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网页制作技术入门
HTML、CSS和JavaScript是网页制作的标准语言,要想学好、学会网页制作技术,首先需要对它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节将对这些网页制作的相关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1.2.1 HTML
HTML主要通过HTML标签对网页中的文本、图片、声音等内容进行描述。HTML提供了许多标签,例如段落标签、标题标签、超链接标签、图片标签等,网页中需要定义什么内容,就用相应的HTML标签描述即可。
HTML之所以称为超文本标签(标记)语言,是因为它不仅通过标签描述网页内容,而且文本中包含了超链接。通过超链接将网站、网页和各种网页元素链接起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网站。下面通过一段网页的源代码截图来简单地认识HTML,具体如图1-7所示。
通过图1-7可以看出,网页内容是通过HTML指定的文本符号(图中带有“<>”的符号,被称为标签)描述的,网页文件其实是一个纯文本文件。
作为一种描述网页内容的语言,HTML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1989年HTML首次应用到网页编辑后,便迅速崛起成为网页编辑主流语言。到了1993年HTML首次以因特网草案的形式发布,众多不同的HTML版本开始在全球陆续使用,这些初具雏形的版本可以看作是HTML 1.0版。在后续的十几年中,HTML飞速发展,从2.0版(1995年)到3.2版(1997年)和4.0版(1997年),再到1999年的4.01版,HTML功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此同时,W3C也掌握了对HTML的控制权。

图1-7 网页的源代码截图
由于HTML的4.01版本相对于4.0版本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只是提高了兼容性并删减了一些过时的标签,业界普遍认为HTML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期,对Web标准的研究也开始转向了XML和XHTML。但是有较多的网站仍然是使用HTML制作的,因此一部分人成立了WHATWG(网页超文本应用技术工作小组),致力于HTML的研究。
2006年,W3C又重新介入HTML的研究,并于2008年发布了HTML5的工作草案。由于HTML5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得到各大浏览器厂商的支持,HTML5的规范也得到了持续完善。2014年10月底,W3C宣布HTML5正式定稿,网页进入了HTML5开发的新时代。本书所讲解的HTML语言就是最新的HTML5版本。
1.2.2 CSS
CSS(层叠样式表)通常被称为CSS样式,主要用于设置HTML页面中的文本内容(字体、大小、对齐方式等)、图片的外形(宽高、边框样式、边距等)和版面的布局等外观显示样式。
CSS以HTML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功能,例如字体、颜色、背景的控制和整体排版等,而且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浏览器设置不同的样式。使用CSS设置不同的文字样式如图1-8所示,图1-8中文字的颜色、粗体、背景、行间距和左右两列的排版等,都可以通过CSS来控制。

图1-8 使用CSS设置不同的文字样式
CSS的发展历史不像HTML那样曲折。1996年12月W3C发布了第一个有关样式的标准CSS1,随后CSS不断更新和强化功能,在1998年5月发布了CSS2。CSS的最新版本CSS3于1999年开始制订,W3C在2001年5月23日完成了CSS3的工作草案。CSS3的语法是建立在CSS原始版本基础上的,因此旧版本的CSS属性在CSS3版本中依然适用。
CSS3中增加了很多新样式,例如圆角效果、块阴影与文字阴影、使用RGBA实现透明效果、渐变效果、使用@font-face实现定制字体、多背景图、文字或图像的变形处理(旋转、缩放、倾斜、移动)等,这些新属性会在后面的章节中逐一讲解。
1.2.3 JavaScript
JavaScript是网页中的一种脚本语言,其前身叫作LiveScript,由网景公司开发。后来在Sun公司推出著名的Java语言之后,网景公司和Sun公司于1995年一起重新设计了LiveScript,并把它改名为JavaScript。
作为一门独立的网页脚本编程语言,JavaScript应用领域很广,但最主流的应用是在Web上创建网页特效或验证信息。图1-9为用户注册页面,图1-10为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对用户输入的内容进行验证。如果用户在注册信息文本框中输入的信息不符合注册要求,或“确认密码”文本框与“密码”文本框中输入的信息不完全相同,就会弹出相应的提示信息。

图1-9 用户注册页面

图1-10 验证用户输入的内容
1.2.4 网页的展示平台——浏览器
浏览器是网页运行的平台,常用的浏览器有IE浏览器、火狐浏览器、谷歌浏览器、Safari浏览器和欧朋(Opera)浏览器等,其中IE、火狐和谷歌是目前互联网上的三大浏览器,三大浏览器的图标如图1-11所示。对于一般的网站而言,只要兼容IE浏览器、火狐浏览器和谷歌浏览器,即可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下面对这3种常用的浏览器进行详细讲解。

图1-11 浏览器的图标
1.IE浏览器
IE浏览器的全称为“Internet Explorer”,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款网页浏览器。因此IE浏览器一般直接绑定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无须下载安装。IE浏览器有6.0、7.0、8.0、9.0、10.0、11.0等版本,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一些用户仍然在使用低版本的浏览器如IE7、IE8等,所以在制作网页时,应考虑兼容哪些版本的浏览器。
浏览器最重要或者说最核心的部分是“Rendering Engine”,翻译为中文是“渲染引擎”,不过一般习惯将之称为“浏览器内核”。IE浏览器使用Trident作为内核,俗称为“IE内核”,国内的大多数浏览器都使用IE内核,例如百度浏览器、世界之窗浏览器等。
2.火狐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的英文名称为“Mozilla Firefox”(简称Firefox),是一个自由并开源的网页浏览器。Firefox使用Gecko内核,该内核可以在多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OS和Linux上运行。
说到火狐浏览器,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开发插件Firebug(见图1-12)。Firebug一直是火狐浏览器中一款必不可少的开发插件,主要用来调试浏览器的兼容性。它集HTML查看和编辑、JavaScript控制台、网络状况监视器于一体,是开发HTML、CSS、JavaScript等的得力助手。

图1-12 Firebug图标
在老版本的火狐浏览器中,使用者可以在火狐浏览器菜单栏中的“工具→附加组件”选项中下载Firebug插件,安装完成后按“F12”键可以直接调出Firebug界面,如图1-13所示。

图1-13 老版本的火狐浏览器中安装Firebug插件
但是在新版本的火狐浏览器中(如57.0.2.6549版本),Firebug已经结束了其作为火狐浏览器插件的身份,被整合到火狐浏览器内置的“Web开发者”工具中。使用者可以在火狐浏览器菜单栏中选择“打开菜单→Web开发者”选项,如图1-14所示。此时下拉菜单会切换到图1-15所示的菜单面板,选择“查看器”选项,即可查看页面各个模块,如图1-16所示。

图1-14 “Web开发者”工具
3.谷歌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的英文名称为“Chrome”,是由谷歌公司开发的网页浏览器。谷歌浏览器基于其他开源代码,目的是提升浏览器稳定性、速度和安全性,并创造出简单有效的使用界面。早期谷歌浏览器使用WebKit内核,但2013年4月之后,新版本的谷歌浏览器开始使用Blink内核。在目前的浏览器市场,谷歌浏览器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占据浏览器市场的半壁江山,图1-17为2019年10月国内浏览器市场份额图。

图1-15 “Web开发者”菜单面板

图1-16 查看网页各个模块

图1-17 2019年10月国内浏览器市场份额图
从图1-17可以看出,在国内市场,谷歌浏览器占据很大市场份额,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本书涉及的案例将全部在谷歌浏览器中运行演示。
多学一招:什么是浏览器内核
在1.2.4节中,频繁提到了浏览器的内核,什么是浏览器的内核呢?浏览器内核是浏览器最核心的部分,负责解释网页语法并渲染网页(也就是显示网页效果),是渲染引擎(标准叫法)的通俗叫法。渲染引擎决定了浏览器如何显示网页的内容和页面的格式信息。不同的浏览器内核对网页编写语法的解释也不同,因此同一网页在不同内核的浏览器里的渲染(显示)效果也可能不同。目前常见的浏览器内核有Trident、Gecko、WebKit、Presto、Blink共5种,具体介绍如下。
· Trident内核:代表浏览器是IE浏览器,因此Trident内核又被称为IE内核。Trident内核只能用于Windows平台,并且不是开源的。
· Gecko内核:代表浏览器是Firefox浏览器。Gecko内核是开源的,其最大优势是可以跨平台。
· WebKit内核:代表浏览器是Safari以及老版本的谷歌浏览器,是开源的。
· Presto内核:代表浏览器是Opera浏览器。Presto内核是世界公认的渲染速度最快的引擎,但是在2013年之后,Opera宣布加入谷歌阵营,弃用了该内核。
· Blink内核:由谷歌和Opera开发,于2013年4月发布,现在Chrome内核是Blink。
而国内的一些浏览器大多采用双内核,例如360浏览器、猎豹浏览器采用Trident(兼容模式)+WebKit(高速模式)。
注意:
谷歌浏览器使用的内核其实是Chromium内核,但该内核是WebKit内核的一个分支,因此可以归类到WebKit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