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总论 “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2017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热烈欢迎,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与此同时,世界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事件,传统的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发生变动。在此背景下,如何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未来必须深思并慎重应对的重大课题。
“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2017年,在中央的引领及相关部门的配合推动下,“一带一路”在顶层设计、部署落实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新进展。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被写入党章,使我国经济外交方面的顶层设计更加明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厦门金砖峰会、东盟峰会、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倡议、中国-中东欧“16+1合作”、G20峰会、APEC会议等高层级会议的召开,使“一带一路”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更大;“数字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等新概念的提出,开启了“一带一路”深化合作的新格局;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工信部、文化部等密集出台多项方案,“一带一路”政策利好不断释放……4年多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顺应、引领时代潮流的新理念与新载体。[1]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2017年底,中国已经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近2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欢迎。[2]2017年以来,“一带一路”不但在东亚、非洲、拉美成为政治家及传媒界、知识界的热点用语,而且已经走进联合国、欧盟、英国议会的会议、文件。2017年初,联合国安理会以15票赞成一致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中,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发展政策战略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3]
“一带一路”倡议是否能给全世界带来更大的繁荣和安全?是否能创造“全球化的新黄金时代”?位于科隆的德国亚洲之家基金会董事会成员、中国问题专家乌维·霍林格的新书《长征2.0——中国的新丝绸之路作为发展模式》提供了启发性的见解。作者认为,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一项目是相对于西方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在许多亚洲、非洲和东欧国家,中国的做法比西方的经济自由化和民主承诺更有吸引力。因为中国承诺通过积极的政府支持保持蓬勃发展和创造富裕繁荣,而不会在政治上干涉他国内政。[4]
隶属于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学府“威廉玛丽学院”的著名学术研究机构“AidData”在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中国的报告中,用数据客观地讲述了“一带一路”正在给沿线各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积极变化:“我们发现中国的发展项目,尤其是中国的交通项目,正在缩减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不平等……中国所投资的互通互联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令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配变得更加均匀。可以说,中国正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走出经济活动过于集中在少数城市中心、令乡镇和村庄失去发展机会的局面,中国带来的这一改变应该得到肯定和称赞。”[5]目前,“一带一路”倡议似乎涵盖中国所触及的一切,但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这并不意味着该倡议是镜花水月。在世界各地的政府与国企会议室里,在物流战略要地现场,在数十个国家的新建经济特区,它实实在在地发生着。[6]“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倡议这5年来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是引领了一种新型的全球化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引领资金投向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以求互联互通,由于基础设施是造福于广大民众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打造了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合作平台,有效治疗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顽疾。[7]
化解“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深水区的难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多来,给全球众多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有关中国“搞新殖民主义”“债务增加论”“环境破坏论”“经济掠夺论”“地缘扩张论”“规则破坏论”等观点还是时不时冒出。[8]西方学者以及权威人士担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改变全球战略布局。“中国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处理这些压力与质疑。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正在成功解决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9]
客观地看,“一带一路”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大尝试,不可能先有一个周密的详细设计,“边看边走”“摸着石头过河”是必然的过程,因此,出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甚至水土不服,实属自然。为此,要正视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以避免发生更多的失误。在中央及国企全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积极参与;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更加开放透明,与欧盟、日韩、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开展“第三方”合作;放远眼光,少安毋躁,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发展当地可承受、符合实际需求的项目;制定“中国海外反腐败法”,提高企业道德水准,增强企业对投资地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促进“一带一路”项目可持续运营。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提升话语权,提高参与各方对投资项目高质量水平的认可度,共同创造条件保证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建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法制建设、金融支持、风险管控、资产保值升值,人身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规则和条例。三是每个企业都要对自己的项目负责到底,保证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和运营。[10]
继续学习如何做大国
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论述在世界舆论场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作为崛起性力量,已经认识到外界对中国发挥更大国际作用的期待和关切,中国正在学习和适应伴随成长而来的高涨的国际期待,正更加主动地为改革和完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中国新的时代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的复兴,也会意味着所有国家的共同繁荣。”[11]
2016年,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先生出版了一本《如何做大国》的著作,探讨中国和平崛起及大国担当问题。吴先生着重强调了中国应该如何消除别国的疑虑,以顺利实现和平崛起。2018年,同样是资深外交官的傅莹女士进一步讨论了这一话题:我们缺乏做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或者说当国际层面“玩家”的历史经验,所以,需要学习如何做大国。傅女士认为,中国需要扩展国际视野,尤其是在公众层面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大国有更好的条件维护和拓展自己的利益,同时也需要权衡代价,而且要对更广泛的人类共同利益承担一定责任。因此,我们需要对外部的情况和其他国家的需求和感受保持敏感性,学会从更广泛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中国人需要成长为拥有国际视野和思维的大国公民,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的境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