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一 调研背景
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扶贫开发,让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但是,中国扶贫事业中也长期存在贫困人口底数不清、帮扶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要把工作做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自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提出并不断完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庄重承诺,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2013~2017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3046万人,累计脱贫6853万人,年均减少137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3.1%。2012~2017年,贫困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比全国农村高2.5个百分点。[2]
2016年是脱贫攻坚“元年”,各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可以预见,中国大地将形成大量优秀脱贫攻坚实践,同时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为了及时记录、呈现和总结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情调研框架下,于2016年设立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该项目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兼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00个贫困村(含脱贫村)作为调研对象,为每个调研村组建一个子课题组,独立开展调研,要求至少完成30个工作日的调研工作量,完成问卷调查的“规定动作”和深入专题调查的“自选动作”,为每个贫困村撰写调研报告。本报告是基于对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的一个普通贫困村——永顺村的调研撰写而成的。
二 项目村背景
利辛县永顺村位于安徽省北部,是华北平原上一个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村。这个村与其他贫困村相比,贫困状况较为严重,同时又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永顺村所在的利辛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土地面积20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8万亩;辖23个乡镇、361个村(居)委会,2016年末户籍人口170.9万人,是一个典型的皖北人口大县。2016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7亿元,较上年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137.3亿元,增长18.2%;财政收入17.2亿元,增长12.2%;规模工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6亿元,增长12.8%;进出口总额2946万美元;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19亿元、贷款余额155.5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8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9元,分别增长8.3%和8.8%。
利辛县是安徽省一个典型的贫困县。1992年,利辛县经国家批准列为省定点贫困县,此后一直戴着“贫困县”帽子。1994年,利辛县被确定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2002年和2011年,利辛县相继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国家划定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利辛县又被列为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2017年,安徽省划定深度贫困县,利辛县是其中九个之一。[3]2014年,利辛县建档立卡人数为20.62万人,贫困发生率15.3%,占全省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3%。“十二五”期间,利辛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79亿元,实施扶贫基础设施项目661个,完成了14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30.9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13.68万人。
永顺村位于永兴镇西南部,下辖16个自然庄,21个村民组,户籍人口1683户5339人,土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7183.24亩。[4]2014年,永顺村成为利辛县9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当年全村登记总人口1296户5120人,建档立卡348户784人,贫困发生率15.31%;2018年全村贫困人口30户62人,贫困发生率1.16%。[5]
三 调研过程
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课题组对永顺村分多次开展了实地调研,调研共分为四个阶段,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安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单位共12人参与调研工作,实际调研时间总计70余天,与县、镇、村三级约15个部门、100余人进行座谈访谈,对110户农户进行入户访谈。
第一阶段,预调研。2016年11月,课题组对永顺村村情进行摸底调查,收集村民花名册、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基础数据和资料,与村、镇、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就相关专题进行了初步交流,并和有关单位就后期开展调研工作进行协调与沟通。
第二阶段,部门调研和抽样问卷调查。2017年2月3~8日,由6人组成的调研团队在利辛县开展政府部门调研和村民问卷抽样调查。县级层面:与扶贫局、农委、规划局、金融办、民政局、教育局、卫计委、财政局等八个部门就本部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座谈。镇级层面:与永兴镇镇长及扶贫办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全镇及永顺村扶贫工作总体情况。村级层面:开展了住户抽样问卷调查,共获得69个有效户样本数据,完成村级问卷调查填写。这两份数据成为对村基本情况和居民以及贫困户基本情况分析的依据。调研组成员还走访了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第一书记、村干部等进行了座谈。
住户抽样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分别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抽样框,采取随机起点等距抽样方法,抽样户无法调查的就近替换。两类住户的抽样目标分别为30户,实际分别完成35户和34户,共获得有效问卷69份。由于缺乏村庄农户总体数据,无法对样本户的代表性直接进行判定。原则上,可以采用加权方法,利用两类住户数据推断全村的情况,但是由于两类住户的收入均值极为接近,而结构差异很大,推断意义不大,故未进行。
第三阶段,专题调研。2017年8月14~18日,由5人组成的调研团队赴利辛县开展专题调研,分为县、镇、村三个层面。
县级层面:与利辛县农委、林业局、扶贫局、畜牧局四个部门就产业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计划进行座谈;与统计局调查队就贫困监测、收支调查以及对脱贫审核效力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与县教育局就教育扶贫政策起源、对象重新摸排确定、系统衔接、财力可持续性、效果监测等方面进行座谈;与亳州新能源学校就中等职业教育、乡村医疗卫生状况、农民教育培训、农民免费中等学历教育、网络教育等方面进行座谈。
镇级层面:与永兴镇镇长及扶贫办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镇产业扶贫、保障兜底、建档立卡、其他贫困村精准扶贫等情况;与镇中心小学负责人、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座谈,了解镇级层面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健康扶贫等情况。
村级层面:开展了专项入户调查,编制了一份新的入户访谈提纲,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调查了13户最困难的农户和19户有产业扶贫需求的农户(有劳动能力的户),形成了一份由32户组成的抽样调查数据,成为脱贫质量分析的主要依据。对2月访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回访。与村干部继续进行座谈或访谈,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庄合并、村委会选举、村民自治等情况。收集整理2014年以来历年与建档立卡和脱贫有关的资料、数据,对扶贫项目进行现场考察。
第四阶段,补充调研。2017年底到2018年底,课题组成员陆续开展了补充调查。2017年12月21~28日,由2人组成的调研团队赴利辛县开展补充调研。县级层面,与林业局就林业产业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与扶贫局就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座谈。镇级层面,与永兴镇扶贫办就扶贫工作进展及成效进行座谈,并补充完善相关数据。村级层面,与永顺村干部及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进一步对接,补充完善相关数据及资料;访问老村干部,了解村庄合并及发展历程等情况。2018年7月13~21日,课题负责人前往利辛县,边写报告边调研,主要调研内容是建档立卡工作过程及数据核实、有关扶贫项目资料和数据、产业项目实地考察等,与第一书记和主要村干部、镇领导继续交流。其间及此后,课题组主要成员一直与镇、村干部保持常态化沟通。课题组成员之一在利辛县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工作,熟悉情况,经常协助收集资料和参与讨论。
四 调研和写作思路及报告内容
本报告是在实地调研资料和数据基础上撰写的调研报告。调研和报告写作思路均参考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遵循村庄研究的三项基本原则。一是“解剖麻雀”,从对农村社会的基本认识出发,牢牢把握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对象的原则,对永顺村的扶贫和发展问题进行剖析;二是“见微知著”,立足永顺村个案,反复开展县、镇层面调研,在县域视野下总结精准扶贫工作在村级实践中的主要做法、成效、经验及问题;三是“推动进步”,从村庄繁荣和贫困村发展前景的角度,指出永顺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该村改进工作的对策思路。
根据研究总体思路,本报告共由七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村情概述,以一个普通皖北村庄视角描述样本村——永顺村。首先,介绍和描述永顺村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地理与农业资源、人口与家庭结构、经济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等;其次,概述永顺村村庄合并过程与村民自治情况,包括两次合并情况、合并后三次村委会选举情况、合并以来的治理情况及“能人”型后备干部培养。这里暗示村庄合并埋下了村庄治理不顺畅的“伏笔”。
第二章,建档立卡与贫困人口变动。系统梳理永顺村主要时间节点建档立卡与贫困人口变动情况,包括首次建档立卡情况、“回头看”与调整情况、精准核查月活动与调整情况、“再回头”信息核查与调整情况,细致分析建档立卡数据变动及其原因。利用建档立卡系统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描述和分析了永顺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主要特征。对建档立卡工作和数据的了解,占用了后期补充调研以及报告写作的相当大的精力,至少有1/3,最终我们发现,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线下识别过程的被动性和不规范性共同导致了这种局面。
第三章,贫困村的扶贫治理体制机制。借助资料,首先,分析和构建了村级定点帮扶总体构架,其次,从四个方面系统叙述永顺村的帮扶体制机制,包括单位包村的体制机制以及包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驻村帮扶开展情况,主要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开展情况,工作队长也是驻村第一书记;干部包户的落实情况,主要是帮扶责任人的变更以及基本的履职情况;村“两委”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扶贫专干的工作开展情况。
第四章,扶贫项目和资金。主要从投入(来源)的视角,归类整理和分析永顺村在脱贫攻坚期间获得的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项目和资金有时候是配套的,有时候则不是。很多时候,一个项目需要多方面资金投入才能实现,典型的如道路建设、光伏电站建设等,产业扶贫项目也是如此,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方式促成项目的实施。政府融资和社会帮扶资金的增加是重要保障。
第五章,精准扶贫措施。主要从项目和措施实施的角度,分类论述各类精准扶贫措施在永顺村的开展情况及其基本效果。根据重要性程度,报告分析了六大类措施,分别是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安全保障以及作为社会保障的低保和五保。光伏扶贫和林业扶贫纳入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扶贫在项目和资金部分已经予以了较好的论述,所以在此不再涉及。健康、教育、住房“三保障”方面还分别描述了永顺村的基本情况。
第六章,脱贫与村庄发展。本章从全村的视角看永顺村的脱贫成效。首先是对直接的脱贫效果的评价,也就是脱贫质量评价,使用了建档立卡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其次,以2016年底脱贫出列为节点,作为对“脱贫不脱政策”机制的响应,专门论述了2017年以来的后续帮扶开展情况。对于永顺村这样的较早脱贫的村来说,由于有持续的帮扶,真正的发展亮点在脱贫后,产业发展难题也在之后才体现出来。接下来,站在全村视角,概括了村庄发展的基本情况。最后是回应报告之初提出的分析思路,对永顺村的内生性发展给出中性偏积极的评价。
第七章,调研思考。本章具有总结性质。首先以村为基点,分析就贫困村的扶贫和发展而言,县、镇、村三级各发挥了什么作用,结论是正面的,贫困村的发展离不开县、镇两级的积极作为。其次,分别论述村级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是几条兼具对策建议性质的研究结论。
[1] 资料来源于《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
[2] 资料来源于《2018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3] 其他的八个县分别是金寨县、太湖县、阜南县、石台县、望江县、萧县、临泉县、霍邱县。
[4] 依据2017年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
[5] 以上总人口数据为村干部实际统计的村人口数据,与第一章中总人口数据存在不一致,主要是由于公安系统户籍数据对婚丧嫁娶人口的户籍没有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