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2023年3月12日,士杰兄发来他的新作《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的稿子,让我作序,他说:“该书是基于正史与地方志之史料而落笔的,此正是老兄之专业领域,由你写序,乃不二人选!”收到这则微信,我确实感受到了他的热情,也着实被这份热情惊吓了一遭。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应邀写过几篇序言,大都限于地方志书的范畴,而且也没有类似的同窗关系。士杰兄之请实属我意料之外。于是,我当即回复:“你真是让我左右为难,不答应吧,你我几十年的老同学,求写一篇文章都不答应,似乎说不过去;答应吧,给同学的大作作序,似乎又与平起平坐的同学关系不合拍,将来784班的老同学看到了,是不是心里都会暗暗地说:‘颜越虎,你也太自以为是了,竟然敢为同班同学的大作去作序!’”但士杰兄非常执着,搬出古今中外同学为同学之作写序的事例作为论据,意在让我觉得为《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写序并非开创一种先例,这样可以使我放下不必要的思想包袱。话到如此,意到如此,我再不写似乎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
一个多月来,我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心里也总算有了一点谱。五一节前,我给士杰兄发了一个信息,说:“假期里应该可以完成任务。”
编撰出版正史里的本籍人士,这不是士杰兄的首创。本世纪初,绍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曾经编辑了一部《二十五史中的绍兴人》,2003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辑录了在二十五史中列传的古山阴、会稽籍及定居、死葬山阴、会稽的客籍和在山阴、会稽出生的历史人物二百二十七人。此后,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按《二十五史中的绍兴人》的体例,编辑了《二十五史中的浙江人》,于2005年1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二十五史中浙江籍人物两千余人的传记。这两部书仅仅是摘录二十五史中相关人物的记述,相对比较简略。
2022年5月,绍兴市文史研究馆编的《二十五史中立传的绍兴人》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收录相关人物三百六十七人,“他们或为一代国士,或为一域翘楚,包括绍兴籍人士、定居人士、对绍兴贡献卓著人士、在绍兴有鲜明任职经历或生活印记人士、籍贯不明或被误记却经考证确认的绍兴籍人士、史书载明原籍绍兴后迁籍他乡等六类”。该书并非一般性的资料汇编,而是通过史海钩沉,披沙拣金,反复甄别,精心选择,既能从中看到绍兴历史悠久、人文彬盛,也可藉此领略中华文明的内核,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不仅体现了绍兴作为“名士之乡”的神韵,而且也传递出了编者的匠心。
翻阅《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觉得其立意、取舍及写法等方面,颇与《二十五史中立传的绍兴人》暗合;细细读来,又感到士杰兄的大作有不少独特的亮点,其思考之深、分类之精、引述之丰、评价之妙,不能不让人叹服其功力与见解。我知道,士杰兄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或者说深度,诚非一日之功也。
士杰兄1978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今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得到过正规而严格的学术训练,为其日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毕业后,他曾任教于桐乡县电大工作站和桐乡县(市)委党校;其后,又先后任职于桐乡市委政策研究室、桐乡市委办公室、桐乡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桐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岗位调整、职务升迁并不影响他笔耕不辍、佳作连连。自2010年以来,他创作、编写、出版了《河声入梦来》《水墨乌镇》《乌镇印象》《乌镇·茅盾》《桐乡土话》《留住乡音》等著作,主编了《桐乡历史文化丛书》(1—3辑)、《桐乡本是凤凰家:桐乡民间故事集》《桐乡槜李》《那些事 那些人——桐乡地方文史访谈回忆录》(1—5辑)、《风雅桐乡》等各类书籍,还编了《人小志大:浙江首部电影故事片的桐乡缘》一书。这些都为士杰兄编写《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作了资料上、技法上和学术上的充分准备。特别是2015年4月,他从桐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担任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可以说,几乎是全身心投入了桐乡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之中,《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的编写、出版,乃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说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并非是指这项工作轻而易举,相反,这是一项极其艰苦、极耗精力的工作。写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2020年4月,在距离我们大学教学实习38年之际,在当时教学实习带队老师、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8人,来到当年实习的兰溪游埠中学,走访熟悉的校园,重温难忘的时光。从游埠回来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兰溪市李渔纪念馆“芥子园”等景点。在该纪念馆展厅,士杰兄看到李渔曾于康熙十三年(1674)至桐乡,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回来后,他便一头扎进故纸堆里,钩沉探幽,查知李渔的那次桐乡之行是拜访桐乡知县孙雪崖,两人同为戏曲作家,因此,往来较多,交往颇深。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他写出了《康熙十三年:李渔桐乡访雪崖》一文,并在2020年6月19日的《嘉兴日报·江南周末》“人文地理”版上以整版篇幅刊出。这个故事不仅仅具有“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展示出士杰兄对桐乡人物研究的痴迷。一次出行、一场聚会、一个展览,都可以触发他那桐乡人物研究的“敏感神经”,在广泛收集、仔细考订的基础上,都可以成为《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的相关资料。这不能不说是士杰兄对桐乡人物研究的敏锐与执着。
为了把《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这一研究做得更加深入、更有价值,这些年,士杰兄系统查阅了桐乡现存的8部旧县志,以及《乌青镇志》《濮院志》等乡镇旧志,从其“人物传”“宦绩传”“寓贤传”中查找桐乡相关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仕宦政绩、学术成就、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他以一条公认的、可操作的“录取线”——以“正史见载”为入选标准,来介绍、书写其中的桐乡人(含相关的外地人)。正因为有了这些扎实而细致的基础工作,《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就显得厚重而丰满。
我特别想指出的是,由于桐乡建县相对较晚。崇德县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38),桐乡由崇德析置于明宣德五年(1430),因此,《宋史》以前并无明确的桐乡之载。有鉴于此,士杰兄把该书的涉及范围设定于宋元明清时期,把书名确定为《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这是一种学术严谨的体现。
2021年4月,在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桐乡市文旅局、桐乡市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桐乡记忆”云直播讲座上,士杰兄曾以《正史中的桐乡人》为题,作过一个讲座,点击量超过6.5万。作为一个地域人物的讲座,能有这样的点击量,听众也有较好的反应,是很不容易的,我很为士杰兄感到高兴!与其说这是士杰兄小试牛刀,不如说这个讲座让人们看到了《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将来备受欢迎的美好前景。
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该书已被列入“2022年桐乡市文化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可以预料,随着《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这一“文化精品”的编撰、出版,风雅桐乡的一个个先儒、忠烈,官宦、名贤,他们的仕宦政绩、道德文章、流芳翰墨,乃至于其钟灵毓秀之美、家风家学之盛,都将更加广泛地流播于茅盾故乡,无声地滋养梧桐之乡百姓的精神世界,为桐乡这个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之地、文化之邦增添新的人文之光!
是为序。
颜越虎
2023年5月1日于杭州风荷坊
(作者系《浙江通志》副总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