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晦雨烹茶 ,冕旒戏枭
后周显德六年,十月初五,午时。
………………
今日初五,宜焚香待客,距离太子李从嘉朝堂上高谈阔论已是过了一日。
常梦锡作为谏议大夫和兼职的翰林大学士,手头无事,得了半日清闲。
今日约好了与同窗好友饮茶作诗,所以穿着什么的就稍显的随意了一些。他头戴一顶乌纱幞头,硬脚微微上翘,呈团扇之状,其上珠络熠熠,金线棱盘蜿蜒。
胸前悬着一枚紫金鱼袋,丝线织就的袋身绣着朴素的花纹。
与同朝其他官员相比,这身服饰已经是相当简朴了。
常梦锡身旁的官员询问他是否去新开的饭馆坐坐,被他委婉的拒绝了。
一来是不想负约,二来么则是因为囊中实在是羞涩,平时朝廷发的俸禄大多补贴做了家用。
“听闻城头新开的饭馆大有来头……”一旁新入职的官员小声嘀咕道。
也不知道是哪位大臣家中亲戚所开,常梦锡叹了一口气,这种风气已经见怪不怪了。
他握紧了怀中的《昭明文选》,心中有了别样的想法。
《文选》对赋、诗、骚等37类文体进行了编排,更体现出了不同类型文章在艺术形式上的区别。
彼时南梁武帝之子萧统组织文人骚客编写出了这本《文选》,也是体现出了他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
现在他有心用笔墨记载下南唐的风土人情,但只怕是没人乐意向他一般品读经传史记了。
常梦锡用手摆了摆鱼袋,想来自己曾经跟着烈祖也是辉煌过,只是因为得罪了宋党被贬为了五品的谏议大夫。
时也,命也!
好在兼任上了翰林大学士的官职,平日里帮着国主起草文书,也便于他直言进谏。
就这样一路心中慨叹着,回到了府衙。
午时刚过,天就飘起了小雨,周遭的气氛也显得有些阴沉沉的。
常梦锡走进正堂的时候,便看见了一脸憨笑的陈乔,以及在一旁独自喝着“闷茶”的萧俨。
三人都是翰林学士,均爱看书,再加上都是孙党的核心成员,自然私交匪浅。
其中萧俨任职刑部郎中,以公平公正著称,颇得烈祖李昇的信赖,是朝中公认的铁公鸡。
至于陈乔嘛,挂着个翰林学士的名头,实则是在洪州办事,距离上次见面,已过经年。
常梦锡气呼呼的找个位置坐下,瞪了一眼陈乔:“子乔被国主派往洪州任职已是一年有余,今日恁得有时间到我府上喝茶?”
子乔是陈乔的表字,熟人之间称呼表字更为亲切。
三个人都是孙党党首孙晟的得意门生,按理来说在朝廷的官职都不会太低。常梦锡虽然被贬,也好歹是个五品大臣。
但陈乔就有些奇怪了,明明国主李璟相当信任他,却将他发配到了洪州任职,不合情理。
远离中枢,换作任何一位朝臣都会心中不满,但偏偏陈乔自得其乐,这几年在洪州还干出了不少功绩。
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是南唐都城,洪州(今江西南昌)与之相隔不少距离,陈乔此次回都,想必也是受到了国主的指使。
陈子乔见常梦锡困惑,索性也不卖他关子了:“回都汇报洪州事务,顺便来老哥府上坐上一会儿。”
“汇报公务只需一份奏折,子乔倒是说笑了。”
“还是瞒不过你,只是国主让我回都城看看。”
常梦锡愣了半秒,都城有什么好看的,美景美食、朝廷繁杂的事务、还是说新继任的……太子?
想到这儿,他身子忍不住抖了一下。
陈乔作为国主李璟的心腹大臣,那是要比陈觉与冯廷巳还要信赖的人,这个时候回都城,想必也是为了交代一些与皇位有关的事情。
毕竟李璟的身子骨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茂辉,子乔舟车劳顿尚且心情舒畅,你一天天的愁眉苦脸,不知道是做给谁看的?”常梦锡觑了一眼萧俨,忍不住打趣道。
三人都是直言敢谏之人,其中萧俨脾性最为刚烈。
相传李煜继位后,沉迷下棋不理朝政,他直接冲进宫中掀翻棋盘,劝谏李煜勤于政事。
都是坊间传闻,只做笑谈。
陈乔见常梦锡转移了“攻击对象”,也是将目光投向了萧俨:“茂辉兄神色确实不大对,可是有什么烦心事?”
问着,常梦锡的夫人端上了几盘瓜果,没有什么大饼甜食。
史料记载常梦锡牙口不好,吃不得甜食。
萧俨抿了一口茶,说道:“子乔风华正茂,又在洪州任职许久,自然不了解我们在中枢做事的不顺。”
陈乔心中清楚他并无其他用意,只是胸中忧郁想要一吐为快。
一旁的常梦锡也是连忙活跃气氛道:“可别加上个“们”字。”
他拿起茶杯又轻轻放下,萧俨说的倒也是事实,如今宋党之人掌权,他们这些个老家伙大多过的都不怎么顺心。
列祖驾崩后,国主李璟是个听软话的人,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的班底就换成了以宋党为首的“鹰派”。
“说到这中枢大位,不知道两位兄长有何见解?”
萧俨和常梦锡对视一眼,缄口不言。
先别谈这中枢大位的归属问题,他们连如今的太子殿下李煜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
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几次朝会和坊间传闻。
陈乔见两人懵逼的神色,也是觉得有些好笑。自己身在洪州,只是入都城这两日得到的消息就比他二人多上不少。
“早年听闻六皇子生性放荡,吟诗作赋,是个潇洒之人。”他索性开了个头,将话题挑起。
常梦锡点点头以示赞同:“不错,先前我们还为他承继这太子之位担忧了一段时间。”
“先前?”
陈乔抓住了重点,立马反问道。
“传闻太子即位后微服私访,见贫苦百姓泣不成声,出言安慰,有仁君之姿。”
“再说他处理先太子遗留政务,井井有条,处事果决,有宫女常见其身侧有龙影盘旋。”
萧俨补充说道,丝毫没有注意陈乔微微张开的唇角。
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好歹体现出的都是李煜的善处。
只是这见到贫苦百姓痛哭流涕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毕竟一个人的心性不会转变的如此之快。
陈乔整理了一下面部表情,思索片刻慢慢说道:“我听说之前国主让冯相与太子就新政一事辩议,貌似太子不落下风。”
“宫中趣闻罢了。”
“只是太子却有奋发向上的态度,对待国事也是上心。”
常梦锡夫人上了一壶新茶,萧俨匆忙将嘴边的话吐露干净。
老实说,他们可不相信这位年纪轻轻的太子有这个能力在与冯老鬼的辩议得势,后者的实力与手段他们都是心知肚明的。
添了一杯新茶,陈乔追问道:“那二位对前日的朝堂议政怎么看?”
他品了一口新茶,只觉得一股暖流将全身包裹,常梦锡面色古怪的看了他一眼,显然没有想到陈乔消息这么灵通。
“太子殿下就监察制度提出的变革确实别有一番心意,我们也很吃惊,毕竟他率先提出来的是盐政改革。”
“妄议储君实非臣子之道,不过我还是觉得殿下有些操之过急了。”萧俨接过常梦锡的话有些担忧的回应道。
其实就李煜提出的这些个变法他也没有太多感触,毕竟在南唐建国这几十年来,什么法令制度都被提及过。
真正令他吃惊的是,太子李煜对于变革的态度竟然如此坚决,搞得像是南唐不变法便会亡国一样…………
性格转变这般之大,他都有一些怀疑这六皇子是不是开了什么天眼。
陈乔用手拍了拍官服上的灰尘,也不说话。
常梦锡见他神态自若,终究是没有忍住心中的困惑,开口问道:“莫非子乔可知其中缘故?”
陈乔与国主走的近,应当知道一些内情。
难不成是这些年李璟故意让李煜装傻充愣?也不对,毕竟李璟也无法预知先太子李弘冀的死。
“我只知道钟大人与太子殿下一起参与这盐政辩论后,可是对他赞不绝口。”
话外之音,就连钟谟这般孤傲的大臣也被太子李煜的才华与能力所折服,他钟御史总不能无脑的吹捧太子吧?
陈乔也是从国主身旁的老公公听来的消息,宋党在朝中的势力日益庞大,已经远远超过了李璟最初的预期。
这些,估计也是国主想让他知道的事情。
“冯相的城府,二位兄长都是知道的。”他晃神了两秒,补充说道。
萧俨冷笑一声,瞬间会意,也不再多说些什么,只是一味的品茶。
虽说是在常梦锡的府中,但人多口杂的,有些话还是不说为好,反正大家心中都清楚。
三人又谈论了一些生活琐事,便整理好官服,向宫内赶去。
下午太子殿下要来翰林院巡视。
路上常梦锡冷不丁的问了一句:“子乔,国主让你在洪州任职估计另有其事吧。”
他还是有些想不通,像陈乔这般春秋鼎盛的贤才,为何要发配到洪州做事。
简直是暴殄天物!
陈乔也没卖关子,小声对二人说道:“国主有迁都之意……
迁都?
常梦锡与萧俨身躯一震,有些难以置信的眨了眨眼。
要说这迁都之举,倒也不足为奇,只是国主打算选择洪州作为都城确实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这不是把文武百官瞒着戏耍么?
盘庚迁殷,盖以旧都之人,习于怠惰,多有不法,欲迁都以振新之,去故就新,以图国之安也。
周公营洛邑,以其居天下之中,四方贡赋,道里均焉,便于控御诸侯,以固周室之统治。
你一个权力都没有掌握在手中的国主,拿什么去迁都,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口才么?
再说了,昔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天子不能制,天下遂乱。
孝文帝迁都,鲜卑旧贵多有不悦,太子恂谋逆,虽诛之,然朝中人心惶惶,新旧势力纷争不断,亦损国之元气。
常梦锡皱眉:“子乔,你也支持国主迁都?”
“正所谓鼓声大雨点小,我赞不赞同是一回事,国主乐不乐意又是另外一回事。”
陈乔笑着看了他一眼:“再说了,你觉得陈枢密和冯相会同意国主迁都么?”
常梦锡一愣,随即立马醒悟过来,要不说他陈乔机灵,这迁都一事,必定是要大兴土木,建宫室,修园林的。
那这钱从何而来,自然是要搜刮民脂民膏,冯廷巳定然不会希望到时候弄得朝廷动荡,另外,冯家的家产什么的,可是统统都在这金陵城中!
想到这一层关系,常梦锡和萧俨松了一口气,陈乔这走一步看一步的招数当真是绝。
只不过太子殿下对于此事不知是何看法?
常梦锡不自觉的摇了摇头,现在他也看不明白李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孟图,太子殿下应当快到了,咱们快些。”萧俨急匆匆的在前面吼了他一声。
常梦锡点点头,多大的人了,性子还是这般急…………
诶,也不知道今日太子殿下亲临翰林院所为何事?
——————————
注释:
①:常梦锡(898年-958年),字孟图,扶风人,也有说法称其籍贯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谏议大夫,以其刚直不阿、直言敢谏而著称。
起初在岐王李茂贞处任职,李茂贞死后,其子李从俨继位,常梦锡被任命为宝鸡令。后因被人诋毁,投奔南唐。
②:陈乔(?—975年),字子乔,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大臣。
最初担任太常寺奉礼郎,在烈祖李昪时迁任尚书郎,后拜中书舍人。后主李煜即位后,陈乔任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门下侍郎兼光政院辅政,总领军国大事。
金陵城陷落后,自缢而亡。
③:萧俨(907—?)江西吉安人。
为人方正,刚直不阿,断事明允,清廉如水,对朝廷忠心耿耿。在刑部任职时,主管刑案复查,升任大理寺卿后,掌管全国刑狱的复审,查清许多冤假错案。
进谏方式较为激烈。如李璟建造高楼,众人赞美时,他说“比景阳但少一井耳”,讽刺李璟如陈后主般奢侈亡国;
李煜与宠臣下棋,他直接将棋盘扔在地上,以“臣非魏征,则陛下亦非太宗矣”回应李煜,促使李煜罢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