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蜜汁自信
后金入关之后眼前这些普通百姓能保住性命的,恐怕十不存一。
短短几百年间,就让华夏从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退化成了世界第一大肥羊。
“哈哈哈哈,大娘,能活一万岁那是妖怪了。”
“朕不要长命百岁,只希望在位每一年减田赋两分,死之前能做到农民人人不纳赋,不交租,便心满意足了。”
本来热闹如同菜市场般的崇文门口立刻安静了下来,
好一会儿之后民众们才反应过来,一片声浪震破苍穹: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孙承宗嘴巴张成了一个“o”形,刚才与民同乐的巨大幸福感全被崇祯两句话给吓飞了。
好家伙,任内不加税的皇帝都已经算是明君了,
这位不但要减税,还每年减一次,终极目标干脆直接是不收税。
百姓不纳税,不交租……
那皇帝吃啥用啥?
朝廷这么多官员以何为生?
关宁,东江,东南的军饷又从何而来??
“皇上金口玉言,这……”
崇祯比了个双手下压的奇怪手势,意思大概是稍安勿躁,回宫再谈。
孙承宗也只能先闭上嘴。
五个时辰之后,
崇祯亲自送孙承宗和孙钤父子出乾清宫西暖阁,
再命司礼监秉笔曹化淳临几位大太监一起陪同,经遵义门,过养心殿夹道,出西华门重新回到紫禁城外。
孙承宗下了肩舆,曹化淳微笑上来寒暄几句才告辞回宫。
父子两人回首目送司礼监几位大太监的背影向着皇宫方向而去,
只见残阳如血,宫阙流金。
孙钤只觉得这短短一天的经历比过去二十年还跌宕起伏,
此情此景,被崇祯激起的满腔豪情几乎要从胸口迸发而出:
“父亲大人,今上英风峻迈,神武天授,有汉光武之遗风。”
“臣民感恩,各个愿效死以报,民心可用,”
“我大明中兴大业必彰于寰宇啊!”
年轻真好啊,
孙承宗在孙钤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短暂失神之后莞尔一笑:
“四郎说得不错,当今圣上却是本朝难得的英明之主。”
只可惜,
生错了时代,来得晚了啊。
土木堡之变时,若英宗皇帝是今上这样魅力四射能得人心的天子,大明绝不至于因几个太监误国就元气大伤……
正德年间,若武宗皇帝能少些奢靡享受,像今上这样勤俭克己,自己一身破旧龙袍仍然惦记着民生疾苦,要为百姓减税……
哪怕再晚一些,到万历年间,
若神宗皇帝有今上半分相忍为国的气度,少些意气用事,不与百官置气以至于几十年不理政……
经过一天的相处,
孙承宗也和孙钤一样,对皇帝的印象大为改观。
他实在不能理解为何东林故交提到新皇,最好的评价也不过是明褒实贬。
钱谦益说新皇刻薄寡恩,钱龙锡说新皇急躁多疑,李标说新皇刚愎自用。
若不是亲身经历,还真信了这些人的鬼话。
如此礼贤下士,仁心爱民的天子,
别说在大明朝,哪怕华夏几千年历史里,也难找到一个!
只是……
方才君臣奏对,孙承宗反复提醒崇祯此时大明万事,唯财政之事第一紧要。
若继续年年亏空,辽东,西北军饷发不出来,军士们手中有刀,又吃不上饭,
便只有打家劫舍,乃至造反叛乱一条路可以走。
此时不设法增税提高财政收入,反而减税,无异于自掘坟墓也!
然而,
任凭他苦口婆心说得口干舌燥,皇帝还是坚持今天早上崇文门外对百姓的说法:
“朕承天命,居九五之尊,实兆民之父母。民饥即朕饥,民寒即朕寒。若不能使赤子衣帛食粟,安居乐业,何以称君父?”
“今民力已竭,亢旱连岁,赤地千里。百姓卖儿卖女,易子而食已是常事,惨不忍闻。”
“朕宁愿减膳撤悬,令后妃衣不文绣,裙不加缘,变卖宫中器皿古玩,也要减轻繁重赋役,让百姓休养生息。”
一番话大义凌然,配合崇祯当时身上真的穿着打了补丁的龙袍,以身作则简直说服力爆炸。
孙钤当场就又一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孙承宗也不得不叹服皇上的品行。
历史上从来只有为了自己享乐,要苦一苦百姓,骂名文官来担的皇帝,
为了让几个黔首吃上饭,苦一苦自己,这样的皇帝竟然真能在现实中存在!
只是,
崇祯皇上毕竟才十八岁,终归还是太年轻。
就算宫里再怎么节省,一年能省下多少银子来?
撑死二十万两罢了!
天启元年以来,朝廷每年赤字都在一千万两左右,
这点钱用来填大明的财政窟窿,不过杯水车薪罢了。
儒家以孝治天下,千年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就是——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如果崇祯皇上的想法是自己身为天子勤俭节约,一年常服不过四套,
朝中衮衮诸公就会以君父为榜样,裁剪家仆,削减仪仗,在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廉洁奉公的风潮。
那就更是太过天真,以至于有些痴人说梦了。
孙承宗自己就是东林党,还能不知道有些东林党人是个什么德行?
读圣人书的文官们从上到下几万人,其中完全不贪的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
不就因为风气如此,国事才糜烂到现在这个地步嘛……
任孙承宗绞尽脑汁,各种明示暗示千万不要太相信“朝中诸君子”的操守,
皇帝还是蜜汁自信:
「孙公无虑,东林诸君子清节素著,朕深信不疑。军饷之筹,朕亦自有区处。辽左军机,专委庙算,全仰仗公之威略,建虏动向、战守机宜,尽托于明公铁肩!」
总结下来就是一个意思:
对抗后金军事方面,对孙承宗全权信任,不求几年之内收复多少辽土,只求拖住后金就算省立。
至于军饷的事情,我崇祯办事孙公请放一百个心,百分之一万给你搞定。
大明财政糜烂至此,能怎么解决?
孙承宗觉得,大概只有张居正复生,以他的威望和手腕才有那么一丝生机。
可惜,
世间再无张居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