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关系机制: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什么是关系?
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道家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关系构成了世界。
耶日·科萨克在《存在主义的大师们》中说,人不论是生物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都是实实在在的关系存在,人即关系。所谓社会,它不过是人的全部生长关系和活动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关于关系的论述,大师们各有各的想法,我从商业的角度将关系定义为:关系是满足一切商业需求、时刻变化的状态,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1.商业是需求关系的外在体现
在商业形态中,人始终是核心。脱离了人去谈商业,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商业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展开,有形的产品填补了人的物理缺失,无形的产品填补了人的精神缺失。比如,饭菜满足了人获取能量的需求,精美可口的饭菜在满足人获取能量需求的同时,又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
解决需求的过程,就是关系发生作用的过程。
商业交易的一侧是物理需求,另一侧则是精神需求,成功的企业往往都会满足用户在这两侧的需求。当物质与精神达到和谐统一时,产品和品牌就在商业价值中达到了巅峰状态。此时,企业在市场中攻城略地,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好的商业形态都具备一个特质,那就是人心所向。有人的地方,就存在关系,而一切商业行为本质上都是在建立和改变一种关系。
2.关系决定商业形态
以物易物时代,商业需要个体与个体建立信任关系,物品的交换只要双方觉得值,这种交易关系就成立。货币时代,商业更需要等价物——货币来建立关系,货币承载了信任与共识。即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只要有货币,交易关系就成立。到了互联网时代,商业更依赖平台,平台承载了货币的部分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变得更加容易。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商业关系,甚至人际关系。通过货币和平台建立商业关系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同时副作用也很明显,那就是商业交易的链条一再被拉长,商业交易的效率反而在降低。
在当下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商业关系又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人人都可以是中心,品牌将解决人与人的信任难题,最大限度地缩短商业关系的链条。因为有了个人品牌的背书,人变成共识本身,品牌将成为消费者商业交易的载体,信任问题得到解决,达成共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商业环境中,关系不仅限于买卖双方,还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竞争者以及与政府和社区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和紧密程度可以深刻影响商业实践、策略的选择以及企业的最终成功。
当你理顺了上下游的关系时,你就拥有了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供应链能力是当下极为重要的商业竞争力。比亚迪、小米无一不是这样的代表。
当你理顺了用户关系,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会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这种关系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收入增长。董宇辉的“与辉同行”、私域能力极强的创业者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当你理顺了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可以帮助你分担风险、共享资源、加速创新,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例如,技术公司常常通过合作开发新产品或共享专利技术。
商业形态是由多种关系共同塑造的。创业者理顺了一种关系,就会在细分领域塑造出一种商业形态。
3.关系的层级与制约
商业中,人是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级决定了商业的好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信任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人在沟通交流时,会受到关系的制约,不同层级的关系对人的制约是不同的。信任会消解很多沟通障碍,让牢固关系的建立更快速、高效,也让合作变得更加顺畅。合作关系则会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彼此的立场趋于一致。竞争关系其实很特殊,是一种彼此对立又彼此需要的关系。
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他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明确指出,人的自私性在行为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人往往会首先考虑个人利益。正如刘慈欣在《三体》中所言,文明的首要任务是生存,而生存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自私。然而,如果个体都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那么社会的和谐稳定将难以维持。特别是在商业领域,企业创始人为赢得市场份额、击败竞争对手而全力以赴,但若无道德约束,商业活动将陷入恶性循环,因为纯粹的自私自利模式无法长久。
尽管商人追求利益,但他们的行为同样受到道德规范的制约。亚当·斯密在强调人性自私的同时,也指出了道德的存在。然而,他也明确指出,人的道德观念是有限的,单纯依赖道德维系社会关系是不够的。因此,市场的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市场中,即使彼此陌生的人也可以通过交换和交易建立联系,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关系层级中,其他要素都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关系稍有变化,商业模式、商业发展形势等都会发生变化。某用户刚开始是A产品的忠实粉丝,但突然发现A产品的创始人在公共场合不遵守社会规则,随意丢弃垃圾,他就会对这位创始人的人品产生怀疑,这种不信任一旦产生,他就会对产品“吹毛求疵”,直至放弃使用该产品。做商业犹如做人,什么样的人吸引人,什么样的商业也就吸引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实则会影响企业与用户的关系。科技越发达,人品越稀缺,关系就会变成商业中至关重要的要素。我经常说,商业的最终战役,是人品的战役,也是基于此。商业的终局,还是要在商业关系上做博弈。
4.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人在社会结构和交互中,处于核心位置。个体不仅仅是生物学实体,更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人的社会身份和角色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定义的;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受到所处社会关系的影响;人与人的交互不仅影响他们对彼此的看法,还会影响他们对自身的认知;人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文化通过语言、习俗、信仰和艺术等形式在人群中传播,并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体内化;商业交易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也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和合作的体现……
一切的关系,最终都归集于人。人又因为多样化的需求创造了无数个性化的关系。
5.关系一变,立场就变
某个用户总是投诉一家公司的产品,说产品做得不好,使用体验不佳。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学生时代暗恋的女孩竟然是这家公司的产品经理。他再也不投诉这家公司的产品了,反而觉得这家公司的产品也挺好用的。
是这家公司的产品变化了吗?其实并没有。仅仅是因为用户对待公司的态度发生变化,即关系发生变化,一切就改变了。今天的市场不缺乏物质,缺乏独特的好感。
如果把上面提到的暗恋对象替换为企业创始人,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企业创始人的言语、行为、形象、价值观等足以影响用户时,用户对待企业及企业产品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用户与企业、企业创始人的关系随之变化。
从关系的角度出发,所谓的商业行为,就是人在某一场景、时期中特定关系下的需求、行为、语言和情绪的表达与互动方式。是大家彼此间的关系,而不是用户的性格或企业产品,决定了他的行为与立场。
对企业和企业创始人来说,最终能够打动用户的,往往都是人品,即所谓的价值观。如果企业在面对用户时,总是讲道理,讲逻辑,那么当产品出现问题时,用户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企业。这时,企业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在经济学中,商业的本质被阐释为交换。产品、服务只有经过交换,才具备价值。而这个交换的过程,就是商业真正有趣、有意义的地方。因为交换意味着不同的个体、组织之间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我们普遍意义上理解的人际关系、社交关系,而是一种基于需求交换而产生的信任与共识,这就是我所说的商业关系。
你购买了这本书,因为你有阅读学习的需求,也有打造品牌的需求。基于这样的需求,你接受或部分接受了我的观点和方法,并将其付诸行动。在此过程中,我们建立关系,达成共识。
在商业中,你采购了我的服务(知识),对我产生了认同和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达成了共识。如果我讲得足够好,那么你会全盘接受我的观点,甚至对我产生崇拜心理,进而建立更加深远的关系——这个过程就是常见的商业关系的构建过程。这个商业关系构建成功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商业的江湖,这个江湖既讲究快意恩仇,也讲究规则律条,更讲求情义无价。
在商业关系中,用户懂道理,但他需要体验、感受情理,需要企业或企业创始人给他宠爱的感觉。就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正的朋友往往不问对错,先支持再说。刘德华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朋友都是盲目的,你有困难我真的会顶上去,至于分对错,就留给法官吧。当企业不再讲道理而是讲情理时,用户才会靠近你。讲到这里,你需要考虑一下:你想把用户当作消费者还是朋友?
企业或企业创始人对用户的爱盲目一点、奋不顾身一点、血性一点、真性情一点,用户自然能感知到。他们自然也会回馈给企业以热烈的拥抱,给予支持。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王老吉、2021年的鸿星尔克,都是这样的例子。当企业表现出真性情时,用户自然真诚相拥。在今天的消费主张中,人品也许就是最好的产品。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企业或企业创始人在商业竞争中改变关系的关键。