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医部分
1.定义
笔者认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为肺、鼻、咽同病,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肺居于胸中,膈以上,在脏腑之中的位置最高。《灵枢·九针论》载:“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为娇脏,其性喜润恶燥,不耐寒热,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体,或从口鼻而入,或侵犯皮毛,皆易犯肺而致肺气不利,升降失司,出现咳嗽。《灵枢·五阅五使》曰:“鼻者,肺之官也。”鼻主司嗅觉,其功能亦赖于肺气的宣发。《素问·五脏别论》载:“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故外邪侵袭,鼻窍闭塞,肺失宣降,则出现鼻塞、流涕、嗅觉不利。喉的通气和发声也直接受肺气的影响。喉是肺之门户以及呼吸的路径。《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故咽喉受邪,肺气不利,则出现咽痒、声嘶、咳嗽等症。
2.病因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因可分为外邪侵袭与脏腑内伤。
外感六淫之邪,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从鼻窍、咽喉侵袭肺脏,鼻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部经络不通则咽堵咽痒,肺失宣降则咳嗽,日久失治则迁延难愈。亦可见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肺气亏虚,或患者素有痰疾,外邪犯肺,引发宿痰,阻滞气道,肺气失宣。
内伤可因嗜烟好酒,过食肥甘,酿湿生痰,痰气搏结于气道,肺气不利,发为咳嗽;痰气交阻,经络不通,气机升降不利,肺脏功能失调,日久则影响其母脏及子脏,导致肺脾气虚、肺肾阴虚。
3.病机
主要病机为邪犯肺络,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早期多属实证,涉及风、寒、热、燥、痰邪,后可逐渐由实转虚,或成虚实夹杂之证。本病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初期肺实者以疏风宣肺、利咽通窍为主,兼散寒、清热、润燥;后期邪实正虚,以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以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并兼顾利咽通窍。辨证分为风盛挛急、热壅肺窍、痰气交阻、肺阴亏耗。
4.诊疗经验
(1)重视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作为慢性咳嗽的第二位病因,其患者多因咳嗽、鼻咽部不适前来就诊。病因可能为鼻窦炎、变应性鼻炎、非变应性非感染性鼻炎、感染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及慢性咽炎等,临床漏诊率高,宜在宣肺化痰止咳基础上联合抗炎、抗过敏、利咽、通窍治疗。
(2)把握耳鼻咽喉病变特点: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常因夜间平卧位后鼻咽部分泌物倒流至咽中,导致咽喉部分泌物积存,晨起咳嗽、咳痰多,治疗重点在治肺基础上兼顾治疗鼻咽部疾病。
(3)重视慢性咽炎与情志病的关系:
临床上部分慢性咽炎患者,疾病发作常与情绪相关,属于中医“梅核气”范畴,证属肝郁气滞,多由于情志因素,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气机不和所致,症见咽部异物感、咽球综合征,空咽时咽喉部有明显的团块附着或胀满感,主诉有异物感、梗阻感、灼热感、蚁行感、呼吸不畅等不适感觉,吞咽食物时这一感觉反而并不明显,常与精神心理、神经因素有关,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5.基础方
(1)鼻炎1号方:
该方侧重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用于素体肺虚、邪袭肺卫证,症见打喷嚏、流清涕,鼻痒不适。老年人多伴有宗气不足表现,如进食时鼻涕滴答不利;儿童多因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常伴有湿疹,属于过敏体质,症见打喷嚏、流涕、身痒、耳痒等过敏症状。成年人多于季节变化及冷热环境变化时加重,常因“感冒”就诊,病情迁延不愈,常诱发哮喘发作。
组成:
炒苍耳子6g,细辛3g,辛夷12g,防风12g,制五味子12g,桂枝12g,白芍20g,甘草6g。
方解:
鼻炎1号方是在苍耳子散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方中苍耳子辛苦温,入肺经,温和疏达,流利关节,宣通鼻窍,遍及孔窍肌肤而不偏干燥烈,又独能上达颠顶,疏通脑户之风寒,为风病之要药,而无辛香走窜、升泄过度、耗散正气之虑。苍耳子既可走上、走下、入内、出外,为通达之药,可通达九窍,亦为治风湿之药,不可单纯认为其为通鼻窍的药。辛夷辛温,趋向升浮,主入肺、胃经,气味芳香质轻,性升散,入肺经善散肺部风邪而宣通鼻窍,为治疗鼻渊之要药。苍耳子与辛夷,都能开窍通鼻,相辅相成,协同增效,为治疗过敏性鼻炎之要药。防风解表又祛风,有脱敏效果,可改善患者过敏体质;细辛祛风散寒、通窍之功效显著;五味子、桂枝、白芍温通经脉、收敛固涩;甘草调和诸药。
(2)鼻炎2号方:
该方侧重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伴有鼻窦炎,证属痰热郁肺,鼻窍壅滞;症见打喷嚏,鼻塞,鼻有黄浊涕,甚则前额眉棱骨疼痛,头闷耳胀。治以清热化痰,除脓清窦。
组成:
炒苍耳子6g,细辛3g,辛夷12g,白芷12g,薄荷12g,广藿香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2g,鱼腥草30g,黄芩12g。
方解:
鼻炎2号方是在藿胆丸基础上加减而成。藿胆丸主要由广藿香和猪胆粉制成,具有芳香化浊、清热通窍的功效,用于湿浊内蕴、胆经郁火所致鼻塞、流浊涕、前额头痛。鼻炎2号方将藿胆丸中的猪胆粉改为胆南星,并在苍耳子散基础上加石菖蒲、鱼腥草。其中,藿香善治外感暑湿食滞、头痛、鼻渊,黄芩清热解毒,石菖蒲、胆南星开窍醒神,鱼腥草清热排脓。全方共奏清热化痰、除脓清窦之功。处方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热清后仍需扶正收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细辛、辛夷、白芷等温性药物含挥发油成分,能收缩鼻黏膜血管,保护鼻腔黏膜,促进鼻腔黏膜分泌物吸收,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炎症,使鼻腔通畅。
常用加减(鼻炎1号方、鼻炎2号方):
1)鼻痒、喷嚏重者,加蝉蜕、乌梅,以脱敏通窍。
2)合并湿疹者,加白鲜皮、土茯苓。
3)鼻塞重者,加鹅不食草以芳香通窍,但鹅不食草气味辛熏,内服剂量不可过大,一般6g,否则易出现胃肠道反应。
4)鼻窍不通伴耳窍不利,如耳痒、耳闷、耳闭塞不通者,加郁金以利窍通络。
5)肺气虚者,在玉屏风散基础上加灵芝、红景天,以补肺益气。
6)脾胃虚弱者,以补中益气为基础方。
(3)慢性鼻炎外用方:
苍耳子油滴鼻剂。
制备方法:
将苍耳子30g用文火炒至微黄,取出捣碎后用50ml香油浸泡,密封3日后可使用。
用法:
用棉棒浸润后涂抹在鼻腔,每日2~3次,可反复应用。
适应证:
用于治疗慢性鼻炎、鼻塞、嗅觉失灵等。
(4)咽炎1号方:
此方侧重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伴有过敏性咽炎、急性咽炎,证属风热袭肺、肺卫不固,症见咽干、咽痒,甚则咽痛,咽部有异物感,多于感冒后出现。
组成:
大青叶15g,山豆根6g,射干12g,牛蒡子10g,乌梅12g,橘络12g,桔梗12g,生甘草6g。
方解:
方中大青叶、山豆根、牛蒡子、射干疏风清热、利咽解毒;乌梅、橘络生津止咳、化痰通络,合桔梗汤祛痰利咽。全方共奏疏风清热、利咽止咳之效。
(5)咽炎2号方:
此方侧重于治疗无具体病因的咽部异感症,中医称梅核气。《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最早描述其特征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发作常与情绪相关,西医称咽神经症、慢性咽炎。咽部受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神经、三叉神经和颈丛分支等多种神经支配;这些神经末梢广泛裸露在咽部,起着传感器的作用,感觉异常灵敏,各种器质性病变、精神因素等刺激,使其黏膜表面的受体电位离子通道在介质作用下开放,从而产生咽部异常感觉。西医治疗上主要用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谷维素、维生素B1类基础处方,可起到舒缓情绪、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改善神经炎的作用,并加以积极心理疏导,但是效果常不理想、易反复。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化痰为主,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成:
半夏12g,厚朴9g,茯苓10g,苏梗10g,陈皮12g,郁金10g,桔梗12g,生甘草6g。
方解:
咽炎2号方由半夏厚朴汤化裁而成,重于行气化痰,利咽止咳。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厚朴汤能降低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清CRH的表达,具有抗抑郁作用。方中半夏化痰开结,降逆和胃;厚朴下气除满,开凝散结而通气利痰;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苏梗芳香疏散,助厚朴顺气宽胸;加陈皮、郁金以加大理气开郁之力,桔梗、生甘草以祛痰利咽。
常用加减(咽炎1号方、咽炎2号方):
1)若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加柴胡、薄荷,以疏肝解郁、清利头目。
2)若夜眠差,加合欢花、五加皮,以养心安神、宁心镇静。
3)若情绪起伏反复,加柴胡、黄芩、香附、玫瑰花,以加大理气开郁之力。
4)若咽部有发凉束缚感,加威灵仙、炒白芍,以缓急解痉。
(6)咽炎3号方:
此方侧重于治疗慢性咽炎反复发作者,多与职业相关,如教师、歌手、文艺工作者。症见咽干、咽痒、声音嘶哑,常伴有频繁清嗓,证属肺肾阴虚,治以补肺益肾。
组成:
玄参12g,沙参30g,麦冬10g,乌梅12g,僵蚕12g,薄荷10g,石斛12g,桔梗12g,生甘草6g。
方解:
方中沙参、麦冬、乌梅养阴润肺;玄参、薄荷、石斛滋阴利咽;僵蚕味咸,既能软坚散结,又兼可化痰;桔梗、生甘草合为桔梗汤,以祛痰利咽。
常用加减:
若咽炎兼有大便干燥,可用罗汉果,既可利咽,又可通便。
(7)散结逐瘀方:
此方主要用于声带小结,咽部淋巴滤泡增生,小儿腺样体肥大患者。症见声音嘶哑,咽部涩滞感,伴咽中异物感。查体咽部色暗红,舌质暗,脉涩。
组成:
当归10g,赤芍12g,全蝎3g,僵蚕10g,绿萼梅12g,野菊花15g,海浮石15g,桔梗12g,生甘草6g。
方解:
当归味甘而辛,甘补辛散,苦泄温通,为血中之气药,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而当归身长于补血,当归尾长于活血祛瘀,全当归则补血活血。赤芍苦寒,主入肝经血分,长于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对瘀血诸痛功效尤佳。当归、赤芍二药伍用,共起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全蝎性平,具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僵蚕味咸,既能软坚散结,又兼可化痰,二者共起活络通经散结之效。绿萼梅性平,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古今医家多谓其“理气而不伤阴”,野菊花清热解毒,具有消肿止痛之功,两药合用,行气解毒。海浮石又名水泡石、浮水石,味咸、质轻,以能浮于水面者为佳,形态(中空)类似人体肺脏,故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之力强。桔梗、生甘草,利咽止痛,引药达病所。
常用加减:
1)阴虚甚者,加玄参、石斛、麦冬等。
2)若瘀滞重,可加三棱、莪术等。
3)结节明显,加浙贝母、生牡蛎、夏枯草等。
6.病案
张某,男,30岁。初诊日期:2020年10月15日。
主诉:
间断咳嗽、鼻塞半年,加重1周。
现病史:
患者半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迁延,间断口服止咳化痰药(具体不详),效果欠佳,平素恶风、自汗、易感冒。1周前受凉后咳嗽复发,咽部异物感,夜间尤甚,每遇刺激性异味、冷空气等加重,晨起喉间痰黏难咳,时咳少量白色泡沫黏痰,嚏多流涕,色白质黏,鼻痒鼻塞。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鼻内镜检查提示鼻黏膜水肿,喉镜检查提示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明显增生,予喷入布地奈德鼻喷剂后,喷嚏明显减轻,仍咳嗽、咳痰伴清嗓间作。
今就诊于我科,现症见:咳嗽、咳痰,痰多质黏不易咳,鼻塞,不闻香臭,嚏多流涕,咽干、咽痒,咽部异物感,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滑。
既往史:
荨麻疹病史,现间断双下肢皮肤瘙痒。
查体: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未闻及捻发音及胸膜摩擦音。
辅助检查:
胸部正侧位片示双肺纹理增重。肺功能检查示肺通气功能正常,激发试验阴性。
处方:
苍耳子6g 细辛3g 辛夷6g 防风12g 五味子10g 白芷12g 川芎30g 炙麻黄6g 炒杏仁10g 百部10g 蝉蜕10g 射干12g 桔梗12g 生甘草6g
6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
2020年10月22日。服药6剂后,患者喷嚏、鼻涕减轻,嗅觉逐渐恢复,咽干稍有缓解,仍咽部不适伴咳嗽、咳痰,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上方去细辛、防风,加半夏12g、厚朴10g、茯苓20g、陈皮12g。
三诊:
2020年10月29日。服药6剂后,咽部不适明显减轻,咳嗽、咳痰减轻,偶有怕冷。方选玉屏风散合鼻炎1号方加减(党参20g,生黄芪20g,防风12g,白术15g,炒苍耳子6g,细辛3g,辛夷6g,制五味子10g),10剂。
1个月后随诊,患者鼻咽部不适及咳嗽未再反复。
[按语]
笔者认为,此患者发病归为内外因共同作用,内因主要为素体肺脾气虚,外因责之于六淫,其中又以风邪为要。治法上治以清热解毒、祛风通窍,佐以补肺健脾。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引起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诊断明确。初诊方选鼻炎1号方加减,以苍耳子散为基础,治疗过敏性鼻炎症见喷嚏、鼻痒、鼻有清涕。二诊时,患者鼻部不适症状已缓解大半,故增加宣肺祛痰通窍药物,恢复脏腑功能,加入半夏、厚朴、茯苓、陈皮以理气健脾化痰。三诊缓则治其本,以益气固表、补益脾肺为旨,意在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加入玉屏风散,改善患者过敏体质;诸药同用,共奏脱敏增免之良效。
7.膏方病案
案1:
张某,男,50岁,初诊2019年10月9日。
主诉:
咳嗽、咳痰伴鼻塞10余年。
现病史:
患者于2009年开始出现鼻塞,喷嚏伴鼻有清涕,遇冷热交替及季节变化时明显,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鼻内镜检查提示鼻黏膜苍白、水肿,诊断为过敏性鼻炎,间断使用布地奈德鼻喷剂,鼻塞症状反复。1周前患者受凉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咽干、咽痒,鼻干,鼻痒伴有脓浊黄涕,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鼻窦部CT提示鼻窦炎,口服抗生素后鼻流脓涕减轻,仍咳嗽,痰白质黏,咽部异物感,鼻塞伴鼻有白浊涕。
今就诊于我科,现症见:咳嗽,咳痰,色白质黏,鼻塞,黄浊涕,涕中带血,鼻痒伴眼痒,纳呆,寐欠安,二便调。舌淡苔黄腻,脉滑。既往有湿疹。
辨病依据:
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
(1)患者慢性咳嗽、咳痰10余年,伴有鼻咽部不适,遇刺激性气味或冷热空气则发作。
(2)鼻窦部CT提示鼻窦炎。
辨证:
痰热郁肺证。痰热郁肺则咳嗽,咳痰,鼻中黄浊涕;热伤血络则涕中带血。舌淡苔黄腻,脉滑,属于痰热郁肺之象。
辨体质:
异禀质。患者既往有湿疹病史,现出现鼻痒、咽痒等过敏症状。
处方:
黄芩12g 白茅根30g 白芷12g 辛夷10g 苍耳子6g 细辛3g 藿香10g 胆南星12g 石菖蒲12g 鹅不食草6g 金荞麦30g 蒲公英30g 芦根30g 桔梗12g 生甘草6g
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
2019年10月15日。自诉服药后,鼻咽部症状减轻,黄浊涕转白、量减,无涕中带血,咳嗽、咳痰缓解。现间断鼻塞,白涕,鼻痒、咽痒,遇刺激性气体症状加重,舌淡苔薄黄,脉滑。给予膏方调服。
处方:
苍耳子6g 细辛3g 辛夷10g 鹅不食草6g 藿香10g 川芎20g 胆南星10g 百合30g 露蜂房10g 桂枝10g 白芷12g 薄荷12g 黄芪30g 防风10g 炒白术15g 党参30g 茯苓15g 半夏12g 陈皮10g 炙杷叶12g 射干12g 板蓝根10g 山豆根6g 炒扁豆30g 炒山药30g 生地黄15g 玄参15g 黄精15g 淫羊藿15g 杜仲20g 菟丝子30g 乌梅20g 蝉蜕10g 桔梗12g 生甘草6g
16剂,水煎制膏
西洋参50g 蛤蚧3对 紫河车粉60g 川贝母30g 鹿角胶50g 龟甲胶100g 阿胶250g 蜂蜜250g 收膏
三诊:
2020年6月于本科继续服用中药调理并配合“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2020年11月,患者来诊,诉今年秋冬季鼻炎未反复,现偶有鼻塞,鼻后滴漏,咽部黏腻不爽,恶风,自汗出,小便淋沥涩痛,眠差,舌淡苔薄黄,脉滑。前来继续服用膏方调理。
处方:
生黄芪30g 防风10g 炒白术15g 苍耳子6g 辛夷10g 白芷10g 黄芩10g 藿香10g 胆南星10g 柴胡10g 露蜂房10g 地龙10g 桂枝10g 炒白芍1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泽泻12g 茯苓15g 通草10g 蒲公英30g 合欢花15g 夜交藤30g 射干15g 白茅根30g 黄精15g 淫羊藿15g 杜仲20g 菟丝子30g 生地黄15g 炒山药30g 玄参15g 乌梅10g 蝉蜕10g 桔梗12g 生甘草6g 浙贝母12g
16剂,水煎制膏
人参30g 紫河车60g 蛤蚧5对 鹿角胶100g 龟甲胶100g 阿胶250g 蜂蜜250g
收膏
[按语]
患者初诊辨证属痰热郁肺证,治疗上予鼻炎2号方加减以清热化痰、除脓清窦。二诊,患者黄浊涕明显减少,适合服用膏方调理,方选鼻炎1号方为主方以通鼻窍,合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佐乌梅、蝉蜕以改善患者过敏症状,淫羊藿、杜仲、菟丝子以助肾阳,辅以川贝母以防补益太过化热,西洋参、紫河车、鹿角胶、龟甲胶、阿胶以益气养阴生血,使气血得补,阴阳调和,正气得复,则鼻炎未予反复。三诊,继续膏方调理,主方继续予鼻炎1号方合玉屏风散以脱敏增免,加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纳气平喘,结合患者小便淋沥涩痛,加用泽泻、通草、蒲公英、白茅根以清热利尿通淋。笔者认为,患者咽部症状皆鼻后滴漏所致,故重在治鼻补肺,则咽部症状自消。服用后随访,患者诸症皆消,鼻炎、鼻窦炎及咽炎症状未再反复。
案2:
胡某,女,40岁,初诊2013年11月21日。
主诉:
咽干、咽部异物感3年。
现病史:
3年来患者自觉咽干、咽部异物感,平素易生闷气,情绪不佳,疑虑多思,间断口服咽炎片,症状反复,多次于外院行喉镜检查示“慢性咽炎”。
现症见咽干、咽痒、咽部异物感,偶有咳嗽,咳痰不出,伴见眼干,皮肤偏干,手足心热,纳呆,失眠多梦,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查体:
咽部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个人史:
平素多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辨病依据:
慢性咽炎。
(1)平素多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患者咽干、咽痒、咽部异物感。
(3)咽部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4)喉镜检查示“慢性咽炎”。
辨证依据:
肝郁气滞,肺肾阴虚。
(1)肺阴虚阴液不能濡润,则咽干、咳痰不爽。
(2)肾阴虚则阳偏胜,则手足心热,虚热灼液可致皮肤干燥、眼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表现。
(3)患者平素易生闷气,情绪不佳,疑虑多思,症状发作与情绪相关。
辨体质:
气郁体质,则平素易生闷气,情绪不佳,疑虑多思,纳呆,失眠多梦;阴虚体质,则眼干、咽干、皮肤干燥。综合为气郁阴虚体质。
处方:
沙参12g 麦冬15g 百合15g 石斛10g 百部15g 炙杷叶12g 炒杏仁12g 绿萼梅12g 天花粉20g 射干12g 柴胡10g 薄荷12g 厚朴10g 半夏10g 茯苓15g 苏梗12g 香附12g 郁金12g 桔梗12g 生甘草6g 熟地黄10g 山茱萸10g 炒山药30g 牡丹皮12g 泽泻10g 黄精12g 仙茅12g 淫羊藿15g 杜仲15g 陈皮10g 党参30g 炒白术15g 木香10g 砂仁6g 谷芽10g 麦芽10g 青蒿10g 地骨皮30g
16剂,水煎制膏
西洋参30g 紫河车粉60g 龟甲胶100g 鹿角胶100g 阿胶200g 蜂蜜200g 收膏
二诊:
2014年5月患者再次就诊于我科,诉服膏方后,咽部症状明显缓解,情绪好转,尚有眼干、手足心热、间断失眠症状。继续给予咽炎3号方(玄参、沙参、麦冬、乌梅、僵蚕、薄荷、石斛、桔梗、生甘草)合柴胡、桂枝、生龙骨、牡蛎、酸枣仁,10剂。失眠症状明显缓解。
三诊:
2014年10月25日。再次前来服用膏方,诉间断咽部不适,异物感,腰膝酸软,头晕。嘱患者严格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处方在初诊膏方基础上加枸杞30g、菊花30g、鳖甲10g,续服。
半年后随访,诸症皆消,未再反复。
[按语]
患者慢性咽炎,长期多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日久可致肺肾阴虚,虚热灼伤津液出现咽干、眼干、五心烦热症状,加之长期情绪不佳,导致肝气不舒,痰气交阻于咽喉,出现咽部异物感,咳痰不利。初诊治疗上选用咽炎3号方以补肺益肾、滋阴利咽,咽炎2号方以行气化痰、利咽止咳,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香砂六君子汤以醒脾开胃;西洋参、紫河车粉、龟甲胶、鹿角胶、阿胶以滋补肺肾。二诊选用咽炎3号方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滋阴利咽、疏肝安神,故患者失眠症状明显缓解。三诊在初诊膏方基础上加枸杞、菊花以疏肝明目,患者肝气疏,虚火清,则咽部症状缓解,情绪转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