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收入分布变迁的消费市场效应理论预期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同时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存在诸多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因此,国内学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通过借鉴西方经典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的消费理论。
臧旭恒(1994)在西方经典消费理论的基础框架上加入了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假设,并通过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消费者基本没有选择自由,类似于凯恩斯框架下的消费者,其消费大多为短期行为。改革开放以后,在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量品种新、档次高的商品涌现,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选择更为自由,这时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新古典理论框架下的假设。此外,由于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完全不同,因此对中国消费的研究应当城乡有别。袁志刚、宋铮(1999)通过对我国转型时期居民消费的研究指出,收入的增长、不确定性增强、差距的拉大、生命周期收入的大幅改变以及流动性约束的出现等,都是转轨时期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消费需求疲软的主要因素。余永定、李军(2000)认为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具有与西方经典消费理论不同的两个特征:首先,中国居民并不是平滑其消费支出来追求一生的效用最大化,而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消费特征,由于长期目标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中国居民大多追求阶段性的效用最大化;其次,中国信贷市场建设的不完善,使得消费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个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个消费高峰。万广华、张茵和牛建高(2001)运用中国数据测试Hall的消费函数及其扩展模型,提出我国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不确定性不断增大以及流动约束型消费者比重上升。杭斌、郭香俊(2009)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已习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其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也从追求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转变为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由此导致消费的各期效用是相互关联的,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形成的缓冲储备储蓄消费函数模型。
实质上,消费函数就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而函数的具体形式体现的则是对收入与消费内在影响关系的抽象与概括。正因为如此,消费函数的形式也会因为经济制度、市场状态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断地发生改变,与此相对应的消费理论同样也在突破着固有的局限。
此外,由于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也出现一些从宏观消费函数入手来研究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袁志刚、朱国林(2002)通过对消费理论中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关系的探究,从理论角度提出了解决我国消费不振问题的对策;朱国林、范建勇和严燕(2002)建立了一个解释中国消费不振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数据提出了改善消费状况的政策建议;段先盛(2009)构建了一个收入分配对总消费影响的理论数学模型,并从理论上给出了提高总消费的条件。在实证方面,刘灵芝、马小辉(2010)运用分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数据,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阶层结构及阶层平均消费倾向进行了研究;刘辉煌、李峰峰(2013)基于系统论和耦合理论分析了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之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较高的耦合度使收入分配在短时期内加速了消费结构的有效升级,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收入分布仅一字之差,却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收入分配是经济主体的主观行为,是过程;而收入分布是经济系统的客观表现,是结果。所谓收入分布变迁实质上可看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或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后的客观结果,因此该领域的成果同样也为研究我国居民收入分布变迁的消费市场效应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第一节中收入分布变迁对消费影响的微观机制本质上是基于西方预防性储蓄等消费理论来进行阐释的。如果考虑到中西方发展历程的差异,具体到我国特定经济环境下,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是否符合这一运行机制仍有待考察。如若不然,我国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又将存在怎样的内在规律呢?为解答这个问题,本节首先对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布变迁及消费需求的演变进行初步的统计性描述,分析上述机制对我国收入和消费现状的适用性,而后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给出针对我国一系列消费现象的理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