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即品牌:长期主义者的内容创作方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时间维度:锁定用户不会轻易改变的需求

从时间维度去判断内容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个好用的方法。这需要我们思考:用户的哪些需求是长期的、不会轻易改变的呢?

我在用各种媒介创作内容多年后,发现不同类型、不同话题的内容,它们的生命力是不一样的。常有年轻的朋友告诉我,我写过的一本书里的几句话让他们在职场中面对困境时茅塞顿开。也许这几句话讨论的是很小的一个问题,例如怎样判断需求的优先级,而这些内容可能是我在2016年写的。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这些内容依然能够帮助对方。

类似地,“三五环”“半拿铁”等都不是时效性很强的播客,聊的话题无论是商业故事还是职场感悟,都是可以穿越一段时间的。时不时会有朋友向我表示,“三五环”早期节目中某个嘉宾的某个观点让他们受到了启发,仿佛“人生柳暗花明”。从数据上看,“半拿铁”的每一期节目每天都还有几百人在收听,它们在以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持续创造着价值。

这些例子证明,如果内容创造的价值可以穿越一定的时间周期,它们就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每个内容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从内容的关注度数据看,其必然体现为一个走势向下的抛物线。如果用半衰期来形容,很多互联网媒介的内容往往在发布一周后就丧失了一半以上的价值。有个关于互联网的段子是这样说的:如果你特别害怕错过互联网上的热点,就两天别上网;如果两天不够,那就四天别上网。这是因为,热点类的内容往往会以天为单位地迅速过时,随后便被新的热点取代和淘汰。

可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翻出周杰伦的老歌听、会翻出《老友记》和《武林外传》这样的电视剧看、会翻出《教父》和《指环王》系列电影看呢?因为这些经典作品都是极为优秀的好内容,它们可以穿越很长的时间周期。

我们未必有条件和能力创作出传世的经典作品,但如果我们做的内容仅能维持一个星期的生命周期,那么它就很难称得上是优质内容。

“三五环”有一期节目的嘉宾是网易云音乐社区产品的前负责人苏青阳[4],我和他聊到了小红书如今能变成“新的搜索引擎”的原因之一——小红书上的内容未必都在追求时效性和快速曝光。这与小红书的战略方向有关,相关负责人在产品设计上强调和鼓励的是用户乐于“收藏”的内容,而不是用户乐于“点赞”的内容。“收藏”就是与“点赞”这种冲动性的行为完全不同的行为,它意味着相关内容是可以穿越一定的时间周期的。

当我们收藏一道菜谱、一篇出国的攻略、一个改装书桌的建议时,我们是期待未来能够随时取用它们的。它们的价值并非只停留在当下,而是面向未来的。这就让内容的时间周期拉长了。

由此,小红书也成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社区、一个显著区别于其他平台的内容平台,这里有丰富的生活技巧分享、兴趣爱好分享和垂直领域的经验分享,而不只有在十几秒内就要调动用户情绪的短内容。

对用户来说,半衰期足够长的内容意味着其价值能够穿越更长的时间周期。对创作者来说,拉长内容的半衰期,正是我们降低边际成本的有效手段。

试想一下,我们创作出了非常优质的内容,但在一周后就鲜有人知,那么,这些内容除非在前几天有极强的“爆发力”,否则就太浪费了。

这里还要提醒的是,不同的内容品类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鄙视链”,比如什么样的品类一定有较长的半衰期、什么样的品类一定没办法成为经典等。

正如经典的喜剧电影也能穿越很长的时间周期一样,搞笑的段子并非只能被做成两天就过气的短视频,而是也可以变成反复被翻出来、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短视频。例如,papi酱就是这样的一个博主,她的视频每次都让人眼前一亮,不是千篇一律的,更不是只追赶热点的。看完之后,观众还能回味许久。这是她能够穿越时间周期,一直活跃在喜剧领域的原因。

在中文播客中,“谐星聊天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作为喜剧类播客的标杆,包袱响亮、内容扎实,就像郭德纲的相声一样,让人听完还想再听。更重要的是,主播们会围绕生活化的主题,关心当代人的真实困境,让听众在他们对这些现状的调侃之中产生共鸣。节目的主题涵盖消费主义、情感困惑、职场焦虑等,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精神按摩”了。

说到底,内容要足够好、内容面向的主题要能穿越时间周期,而不只是博眼球和搞噱头,这样才能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满足用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