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权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3章 千里算计荣国府

“若贾政忠于王事,陛下可借此分化四王八公十二侯,给他些甜头也未尝不可。”

“若他一条道走到黑,非要跟霍家那些人搅和到一起,削爵流放,抄家灭门……”

贾珩讲的兴高采烈,车厢内皇帝父子的表情就精彩多了。

就连一向对宁荣两府极其不满的刘济祯,当听到抄家灭门四个字时,都没能忍住,额头青筋嘭嘭的跳。

“打住,打住,你莫不是忘了你自己也姓贾?”

嘿~

“说的太高兴,把这一茬给忘了。”

贾珩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虽然臣也姓贾,但臣始终认为,四王八公一系,如今已有尾大不掉之势,于国朝有害无益。臣以为,趁此机会,试一试他们的忠心也未尝不可。”

“你的忠心,朕倒是见识到了。”

这厮简直就是个毒士,狠起来连自己人都坑。

帝王心硬如铁,都被贾珩勾得有些心动。

仔细一琢磨,这小子说的对啊。如此良机,不利用岂不可惜?

“贾政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

你确定你说的是政老爷?

贾珩是真想翻个白眼,不过这是御前,他可不敢真这么做,只能恭恭敬敬的听天王老子讲话。

“朕还是相信代善子孙的忠心的,那就让他去一趟。不过贾政就是性格太过正直,有些不谙世情……”

啊对对对~

“贾珩!”

忽然被皇帝一声喊,贾珩立马端正了态度:“臣在。”

只见皇帝话锋一转,肃穆说道:“出城前朕刚看完林海的奏疏,要押运一批盐税银子入京,从朕这借了贾琏过去。这样,你随船队一同北上,去荣国府面授机宜……”

“我?”

莫名其妙的被安排了这个活,贾珩有些懵逼。

不过皇帝似乎对自己的想法很满意,点了点头:“朕点了你为东宫侍读,你也该去京城见见太子了。正好替朕去给贾政传个话,让他好好当差,办好了朕不吝赏赐。”

马车的行进速度不慢,一行人在午膳前刚好抵达临近金陵城的一处皇庄。

管理皇庄的人,是金陵镇守太监派来的心腹。

他昨日就收到了掌宫内监戴权的消息,一大早就带着大小管事候在了庄子外。

“奴婢喜顺,拜见皇爷,皇爷万福!”

“喜顺?好名字,听着就喜庆,起来吧。”

今日心情不错,皇帝看什么都觉得欢喜。

他顺口一句夸,喜顺等人的忐忑当即散去,恭恭敬敬的起身。

一进庄子,皇帝父子就觉得甚是新奇。

“父皇,这跟京城那边的完全不一样啊。”

“嗯,是不一样。”

皇帝已经看出了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干净。

从进庄子开始,一直到一行人抵达皇庄别院,哪怕庄户住着的屋子显得陈旧,也是整齐整洁,干净清爽。

没有其他庄子的杂乱无章,道路上没有牛畜粪便,连一丝异味都没有。

“皇爷,咱这庄子,都是遵照林御史送来的章程管理的,凡在皇庄讨生活的,首先要遵守的就是卫生管理办法……”

喜顺是个机灵人,他极有眼色的给皇帝讲解着整个庄子乃至江南九大皇庄的基本情况。

包括从一开始的人员安置、分田、管理等等,事无巨细的讲了一遍。

当然了,该拍马屁的时候就拍马屁。

什么圣天子皇恩浩荡,赐下皇庄以活百姓。

金陵留守太监洪畴调度有方;扬州巡盐御史林海安民有术;江南神童贾珩天授神策……

反正是把能夸的都夸了,就连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都赞颂了一遍。

皇帝自是不会把这些当真,但还是乐呵呵的听完了喜顺的陈述。

他从中听出了安置流民时,最重要的几点。

其一,林如海或者说是贾珩的安置赈济策中,最看重的就是对卫生方面的极致要求。

其二,便是奖惩制度,能够极大的调动流民的积极性。

……

“陛下,每逢大灾必有大疫。防疫,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消毒以及卫生的管理。”

当初贾珩是亲自给各处皇庄管事上的卫生防疫课程,哪怕他不去讲什么细菌病毒的传播,但借林如海的钦差大权,他还是强制要求了管事们必须按照手册上的来。

凡是他的人巡查发现有不按手册来的,统统按抗旨处理。

最后硬是砍了好几个人的脑袋,这才将规章制度落到了实处。

整个赈灾安置过程中,六万多的流民,九处皇庄,没有出现过一例瘟疫。

与南直隶布政使司衙门安置的那批流民相比,就像是天赐般的奇迹,留守太监洪畴简直把贾珩当神人了,往景园送了几大车的礼。

天爷,只要他只要按照贾珩的办法做,把这九处皇庄管理好了,升职加薪、回京任职还会远吗?

贾珩顺着喜顺的陈述,大概解释了一下管理规则中的几处奇特之处。

皇帝越听越觉得此法可取,又询问了其中的几个关键。

“那这个科技奖是?”

“陛下可还记得前年送去京城的播种机、脱谷机还有改良水车?”

经贾珩这么一提醒,皇帝恍然大悟。

“原来都是你小子做的,朕该奖励你才是。”

贾珩摇了摇头:“非是臣的功劳,这些东西都是庄户们为了提高效率,自己琢磨出来的。喜顺公公应该清楚,庄户们为了能更轻松的种出更多的粮食,试验了很久才创造改良了农具。”

喜顺点头如小鸡啄米:“是的皇爷,奴婢以前还觉得这些都是无用之事,直到亲眼看到有老农打造出了可提高一倍效率的播种机。”

“农乃国朝根基,此法大善!大善!”

皇帝连连夸赞,对于贾珩的欣赏之意溢于言表。

大周幅员辽阔,哪年不出几个天灾人祸的。

赈灾与防疫,几乎是每个皇帝都头疼的事。若将贾珩的赈灾防疫策推行天下,那……

“父皇,儿臣觉得当将此法推行全国!”

咯噔~

皇帝心中顿感不好,他家老四又这么说,那就有些不妙了。

果然,贾珩悠悠开口:“此法好归好,但有两个前提。一是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其二便是足够廉洁、果敢的施政官吏。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