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前言:警醒当趁早,底线须守好
晚唐诗人杜荀鹤有一首《泾溪》:“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诗的语言通俗浅显,但揭示的道理却朴素而深刻。不是吗?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错,谨慎防范,所以都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人们思想麻痹了,以为可以稳坐“钓鱼船”了,结果却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
这首诗的真谛,是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如果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武装夺取政权比作是过“泾溪”险关的话,那么新中国的成立,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航路驶进了“平流无石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要经受新的考验。对此,毛主席头脑最清醒。他告诫全党同志要警惕“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这些谆谆告诫言犹在耳,但还是有刘青山、张子善之类的意志薄弱者,被糖衣炮弹击中。
警惕领导干部在“平流无石处”倾覆沉沦,要紧的是按照中央关于重视生活作风的问题,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顶住歪风,抗住诱惑,管住小节。只有这样,个人才能不犯错误,国家和人民才能不受损失。
进入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经受不住“平流无石处”的考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沉沦落水者也不乏其人。从近年来揭露和查处腐败案件的情况看,一些腐败分子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都是从生活上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开始的,成克杰、胡长清、慕绥新等,无一例外。
人为什么会从事腐败行为呢?为什么在不进行控制和治理的情况下,腐败现象通常会蔓延呢?基本的原因就是腐败能够给腐败者带来好处,而且通常是经由正当、合法途径根本得不到或得不到如此大的好处。也就是说,人是理性人,之所以选择腐败行为是其理性计算的结果。然而,腐败行为却不这么简单,而是有其深层的规律。
腐败行为能使腐败者得到好处,必然就会对其他人带来坏处。否则就会出现天上掉馅饼这样的事情,违反基本逻辑。正是因为腐败有害于他人或社会,人们才普遍认为腐败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
腐败行为作为一种犯罪,虽然和其他犯罪行为相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腐败犯罪又存在着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就构成了腐败犯罪的规律:第一,是委托——代理关系框架下的犯罪;第二,是一种具有强隐蔽性特点的犯罪。
假如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腐败了。按照透明国际组织对于腐败行为的最新定义:腐败,就是代理人滥用委托权力以谋取私利的行为。
委托——代理关系框架下的腐败犯罪就使腐败行为的成本和收益发生了有趣的分离。收益通常由代理人获得,而损失则由委托人承担。问题是,由于很多委托——代理关系十分复杂,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或者说存在委托人套委托人的现象,直接的委托人不仅不真正对腐败的损失负责,他们自己还从腐败中得到好处,而最终真正承担腐败损失的主体却处于不知情、无意识或者因为是集体行为而存在“搭便车”的情况。总之,委托——代理关系框架下的腐败使腐败的受益人很明确,而腐败的受损人却具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甚至无人负责的程度。当然,也存在腐败受损人比较明确的情况。但总体来看,腐败犯罪的委托——代理关系特点,使客观上必然存在的腐败危害变得不那么清晰了,甚至很模糊了。由此,对于腐败的危害的认识也就跟着不那么清晰了。这是造成腐败“有利说”的深层原因。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有:腐败是“润滑剂”,腐败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等等。尽管从逻辑上,这些观点根本不值得驳斥,但客观上,这些观点一直存在着市场。逻辑上,腐败犯罪不仅必然存在危害,而且其危害还具有广泛性以及倍增性或放大性。腐败危害的广泛性是说腐败的成本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必然表现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倍增性或放大性是说腐败的危害在很多情况下是大于甚至远大于其收益。
腐败犯罪的第二个基本规律是具有强隐蔽性。腐败行为的直接参与者或知情者不仅没有报告腐败行为的动机,还会千方百计地掩盖它。强隐蔽性特点就决定了腐败犯罪难以发现,打击十分困难。任何国家,在有些情况下,不仅发现的腐败和真实的腐败(程度)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而且差异的幅度还很大。这就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腐败者的侥幸心理。差异越大,侥幸心理就越大。
经济学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人”。客观上,追求理性也是人的基本或普遍取向。然而,人要做到完全理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约束,人们也并不追求完全理性,而是部分理性。这就是西蒙提出的人的“有限理性”说。制约人完全理性的因素主要是不完全信息,而导致不完全信息的因素则有不确定性与风险、模糊信息以及成本约束等。结果,具有有限理性特点的人在决策时追求的可能就是“满意原则”而非完全理性。
大量的腐败案例说明,人的有限理性在对腐败行为的认知上表现得很突出。人的有限理性既表现在人们对腐败收益的评估或判断上,也表现在对腐败成本的判断上。腐败分子不仅不例外,反而存在着当局者迷的倾向。这些年来,不少腐败分子动辄贪污受贿数千万元。事实上,金钱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超过一定的数量,边际效用变得很小,甚至是零。可他们依然贪婪无比,局外人对此很难理解。更多的腐败分子是对腐败的后果缺乏起码的认知,往往都是在东窗事发之后才追悔莫及。马向东、毕玉玺、蒋艳萍、高勇、郑道访等人莫不如此。尽管不排除一些腐败分子有“作秀”的成分,但绝大部分人的确是追悔莫及。高勇的忏悔很具有代表性,他说:“我痛恨自己的行为,痛恨自己的一切。现在的我是说不出的忧伤和绝望,忏悔充满了我生活的全部,我不止一次地妄想,哪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能潜心研究开发后悔药。我也坚信哪位伟大的人发现研制后悔药后,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有这种药,我一定会按时按量服用。我真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是一场梦该多好呀!我真想从头再来……”如果对比这些腐败分子在东窗事发之后和之前的情形,其有限理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之前,他们几乎只看到腐败的好处,之后才较为透彻地、深刻地看到腐败的危害!在有限理性情形下,人们甚至会对一些情况作出错误的判断。
人的有限理性和侥幸心理叠加到一起,就会使得廉洁教育更加复杂化。不是简单的施行就可以达到教育效果的,而必须在深入把握腐败和人性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人的认知规律,进而选择可行的内容和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廉洁教育。
上述规律至少给我们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开展廉洁教育之前仔细考量。这些问题主要有:腐败行为的收益和成本对不同主体是一样的吗?腐败行为对腐败分子本人的危害是在何种情况下才成立的?这些收益与危害、时间的关系是什么?人们保持廉洁、拒绝腐败的意识到底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产生,并能发挥出应有的自律作用?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重要会议。
党的十八大主题,是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求真务实、部署全面,必将成为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实现这一行动纲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
实现这一行动纲领,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先进性建设就变得格外重要和紧迫。2012年11月19日,在《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十八大精神》发言中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尤其是近十年来,我们党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处了薄熙来、陈良宇、刘志军、杜世成、郑筱萸、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王益、康日新、黄瑶、许宗衡等一批大案要案,向全社会昭示了我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纪委报告特别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新时期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也是面对新机遇、新挑战的情况下,党的建设的基本目标。
何谓干部清正?就是干部要做到廉洁公正,清白正直。易言之,就是党员干部要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
何谓政府清廉?就是各级政府严格恪守党的宗旨和国家法律,以民生为本,政务公开、透明,运作高效。
何谓政治清明?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实现民主、法治、尚德、公开、公平的政治生活氛围。
清正、清廉、清明,自古至今就是中国人从政、治国所注重的价值目标。《书·洪范》云:“无偏无私。王道荡荡。”《苟子》曰:“公生明,偏生暗。”方孝孺《杂铭·腑》言:“大其腑,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正大光明”“公私分明”“弊绝风清”“两袖清风”等成语,也是形容为人为政的廉洁、清正。
2008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上语重心长地告诫: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就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强调,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既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不断增强自律能力,又要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对领导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约束。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这样讲过:要让腐败分子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追悔莫及。这确实是反腐败应该做到的,也能够做到的。
读读落马官员的忏悔,能有所警醒,筑牢防线,自然会有平安幸福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编辑本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