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布变迁的消费市场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现实经济选择

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进入了攻坚阶段。从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各国的实体经济均造成了很大冲击,我国的对外贸易严重受阻,进出口额持续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而且金融危机严重恶化了其他国家居民的收入情况和消费预期,民众的消费信心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外部市场萎缩很可能成为长期态势。随着金融危机的延续和进一步深化,自2009年底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接连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使得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虽然2013年12月爱尔兰率先脱困,但国际经济形势的前景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018年由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及其国家经济关系中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使得世界范围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因此,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我国以往投资主导、出口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加快形成促进经济转型的长效机制已成为现行经济政策的重要选项。

伴随中国经济政策机制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国内经济正在呈现全面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与外向型经济平衡发展的模式转变,以投资驱动为主的高速增长向市场配置机制主导的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及其分布的不断变化,国内市场需求一直表现为以区域和人群异质性为基本特征的快速演变和升级状态。国内的诸多社会发展趋势表明,消费需求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甚至当外部市场需求不足时具有显著的主导性特征。具体来说,国内需求有3个方面的因素值得关注。

(1)人均GDP达到中上收入水平。迟福林(2012)指出,通过消费主导型增长的国际经验发现: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后,消费会逐渐超越投资和进出口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在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后,消费主导将成为常态。我国2010年人均GDP已经达到4433.87美元,所以如果客观条件允许,居民潜在的消费购买力将会很快释放出来。

(2)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朱孔来等(2011)的研究显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推动0.71%的经济增长。预计未来5~10年我国城镇化将呈加速发展趋势,而且城镇化率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城镇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对第三产业消费需求的增加,将是不可估量的。

(3)人口老龄化趋势。依据生命周期学说,如果社会中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增加,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将提升到17.8%左右,全社会用于老年人养老、医疗、照护、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将持续增长[1]。随着老龄人口增加,纯消费者群体也将扩大,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将提高。

但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消费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一方面,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率不升反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最终消费率由2000年的0.62下降到2011年的0.49,特别是剔除了政府消费后,同期的居民消费率从0.46下降到0.35。政府及各界人士纷纷将目光聚集到如何扩大内需上来,“十二五”规划更是把扩大内需提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某些局部市场却异常火爆,既有房地产热,又有购车热,电脑、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某些单一商品市场的过热严重影响了投资人的理性和前瞻性,极易导致产能过剩。

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一直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且消费需求的拉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尤为重要。从理论上讲,投资需求通常是由消费需求引致的,消费需求对其具有决定作用,而进出口本质上代表的也是国外部门对国内的消费需求。从总体局势来讲,一方面,我国以往过于强调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通货膨胀、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反复出现;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国际经济的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因此,要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扩大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一直受世界瞩目。星图数据(Syntun)显示,国内由互联网购物引领的“双十一”购物节在2017年和2018年节日当天全网交易额分别达到了2540亿元和3143亿元;根据Nielsen和支付宝联合发布的报告,2017年中国游客境外旅游1.31亿人次,海外支出平均达到了5565美元。这其中屡次出现消费大量外流、消费质量投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收入向国内消费的有效转化。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结构的转型势在必行。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关键词,引发了学术界对今后我国经济改革走向与思路的深入探讨。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侧,与之相反,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适应需求侧的演变,从而将我国经济带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为了保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和成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需求,以需求的演变特征及发展规律,来正确地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精确地瞄准改革的发力点,以有效地支撑改革顺利完成。

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需求结构持续升级,在我国社会内部蕴藏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同时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供给条件的制约,使得消费需求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消费率自进入21世纪以来持续下降。由此,如何把握消费市场的动态演变轨迹和特征,通过设计并实施适应市场预期的前瞻性产业政策,来实现投资对经济增长驱动的有效性,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到可以遵循的规律和政策基础,就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消费问题仍应从收入这一主要矛盾切入,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短时间内我国数亿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分配结构处于不断的快速变化中,这是其他国家从未有过的。准确刻画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收入差距扩大等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从分布的视角出发,把握居民收入和消费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和关联性,寻求激发和释放居民需求的突破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