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古世才从懂事儿的时候起就梦想着发家致富,就是在伪满洲国那会儿他也没断了这个发家致富的念头儿。他在古家庄的那三间草房和九亩地就好像是长在他的心上。“八一五”光复的那会儿,他就急不可耐地张罗着要回山东老家,只是由于战乱不断,交通阻隔,才没能成行。1948年江城解放不久,他就背上老娘的遗骨,动身往山东老家赶。当时辽沈战役结束不久,关内的仗还在大打,铁路和公路还不太通畅,一路上他有车坐车,没车步行,从江城到古家庄平时是三天三夜的路程,而他艰难跋涉了20多天。那次他在古家庄住了一个来月,隆重地安葬了老娘和弟弟、弟媳,亲自赶集买了麦秸草,雇人重新披了老屋,给老屋的外墙挂上了墙皮,修补了院墙,然后才把土地和房屋托付给他的内兄胡大珂,恋恋不舍地回到江城。他人回来了,可是心却仍然留在古家庄,整天琢磨的还是怎样把他的那三间草屋翻建成砖瓦房,再新建起南屋,置上几亩好地,拴一挂大车。他手里没有现钱,也知道新中国可能和革命后的俄国一样,未必允许私人买卖土地,可是他心里还是痴迷地这样想。他没把这个梦想立即付诸行动,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不知道老家那里有没有像江城一中这样好的学校,怕回到老家,耽误了儿子的学习和前程,一个是他先前分两次先后在1942年和1948年寄放在青岛李宝堂的裕记洋行那里的两笔款子还没有到手。后来古世才听说他们县立第一中学全国有名之后,就一再劝说秀姑和儿子跟他一起回老家,而秀姑就是不愿意,推说让他先走,等他回去准备好过日子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她再和儿子一起回去。夫妻俩为这件事闹了好些日子的不愉快,古世才只好又一个人回了山东老家。
秀姑解放初跟随宋家屯镇黑狗大街街长马德安义务干了几个月的群众工作,加之又受了狗儿他娘的影响,长了见识,有了仗恃,对于古世才不再像过去那样言听计从,有时也闹着当家做主,和丈夫的争执也就多起来,有一回她心里竟有过想和丈夫离婚的冲动。她佩服马德安,信赖共产党,愿意跟着马德安到处跑,为老百姓办事,而古世才则对共产党有所保留,怀疑共产党是不是爱国,反对她和共产党走得太近。对于儿子的前途,他们的想法儿也不一样。古世才一个心眼儿地鼓励儿子念书,期望他能和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那样,成为一个有学问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秀姑并不想让儿子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执意让儿子去学手艺,将来能有一技之长,不愁吃穿。近来她还开始忙着张罗儿子的亲事。她眼看着根儿的伙伴儿道士、望兴和有富等一帮孩子,都娶了媳妇儿,有的还添了孩子,而她的根儿连个对象都没有,觉得脸上无光。她想,过了年根儿就17岁了,可是他什么手艺都没有,谁家的闺女愿意嫁给他这样的人呢?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让儿子荒废时光了,想趁着丈夫不在江城的这个空当儿,把儿子的事管起来,送他去学徒,给他说亲,把生米做成熟饭,到时候丈夫回来,拿她也没有办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