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健康教育需要创新
健康是人人都需要的,古代的人为健康长寿求神拜佛,近代的人以为营养丰富即能健康。可惜神佛不能给人带来健康,营养过剩反而损害健康。时至今日,现代科学阐明:健康与遗传及环境因素相关,其实除了明显的遗传性疾病或对某些因素的遗传易感性等外,对大多数人而言,影响健康的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除遗传因素以外的一切外在因素,包括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污染等,还包括社会环境、医疗条件等,但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的那样:影响人们生命健康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方式是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一个成年人而言,少说也固化了一二十年,改变不易。这当然要看改什么,从吃粗粮到吃细粮、从吃菜到吃肉大概容易改些,反之则困难些。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嗜好、运动等各方面,而这些又受到思想方法的制约。
总体上说:在饮食上美味比非美味容易让人接受;在行为上潇洒总比严肃容易让人仿效,休闲总比需要费力的劳作容易让人选择。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并无可非议。不过,科学研究发现:美食常因脂肪含量过高,多食易致脂代谢紊乱而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乃致心脑血管病;美食增人食欲,摄入大于消耗易致肥胖、糖尿病;貌似潇洒的烟酒嗜好与癌症关系密切,对心血管与呼吸道的健康亦大为不利;缺少体力活动或体育运动固属安适,但日久必致体力衰退、心肺功能减弱,也易引发糖尿病等等。故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欲达健康长寿之目的,需有“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之健康生活方式。
多年来,我国健康教育之主体内容即是努力推进上述的健康生活方式,应该说医务、传媒等各方面都很努力,民众对健康生活行为的了解亦与日俱增,我国民众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平均健康寿命的延长,其中应也包括健康教育的贡献。
不过,与此同时亦应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我国民众的健康素养还有待提高。这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和在经济、文化尚待改善的人群中较为明显,健康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一个难题是,知道这些健康科普知识,但不愿认真去做的也大有人在。这其中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知道、但未必相信。这是因为如今信息渠道丰富,健康信息尤为芜杂,你说需要控制脂肪饮食,他说美国已经不再限制胆固醇;你说吸烟有害健康,他说吸烟日久身体已与尼古丁达成平衡;你说需要运动,他说龟不运动也长寿等,让人莫衷一是,自然不会将健康的知识化为行动,践行健康的生活行为了。这一问题近来有关方面充分关注,建立了专家辟谣平台,将正确的健康知识普及给广大民众。
另一种情况是,知道并也相信若能努力实行必定有益健康,但是并不认真实行,是因为敌不过美食的诱惑、抗不了戒烟时的不适、下不了坚持运动的决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毅力不够。这一类情况其实也还不能完全怪罪当事人没有毅力,我以为我们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也应该改进,还应该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向实践推进,比如针对这类人群我们是否可以推荐低脂而美味的食物与烹调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介绍一些减少戒烟反应的方法或药物,我们是否可以组织一些有趣味的体育活动,逐步培养人们对运动的兴趣等。
既然健康是人人都需要的,那么健康教育一定会受民众欢迎,也一定是能发挥作用。关键是对民众健康教育需要深化,有针对性,也需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