来世界》那样,小说刚发表电影就跟上还好,杂志社和电影都属双丰收。
可是《大西洋底来的人》和《火星叔叔老马》,到现在电视剧还没引进。
等到电视剧引进的时候,杂志社已经无法再有新的收益了。
自己的小说会再爆一次,但是现在的他,已经不满足只是“爆一次”了。
那去改编国外的经典吗?
许多经典,其实国内读者或观众现在是看不到的。
模仿或者改造国内这个时代的一些经典?苏文天还是有点不忍心。
纠结了一会儿,苏文天笑了。
他对着窗玻璃上倒映的自己,把新买的派克笔往草纸上一拍:
“选什么选?都要不行吗?!”
“吱呀——”
门被推开。
一个身材瘦削的男青年出现在门口。
修身款白色的确凉衬衣,青年式蓝色的确凉裤子,一股青春的自信气息扑面而来。
他大喇喇地扫视一圈空荡的宿舍,拿起行李,往苏文天对面的床铺上一扔。
铺完床铺鞋也不脱,就仰在行李上。
“陈卫国,哲学系。哥们儿,你呢?”
陈卫国的燕京公子哥的味儿很浓,说话的时候不看苏文天。
而是把自己那回力小白鞋举得高高的认真欣赏。
“苏文天,经济系的。”
苏文天说着走到桌子前,“啪”的一声合上笔盖儿,准备把纸笔收拾起来。
这“啪”的一声让陈卫国扭过头来:“呵呵。哥们儿,你被调剂了吧?”
“也许吧。”
苏文天随口回着,继续收拾桌子上的纸笔。
“等等。”
陈卫国猛地坐起身,一步跨到苏文天身边,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钢笔。
“派克!进口货呀。”
陈卫国欣赏完派克金笔,又上下打量苏文天。
棉布白衬衫,斜纹蓝裤子,不过都已经洗得脱了色。
70年代纯棉布料不值钱,的确良才是时尚。
苏文天平常都是穿运动服的,因为今天是开学报到的日子,才穿的正式一点。
陈卫国看罢苏文天又看看派克金笔,这俩放在一起也不合理啊。
难道这苏文天是哪个低调的大人物之子?陈卫国有点儿懵逼。
“哥们儿,文天你是哪儿人啊?”
“我是营州乡下的。”
苏文天站在陈卫国对面,手里拿着草纸,笑着回答完。
看着苏文天的样子,陈卫国赶忙将钢笔递还:“哦,给。你这笔……不是国内买的吧?”
苏文天笑了。
用这个笔,属实是苏文天有点儿大意。
不过也不能因为怕大家说,就这也不敢那也不敢吧。
总之,编一个好理由应付过去就好。
“这个嘛,是上大学县里奖励的。”苏文天面不改色。
“哦。”陈卫国觉得奖励一管钢笔还算比较符合,就是奖励这外国品牌,有点儿崇洋媚外。
“能得到县里的奖励,看来你的成绩不错嘛。多少分啊?”陈卫国像一个老师在评价学生。
“501分。”
“哦,不错。”
陈卫国的回答很平淡,根本没有对501这个数字的敬畏。
要知道,那时候考6科,其中外语10%进入成绩,也就是说最高510分。
能考到501分说明什么?
看到陈卫国平静的态度,苏文天不得不回问一句:“你呢?”
陈卫国嘴角露出骄傲的微笑,似乎就等着有人这样问自己:“我,报送。”
“了不起!”
苏文天竖起大拇指,心里也明白了。
这厮根本就没参加高考,根本就不知道501分是什么水平。
就在二人尴尬地不知道往下在聊什么时,宿舍的木门再一次吱呀着打开。
一个健壮的男人走进来,带来一股与陈卫国的喧嚣截然不同的、沉甸甸的气场。
男人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看上去有30岁的样子。
男人随手一指身边的一张床:“有人吗?”
“没有。”
苏文天和陈卫国异口同声的回答。
男人咚的一声将行李扔在地上,手脚麻利开始铺床。
陈卫国背着手慢悠悠走过去,刚要开口,宿舍的门又开了。
这次走进来的是一个精瘦的小伙子。
小伙子穿着上没有什么特别,脸上却满是桀骜不驯。
他手中拎着一个跟,苏文天那个很相似的网兜,网络里全是书。
有《红与黑》有《牛氓》有《麦田里的守望者》。
更多的是一些诗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飞鸟集》《草叶集》《雨果诗选》……
等后来的二人铺完床。
陈卫国拍了拍手,声音洪亮:
“人都到齐了。哥几个,以后就是一个屋檐下‘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革命战友了!
来来来,正式认识一下!
我叫陈卫国,哲学系,家就京城的!”
陈卫国的语调中,带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我叫苏文天,来自营州乡下,经济系。”
苏文天说着脱下那身正式的衣服,开始换运动服。
“赵学民,我30岁了,以前在霍市煤田上工作,我被分配到历史系。”
赵学民说完,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大搪瓷茶缸“咚”的一声放在桌子上。
白色茶缸上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蒙省劳动模范赵学民。
最后进来的小伙子,甩一下不修边幅的长头发:
“水皮,云州人,中文系。”
水皮的言语清冷得像一层薄冰,说完继续埋头看他的诗集。
大家自我介绍完毕,陈卫国重新站起身:“同学们……”
目光一扫,他看到了苏文的天手腕。
“啊!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