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时代 做个健康的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

应该没有人喜欢生病,有某种心理障碍或是有某些特定的社会因素者除外。生病会使人痛苦不适,甚至危及生命,而生命又是何等的可贵。但是俗话说“人吃五谷难免生灾”,也就是说人生在世,生病也许是难免的。

生了病只好寻医问药,所以古今中外医疗这个行业长盛不衰。但人是理性的动物,当然理性最好是不生病,不生病即预防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免疫疗法在疾病的预防方面曾经大放异彩。打“预防针”,确实控制了许多传染病的流行,曾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天花因种“牛痘”的普及而被消灭。世界卫生组织还认为,脊髓灰质炎将因普遍使用疫苗而绝迹。在免疫预防的成就给人鼓舞的同时,也让人们期望通过打针、吃药来预防所有的疾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与年龄增长相关的退行性疾病。我国有关部门调查了我国居民的死因,仅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与糖尿病这4项即占了85%。这些慢性病当然可治,而且治疗的效果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无庸讳言,这“死因统计”说明了治疗的效果仍是不尽人意。因此,预防这类疾病刻不容缓。

传染病之所以能较为满意的预防,是因为人们已经明确了它的病原体、传播的途径和感染者因缺少免疫力而发病,因此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增强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便可预防疾病。而如今的慢性病应如何预防呢?近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基因相关,基因的缺陷与生俱来,至少目前在技术上、伦理上尚无力纠正。不过幸而此类慢性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遗传性疾病,遗传在这类疾病中起的作用多是让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易感”罢了。那么,“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哪里?让人们始料未及的是:源头竟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所以,这些疾病甚至被称为“生活方式病”,并非危言耸听。

要预防此类慢性病,便应该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行为。无数的事实证明:过量的脂肪饮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与某些癌症有关;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有关,也与某些癌症有关;摄入的能量过多又缺少运动与糖尿病有关;吸烟与癌症、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都有明确的关系……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应该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可以这么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便是预防慢性病的最好“疫苗”。

人的健康和长寿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及人的生活方式相关,而且主要是与生活方式相关。其实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诸项是公共的,虽然也人人有责,但终非一己之力所能完全左右。遗传因素倒是自身的,但是,是爹妈给的,自己无从选择。唯独这“生活方式”,才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而它在人的健康诸要素中又占绝对大的份额。理性之人岂能不加重视?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明确指出:要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健康,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对家庭,更是对国家、对社会应尽之责。

既然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关注自己(和家人)的饮食是否合理?若有烟酒嗜好,是不是准备戒除?是否准备做些适合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并将其持之以恒?是否应关注自己的体重、腰围、血压、血脂、血糖乃至血尿酸?身体若有异常或不适,打算如何处置或治疗?

打个比方、开个玩笑:皮夹子是你自己的,里面的钱比别人少,责任不在银行;皮夹子弄丢了,责任不在警察。自己的皮夹子自己负责,自己的健康当然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