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消费行为研究:影响因素与政策响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本书将遵循“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电动汽车激励政策变革—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响应—政策体系优化设计及验证”的逻辑思路。第一,系统回顾和总结影响电动汽车消费行为的各类因素,构建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基于调查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及差异;第二,多角度回顾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在私人需求侧出台的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第三,在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呈现消费者政策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借助联合分析法探讨消费者对不同类型政策的偏好程度;第四,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电动汽车激励政策变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第五,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提出一个全新的电动汽车激励政策体系框架,并利用选择实验方法进行验证;第六,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界定本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介绍本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明确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文献回顾。首先回顾影响消费者电动汽车采用行为的各类因素,重点回顾了与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相关的研究,最后对这些研究进行简要评述,为本书奠定文献基础。

第三章为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量表开发及数据收集。本章首先介绍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理性行为、计划行为和消费者购买决策等政府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结合这些理论探讨政府干预电动汽车市场的理论机制、消费者电动汽车购买行为的理论机制,以及政府干预消费者电动汽车购买行为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以从理论上为开展后续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基于理论模型设计问卷,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阐述了问卷和调研设计的内容;以问卷调研获得的量化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章为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检验及作用机理。根据所得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验证模型中各因素与行为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分析以及分层回归验证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第五章为电动汽车激励政策文本量化和发展沿革。本章基于政府网站、回溯(关联)分析和公开出版物等渠道和方法收集了自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在私人需求侧颁布的相关电动汽车激励政策文本,通过对政策颁布年度、发布主体、政策形式、政策激励环节等方面进行定量统计,展示了其近10年的发展过程。此外,在通过频数统计对我国电动汽车激励政策进行整体了解的基础上,结合量化统计结果对各类激励政策展开具体分析,从而把握不同政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变化情况。

第六章为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消费者心理响应。首先,基于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可视化地展示了部分电动汽车试点城市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认知情况,比较分析了不同群体消费者在政策认知上的差异。然后,基于消费者对不同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组合的打分情况,借助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消费者对不同政策的偏好程度,同时分析了不同群体消费者的差异性。

第七章为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消费者行为响应。本章利用2010~2016年43个电动汽车试点城市的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别探析了电动汽车不限购政策、不限行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对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影响,并基于所得结果比较分析了不同政策的效果。

第八章为电动汽车激励政策体系优化设计和实验模拟。本章首先对我国现有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特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现有激励政策、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的综合政策体系。然后,以碳税和个人碳交易这两项政策为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的代表,通过构建选择实验,模拟在这两种政策情境下消费者的购车行为,基于所得数据对所提出的政策体系进行了验证。

第九章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二 研究对象

本书主要涉及4个联系紧密的主题:一是电动汽车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二是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历史沿革,三是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响应,四是电动汽车激励政策体系的优化。其中,第一个主题的研究对象是电动汽车的购买者或潜在购买者,主要利用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来验证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因素。第二个主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政府在私人需求侧所颁布的电动汽车激励政策,涉及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各试点城市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各类政策,这些政策文本主要是从政府的门户网站获取。第三个主题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各电动汽车示范城市的消费者。此部分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大样本数据调研,从微观层面了解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认知和偏好;二是利用相关统计年鉴,基于所得到的面板数据从宏观层面探讨这些政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最后一个主题是利用选择实验法来验证所构建的政策体系,研究对象为接受实验的消费者。相关调研数据和统计数据获取的详细情况,将在后续每一章中专门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三 研究方法

本书以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联合分析、数理统计、计量模型、选择实验、案例研究等方法,以SPSS、EViews、Stata等软件为支持。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查找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我国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内涵、特征、结构、发展现状和演进历程,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把握政策的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我国电动汽车激励政策改进的方向。

(2)问卷调查法。对消费者进行社会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各类因素,他们对各类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认知情况,对由不同政策所构成的政策组合的偏好情况,以及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等基本信息。

(3)联合分析法。联合分析法是一种根据受访者对多决策属性组合的反应来定量研究其偏好的方法。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要购买电动汽车时会受个人特征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在详细比较能够得到的政策优惠后才做出自己的选择,使用联合分析法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政策组合来判断个体对不同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偏好程度。

(4)数理统计和计量模型。本书所运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抽样分布、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回归、面板数据模型等。利用上述方法主要是为了呈现不同变量对电动汽车消费行为的影响效应、路径及差异性,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认知情况,以及分析不同政策的有效性。

(5)选择实验法。根据已有文献,结合电动汽车的主要特征设置相关属性,确定实验任务。让受访者在所设置的情境下,在一系列由不同属性组成的电动汽车产品组合中,结合自身需求进行权衡,在仔细比较后选出效用最大者,进而估算不同属性的效用大小并比较其差异性。

(6)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是结合文献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事物一般性、普遍性规律的方法。为分析本书所提出的政策体系是否有效,需要选取若干典型政策进行案例剖析,最终得出对改进我国电动汽车激励政策有关键借鉴作用的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