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与文学公开课:来自原罪的规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报应与株连:《圣经·旧约》之“索多玛城的毁灭”

《旧约·创世记》中,索多玛(Sodom)这座城市罪恶深重,所以上帝决定毁灭它。亚伯拉罕得知后,为索多玛城即将遭遇的大灾难而悲哀,因此代表全城居民向上帝请求宽恕。数番讨价还价后,亚伯拉罕终于为索多玛城的幸免于难争取到一线希望——只要城中能够找到一定数目的义人,上帝就收回成命,宽恕这座城市。

图1-3 《天使敦促罗得和他的家人逃离索多玛城》(1615年)

〔佛兰德斯〕彼得·保罗·鲁本斯

“如果全城有50个义人,您还要毁灭它吗?您是怜悯与慈爱的主,难道不能因为这50个人而宽恕其他罪人吗?将义人与罪人通杀,这并非您所行的公义啊!”

上帝答应亚伯拉罕,如果索多玛城有50个义人,他会因为他们而宽恕所有罪人。

亚伯拉罕见状,进一步冒昧地请求:“如果少5个,仅仅少5个义人呢?”

上帝答应:“45个义人也足以救得了那座城了。”

亚伯拉罕继续试探:“假如再少15个,只有30个义人如何?”

上帝微笑道:“如果有30个义人,我也必不动怒。”

“20个呢?我的主啊,您一向是宽容的,20个义人又怎样?”

上帝平静地回答:“为了这20个的缘故,我会宽恕这座城。”

“仆人诚惶诚恐地再次冒犯您,如果10个呢?这可是整整10个义人哪!”

上帝简略地回答:“不毁灭。”说完转身而去。[21]

遗憾的是,亚伯拉罕为索多玛居民所做的辩护与争取是枉然的——整个索多玛城竟然连10个义人也未能凑齐:

上帝随后派两位天使降临索多玛城,明察暗访当地风俗习惯、人性品格。天使化作异乡人,借宿在义人罗得家中。傍晚,全索多玛城的人,男女老少蜂拥而至,要求罗得将两个貌美的异乡人交出,任他们凌虐。罗得苦苦哀求,甚至提出以自己还是处女的两个女儿来代替异乡人承受苦难,依然遭到全城人的拒绝与羞辱。天使愤怒了,使出法术将罗得一家救出,警告他们迅速离开此地,天亮之前这座荒淫无道、被上帝所厌弃的城市将消失在滚滚烈焰之中。上帝严格信守诺言,无奈人类罪愆深重、无法救赎,因而不得不将整个城市付之一炬。只有罗得一家逃出了这座罪恶之城。罗得的妻子没有听天使的警告,离家时不舍回头,变为盐柱;罗得与自己的两个女儿逃出后,同寝留下后裔,大女儿的大儿子起名摩押,今摩押的始祖;小女儿的小儿子起名亚米,今亚扪人的始祖。[22]

“索多玛城的毁灭”生动诠释了《旧约》教义中古朴的罪刑观。首先,有罪必罚。这种惩罚来自上帝,因此更具有确定性与威严性。索多玛居民顽劣不化、野性未除、造孽深重,面对天使的数次感化,并无改过之心,行为也未有丝毫收敛,末日到来时,必将无人侥幸逃脱上帝的审判。其次,从宽处罚情节的提出。亚伯拉罕在索多玛居民与上帝之间担任着辩护人的角色,屡次挺身而出为人类辩护,争取利益;上帝亦深谙亚伯拉罕之苦心,尽最大可能作出让步,彰显其仁慈、宽厚的胸怀。最终审判者与被审判者达成协议——以部分义人换取整个城邦的刑罚豁免权,“10个义人”成为整个索多玛居民之酌定减轻甚至豁免刑罚的情节。无奈这座城市罪愆积重难返,最终天使搜遍全城,仅发现罗得、罗得之妻、罗得两个女儿共计4个品德高尚之人,与全城民众得以豁免的数目要求相距甚远。最后,绝不罪及无辜。罗得一家得以幸免,是因为他们平素言行善良虔诚、远离罪恶,尽管其也居住于索多玛城,属于索多玛居民,但明察秋毫的上帝在严惩罪人的同时,绝不会滥杀无辜。换句话说,索多玛城的故事以平实、浅显的语言向基督徒们讲述了一个基本的罪罚观——有罪者难逃惩罚、有罪者可自我救赎、无罪者永享荣耀。

图1-4 《亨利八世祈祷书》(约1500年)

手稿插图“福音书作者圣约翰在拔摩岛上写下《圣经启示录》”,〔法〕让·波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