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杭州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西湖歌舞几时休

第五篇西湖歌舞几时休

繁华盛世应如是

宋韵杭州城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人间天堂宜游宜居。繁华都市里,充满烟火气的街巷市井处处都藏着热闹,时时上演着精彩。

市井繁华之

南宋不夜城

始建于2002年的大唐不夜城今天已经是西安市的一张文旅金名片,依托盛唐文化的影响力,年均接待游客超过7000万人次。其实杭州也可以动动脑筋,依托宋韵文化打造个现代版的“南宋不夜城”。在这方面杭州的历史底蕴完全能支撑起来。

1164年,写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杨万里时年37岁,到杭州出差时住在朋友徐元达家里。这个徐朋友应该是个有钱人,因为他家就在南宋首都的商业中心——御街旁边,有个类比,就好比住在今天北京王府井附近14万/㎡的豪宅里。住在朋友豪宅里的杨万里却开心不起来,原因倒不是因为红眼病发作导致心理失衡,实在是御街上彻夜车马不息、人声鼎沸,吵得他都失眠了。

那这条“十里天街”晚上都在热闹个啥?答案是旅游购物并行、吃喝娱乐一体。有别于其他朝代对居民夜生活的严防死守,在宋朝晚上出去Happy是合法的。杭州作为南宋都城,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对娱乐休闲有了更高需求,为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消费群体。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晚上卖场的营业员只能勉强凑和眯会眼,不到两个小时又要开始做早市生意,劳动强度那是相当的大,也从侧面佐证了南宋杭州城夜经济的丰富多彩。

御街火爆人气首先体现在吃的方面,种类繁多且价格亲民。时令菜肴有煎白肠、粉羹、酒蟹、卤鸭、炒肺,面食点心有盐煎面、鸡丝面、糖糕、花糕、蜜糕等,此外据说烧烤也很受欢迎。至于销金裙、缎背心、细画绢扇等各类日用品及服饰,书籍、字画、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更是应有尽有,足可满足广大市民和天南海北游客的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

至于娱乐板块则主要集中在勾栏瓦舍,史料记载南宋杭州的瓦舍共有20余座,大约有上百个勾栏。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除了御街外,其它比如北瓦就在现在的庆春路一带。勾栏瓦舍其实就是四周围起、上面封顶的全封闭建筑,有点像神庙戏台,目的是保证演出不受风雨寒冷的影响。经常上演的有融合了歌舞、杂技、说唱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杂剧,因为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所以是当时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表演形式之一。与之相对应,和宋词结合的“小唱”则深受宫廷和文人雅士青睐。多样化的娱乐选择,满足了不同阶层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南宋杭州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勾栏瓦舍的兴起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如御街市南坊北的中瓦夜市,就集合了观赏、吃、喝、玩、乐等多种功能,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圈。

除了御街这种大型综合体,宋朝杭州还有其他不同类型的夜市,有的属于专业集市,如修义坊是“肉市”一条街,此外还有川广生药市、象牙玳瑁市、金银市、珍珠市等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杭州市曾兴起专业市场建设热潮,至今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仍名扬四海。其中多少还是受了老祖宗的启发)有的属于休闲夜市,如在西湖的私家园林区域,以湖、园为中心,休闲渡假吃喝玩乐。这种消费理念出现在800年前是十分超前的。随着夜市的繁荣,杭州城开始出现了街灯、桥灯、路灯等公共照明设施,以及周边酒楼、茶馆和客栈等配套设施,逐步发展成为“南宋不夜城”。

市井繁华之

潘衡生意精

浙江人历来有喜奔竞、善商贾的特点。宋代的杭州商人头脑灵活,算盘打的都挺精,来看看北宋朝杭漂金华人,制墨名家潘衡的生意经。

潘衡工制墨。初至钱塘,起灶作墨,得烟丰而墨不甚精。后苏子瞻教其远突宽笼,得烟几减半而墨弥黑,因文其上曰:“海内松煤东坡法,墨皆精者也。”墨价遂数倍于前。

不过其实潘衡的生意经另有玄机。用无厘头的写作手法还原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应该是这样的:

北宋年间,与文化名人苏东坡同时期的企业家潘衡专营文房四宝中的墨。刚开始时潘老板的公司还是注册在杭州市的一家初创企业。技术没法和现在扬名海内外的“杭州六小龙”比,加工厂里烟熏火燎环保问题突出,做出来的产品质量还不过关。本着浙江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激情,潘衡专程跑到海南岛和苏东坡一起研究改进制墨技术。按照公司后来的宣传通稿,他和苏东坡为攻克技术难关,没日没夜做试验,在大晚上还在实验室烧松脂油制墨,差点不小心把房子都烧了,最后终于取得成功。潘衡回到杭州后,推出了运用全新配方调试的新一代产品,实现了质的飞跃,迅速占领了市场。现在的公司广告词就是“苏东坡秘方好墨,你值得拥有”,当然价格要稍作调整,就比以前翻番,比同行贵几倍而已。这个大哥如此富有专研精神和质量意识,不愧是浙商先驱。

有好事的记者为了挖掘行业内幕,专门跑去采访苏东坡的儿子苏过,想要了解这么核心的制墨新技术,苏东坡怎么就轻易转让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苏过气愤的说:“家父在海南岛做墨,是因为无事可做随便玩玩消遣消遣,根本就没有什么秘方。”苏过还进一步揭露,潘衡和苏东坡搞的试验,因为没有胶,只好采用牛皮膏和油墨混合的土办法,结果因为没有办法固体化,得到的成品只有十几条手指般不成形的黑墨,倒是差点把房子给烧了。

显然潘衡宣传的制墨秘方应该是从别的地方学来或是买来的。拉上苏东坡不过是个营销手段。现在打着“苏东坡秘方好墨”的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名声在外。“知识产权算不算盗版,名誉损失怎么计算”苏过越说越激动,“我要维权。”宋朝工商界又出了条劲爆新闻。

市井繁华之

杭扇雅俗共赏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扇子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杭扇与丝绸、茶叶并称为“杭产三绝”,是杭州的标志性特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杭扇之所以名气这么大,创立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王星记扇庄功劳最大,因为王星记是中国制扇业中产量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一家综合性扇厂。但奠定杭扇发展基础的源头,却要追溯到宋朝。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对杭扇产业的起步有着决定性作用。

北宋王室南迁后,众多制扇名匠和画扇艺人聚集临安(今杭州),使杭州成为制扇业中心,制扇工艺得到极大发展。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多次提及扇子相关产业:“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扇子巷多制扇之家”,“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扇柄、异色影花扇”等品类繁多,材质涵盖竹、纸、绢,工艺精细。《都城纪胜》中也提到临安“扇子行”规模庞大,扇子不仅内销,还通过海运销往日本、高丽等地。商人“以扇为货,舟载不绝”。今天日本京都东福寺收藏有一把南宋竹骨纸扇,扇面绘西湖断桥,可见当时扇子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

除了商品属性外,南宋时扇子还从实用器物逐渐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文化符号。团扇作为主流品种,以木、竹为框,以杭州盛产的绢绸为面,是文人墨客进行创作的绝佳载体。南宋著名画家马远创作的“边角构图”风格的《寒江独钓图》、《松下闲吟图》等作品,据考证原来都是扇面小品。《宋史·苏轼传》中记录了苏东坡曾进行过一次有意思的团扇艺术创作。苏东坡做杭州通判时有一次审理一个还不出欠债的卖扇老奶奶,“妪持扇至,公取白团扇二十,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依靠苏东坡的即兴创作,老奶奶的扇子被抢购一空,债务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另一种受到文化人喜欢的扇子品种是由日本、高丽传入中国的折扇(聚头扇)。通过工艺改良,采用湘妃竹为骨,以韧性更强的皮纸为面,使折扇更适应江南气候。由于便于携带,开合间的仪态体现“君子之风”,折扇逐渐成为南宋文人必备的随身之物,成为文化人身份的象征。理学大家朱熹就曾说:“执扇如执礼,开合皆有度。”

由于杭扇“雅俗共赏”的文化基因,南宋杭扇时一度成为官方用于表彰奖励的礼品,形成了在端午节宫廷赐扇的习俗,扇面题写“驱邪纳福”字样,称为“御赐画扇”。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抗金名将韩世忠曾获宋高宗赐“御书团扇”,扇面题写“忠勇”二字,以表彰其功绩。

市井繁华之

歌姬风姿绝美

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诧》写了苏小娟和赵司户之间的故事:苏小娟,钱塘人,亦作苏小小(葬在西泠桥的南齐同名歌妓苏小小是她前辈)。苏小娟与其姐苏盼奴都是南宋时临安城俊丽工诗的著名歌妓。苏盼奴与太学生赵不敏相爱,可惜因为赵不敏家贫,无力为她赎身削籍。后来赵不敏应试得中到襄阳府任司户,不料三年后一病不起。临终时把毕生积蓄分作两份,一份留弟弟赵院判,一份送赠苏盼奴。并留下美好愿望,希望弟弟能求娶苏盼奴妹妹苏小娟为妻。从这个举动看的出赵不敏算是个有情有义的痴心汉子。

赵院判到了杭州,得知苏盼奴一个月前也死了,生前可能还和顾客有点经济纠纷,苏小娟也牵涉其中,倒霉入狱。最后苏小娟凭才智成攻被无罪释放,还被允许落籍从良,与赵不敏的弟弟赵院判白头偕老。

这个故事有两个知识点。一是宋朝杭州城的高消费。贵族子弟纸醉金迷,大笔开销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狎妓玩乐。为招揽高级官员、盐商巨贾等优质客户,杭州的顶级娼妓除了自身要有才艺,会写诗能歌善舞外,在穿着打扮、环境营造等方面花费十分惊人。《梦粱录》记载,市井妇人多穿粗麻短褐,而满头珠翠、臂间金钏的杭州歌妓“春时罗衫轻软,色尚青碧”;秋日则必簪时令鲜花,“金桂、木樨满鬓,香闻十步”。夏天要用青瓷冰鉴镇着杨梅浆,有贵客来时,要用龙泉窑青瓷执壶斟酒;冬日则裹上银鼠裘,在房中熏着龙涎香。当时物价水平“一匹细罗价六百文,犹胜糙米三石”。《宋史·食货志》记载“民日佣不过百钱”,《夷坚志》记得还要详细,当时临安的木匠日薪不超过百二十文。

所以可能这些风月场里的美女臂间折钱百贯的金缠臂,价钱就相当于底层漕司衙吏一二十年的俸禄,身上随随便便一件暗花罗抹胸,就可抵钱塘江畔农户十亩薄田。《都城纪胜》里的记载:“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是名副其实的“销金锅儿”。

二是古代娼妓作为底层阶级的血泪史。《宋刑统》规定,娼妓要在耳后刺上官府发放的“娼籍“墨印,官妓编入乐籍,从良须经官员作保、州府批允,交赎身钱。赎身钱价格依色艺定等,像苏盼奴这种著名花魁,缴五百贯“脱籍钱”方得自由也是平常的很,这笔巨资足够在候潮门外置办五进宅院。所以即使是做了底层公务员,赵不敏也付不起苏盼奴的赎身钱。普通营妓赎身也需要百贯,这笔钱的购买力《夷坚志》记载相当于“临安畲田人三年所获”。除了正常缴费,往往还有其他灰色支出,比如还要贿赂乐营将“手续钱”等等,否则就会被刁难。如《名公书判清明集》里的案例:淳熙年间有官妓自赎,反被乐营指控盗窃官物,最终人财两空。最苦是那些私妓,如果没有攒够赎身银两,到年老色衰时多被卖作商人妾婢。

所以对苏盼奴苏小娟们而言,腊梅香气里,更漏声催下的满室珠翠,其实不过是涂了金漆的牢狱栅栏。一时风光终究掩盖不了残酷命运的悲惨实质。

附:南宋女子的服饰美学(豆包创作)

在南宋,女子的服饰风格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韵味,其不仅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还展现出女性对美的独特追求。从服装款式到面料材质,从配饰搭配到头饰妆容,无一不体现着南宋时期的审美与风尚。

简约优雅的衣衫

南宋女子的上衣种类丰富,以衫、袄、褙子最为常见。衫一般为单衣,质地轻薄,常采用纱、罗等丝织品,如罗衫质地轻盈,透气性佳,适合在温暖的季节穿着,上面或绣有精致的花纹,或印染着淡雅的图案,领口和袖口处往往会有精美的镶边装饰。袄则多为夹衣或棉衣,在冬季穿着,款式较为宽松,面料厚实,有锦、缎等材质,上面绣制的花鸟鱼虫图案栩栩如生,色彩艳丽。褙子是南宋女子极具代表性的服饰,直领对襟,两腋开叉,不束腰带,多为窄袖,衣长有长款和短款之分。短褙子一般搭配裙子穿着,显得活泼灵动,适合日常活动;长褙子则更为优雅大气,可作为正式场合的外搭。穿着褙子时,内搭抹胸,下配裙子,行动间,褙子随风轻摇,尽显温婉气质。

多彩飘逸的裙装

裙装是南宋女子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裙为主,款式多样。裙子的面料有罗、绸、布等,其中罗裙最为流行,罗的质地轻薄、透气,上面的纹理细腻精美。裙子的色彩丰富,有红色、粉色、绿色、黄色等,红色热烈喜庆,常出现在重要节庆场合;粉色温柔甜美,绿色清新自然,黄色明艳动人。裙子的装饰也十分讲究,裙摆和裙腰处会绣上花边,有的还会镶嵌珍珠、宝石等饰品,增添华丽感。有一种旋裙较为独特,前后开胯,方便女子骑驴出行,起初多为妓女穿着,后来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还有百褶裙,褶纹细密,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尽显女性的柔美。在正式场合,女子会穿着拖地长裙,如“赶上裙”,裙长拖地,行走时需微微提起裙摆,显得端庄典雅。

精致讲究的配饰

南宋女子注重配饰的搭配,小小的配饰为整体装扮增添了点睛之笔。她们会佩戴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首饰,材质有金、银、玉、珍珠等。耳环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水滴形等,上面镶嵌着宝石或珍珠,在鬓边摇曳生辉;项链多为金银质地,搭配着精美的吊坠,或为玉佛,或为宝石,彰显身份与品味;手镯有玉镯、金镯等,玉镯温润细腻,金镯华丽大气;戒指的款式也十分丰富,有的刻有精美的花纹,有的镶嵌着珍贵的宝石。腰间会系上绣花裹肚,既实用又美观。裹肚上绣着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色彩鲜艳,针法细腻。此外,女子还会手持香囊,香囊的形状各异,绣工精致,里面装满香料,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为女子增添了几分温婉的气息。

多样典雅的头饰

头饰是南宋女子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着她们的审美与身份。一般都梳髻,将头发盘上头顶挽成各种形状的发髻,如凌云髻、双螺髻、朝天髻等。凌云髻高耸如云,显得高贵华丽;双螺髻形似两个海螺,俏皮可爱;朝天髻将发髻高高竖起,充满活力。发髻上会插上各种发簪、钗、梳等饰品,材质有金、银、玉、象牙等。发簪的造型有花鸟、龙凤、如意等,雕刻精细,栩栩如生;钗的款式多样,有单股钗、双股钗等,上面镶嵌着宝石或珍珠,光彩夺目;梳一般为木质或角质,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起到装饰和固定发髻的作用。每逢节日或重要场合,女子还会在头上插戴鲜花、雪柳、玉梅、闹娥等饰物。鲜花如牡丹、芍药、玫瑰等,色彩鲜艳,香气扑鼻,为女子增添了自然的美感;雪柳用绢或纸制成,形状如同柳枝,上面点缀着五彩的装饰,在风中轻轻摇曳;玉梅用玉石雕刻而成,造型逼真,宛如雪中绽放的梅花;闹娥则是用丝绸或彩纸制成的小昆虫形状的饰品,活泼生动。这些饰物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展现了女子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南宋女子的服饰,从衣衫到裙装,从配饰到头饰,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它们不仅是实用的衣物,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现了南宋时期女性的温婉、优雅与灵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